李壇 張旭輝 夏磊 杜習起 朱毅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三集團軍醫院骨科 河南新鄉453000)
強直性脊柱炎(AS)為一種自身免疫性慢性炎性反應病癥,患者中軸骨骼遭到侵犯,肌腱韌帶的附著點與外周關節等受到連累,青壯年時期發病率最高,具極高的致殘性[1~2]。據流行病學報道,AS 患者里有20%以上的患者合并有髖關節相關病變,從而形成髖關節強直與功能喪失,導致患者殘疾[3]。研究表明[4],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為目前治療關節功能較為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對比AS 合并髖關節強直患者應用后外側入路(PLA)與側臥位直接前方入路(LDAA)THA 治療的效果,以期為AS 合并髖關節強直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2 月~2019 年2月收治的AS 合并髖關節強直患者40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PLA 組與LDAA 組,各20 例。PLA 組男15 例,女5 例;平均年齡(42.83±12.42)歲。LDAA 組男16 例,女4 例;平均年齡(42.28±12.9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年齡18~60 歲;符合AS 診斷標準[5],合并髖關節強直,需進行THA 治療;臨床資料完整;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重大器官疾病;髖關節內旋與內收畸形;股骨近端有嚴重的骨質疏松癥狀;髖關節屈曲畸形程度高于40°;近3 周使用免疫抑制藥物。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1.2.1 LDAA 組 采用側臥位直接前方入路THA治療。患者全身麻醉,自髂前上棘外側2 cm,朝遠端做約8 cm 長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切開闊筋膜,注意對股外側皮神經進行保護,將旋股外側血管進行結扎。切除關節囊上方處的脂肪墊,完全顯露關節囊,切除前方的髖關節囊,將股骨頸完全顯露。利用“兩刀法”原位處截斷股骨頸,將外旋的髖關節內收,進一步切除內側的髖關節囊。若患者髖關節強直股骨頭切除較為困難,可對髖臼周緣進行辨別,直接使用小銼進行股骨頭到馬蹄窩底部的打磨,之后逐級提升髖臼銼的直徑與打磨的髖臼。適當降低前傾角安裝的臼杯,是否采取螺釘固定可依照髖臼杯的穩定性進行判斷,同時安裝好內襯。后伸與外旋髖關節,松解后方關節囊,將股骨近端抬高并擴髓,把股骨柄假體置于髓腔,壓配緊實,股骨頭假體安裝完成。復位髖關節,檢查髖關節的穩定性,關閉關節腔,利用引流管向關節腔注射10 ml 10%氨甲環酸,并將引流管夾閉6 h。
1.2.2 PLA 組 采用后外側入路THA 治療。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常規后外側入路顯露髖關節,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股骨假體與髖臼的安裝方法與LDAA組相同。
1.2.3 術后處理 兩組術后常規頭孢呋辛鈉預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術后6 個月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1、3、5、7 d 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6],術后1、3、6 個月時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3]。VAS 評分分值0~10 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嚴重。Harris 評分:選取一名未參與手術治療的康復醫師,對患者術后1、3、6 個月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總分為100 分,優秀為≥90 分,較好為80~89 分,一般為70~79 分,不好為<70 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LDAA 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引流量與切口長度明顯低于PL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n 手(術m時in)間 術中(出ml)血量 引(m流l)量 切(口cm長)度LDAA 組2068.34±10.27120.32±21.85122.37±25.349.37±0.92 PLA 組2084.57±12.34279.85±65.47153.86±43.1810.15±1.23 t 4.52110.3372.8132.271 P 0.0000.0000.0080.029
2.2 兩組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LDAA 組術后1、3、5、7 d 疼痛評分低于PL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術后疼痛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5 d 術后7 d LDAA 組203.58±1.373.42±1.653.62±1.432.46±1.07 PLA 組204.95±1.584.67±1.224.87±1.734.31±1.63 t 2.9302.7242.4914.243 P 0.0060.0100.0170.000
2.3 兩組術后Harris 評分比較 LDAA 組術后1、3、6 個月髖關節Harris 評分顯著高于PL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Harris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術后Harris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LDAA 組2081.27±8.7285.32±6.9788.43±6.21 PLA 組2073.84±8.4179.53±7.9283.52±5.57 t 2.7432.4542.632 P 0.0090.0190.012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6 個月后,LDAA 組發生髖關節脫位0 例,發生率為0.00%;PLA 組發生髖關節脫位2 例,發生率為10.00%。LDAA 組發生股骨大轉子骨折1 例,發生率為5.00%;PLA 組發生股骨大轉子骨折0 例,發生率為0.00%。兩組髖關節脫位、股骨大轉子骨折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LDAA 組發生異位骨化2 例,發生率為10.00%;PLA 組發生異位骨化8 例,發生率為40.00%。LDAA 組異位骨化發生率低于PL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AS 患者病變部位主要位于脊柱,同時會連累髖關節、骶髂關節與肩關節,形成風濕疾病。AS 患者臨床癥狀一般有腰痛、關節腫痛與晨僵等,若病情未得到及時控制,會形成髖關節強直與畸形,惡化后可能出現重要臟器功能受損,影響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7~8]。THA 治療AS 合并髖關節強直患者能有效緩解疼痛。由于患者術前關節強直嚴重,活動受到限制,加大了手術的難度,從而影響術后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因而選擇更好的入路方式以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9]。PLA 術會將患者肌性結構選擇性切斷,手術產生的創傷較大,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所需時間較長[10]。隨著臨床醫學的進步,LDAA 得到更多臨床醫師的認可。LDAA 從患者神經與肌肉間隙顯露髖關節,能減少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受損,手術脫位率低,出血量較少且術后疼痛輕微,對患者術后髖關節恢復較為有益[11]。本研究結果顯示,LDAA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引流量與切口長度明顯優于PLA 組;術后疼痛評分顯著低于PLA 組,髖關節Harris 評分高于PLA 組;LDAA 組異位骨化發生率低于PLA 組,提示LDAA 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明顯優于PLA 入路,對髖關節附件肌肉損傷小,患者疼痛感更低,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切口更小,耗時更短,更有利于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采用LDAA 入路THA 治療AS 合并髖關節強直效果優于PLA 入路THA,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加快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