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腫瘤內科 南陽473000)
據相關研究報道,80%的癌痛可經藥物有效控制[1]。阿片類藥物可下行抑制大腦疼痛中樞,阻止痛感向大腦傳輸而產生鎮痛作用。代表性藥物羥考酮、嗎啡是第二、三階梯鎮痛藥,考慮到第一、二階梯鎮痛藥存在天花板效應,低劑量的強阿片類藥物可作為癌痛患者鎮痛效果不佳的有效選擇[2]。本研究比較羥考酮緩釋片、嗎啡緩釋片對重度癌痛患者的鎮痛效果與安全性?,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我院2016 年1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重度癌痛患者78 例分為羥考酮組、嗎啡組,各39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n 男性 別[例(%)]女 年齡(歲)羥考酮組3920(51.28) 19(48.72)54.21±8.73嗎啡組3922(56.41) 17(43.59)55.40±8.42 t/χ20.2060.613 P 0.6500.542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晚期惡性腫瘤,經病理、影像學檢查確診;存在與腫瘤直接相關的重度疼痛,數字疼痛分級法(NRS)>7 分。排除標準:伴隨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生存期<2 個月;感染、梗阻、骨折、急腹癥等引發的疼痛。
1.3 治療方法 羥考酮組:鹽酸羥考酮緩釋片(國藥準字J20110014)口服,初始15 mg/12 h。嗎啡組:硫酸嗎啡緩釋片(國藥準字H10980062)口服,初始30 mg/12 h。每48 h 進行疼痛評估,緩解不佳者,每次追加劑量30%~50%,直至鎮痛效果滿意(NRS 評分0~3 分)。觀察7 d。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疼痛緩解總有效率、起效時間、用藥期間不良反應(惡心/嘔吐、便秘、嗜睡、納差、皮疹/瘙癢、尿潴留)發生情況,以及用藥前、用藥7 d 后生活質量評分。(1)疼痛緩解情況[3]:疼痛緩解程度=(用藥前NRS 評分-用藥后NRS 評分)/用藥前NRS 評分×100%。100%為完全緩解;50%~99%為顯著緩解;25%~49%為輕度緩解;小于25%為無緩解。緩解率=(完全緩解例數+顯著緩解例數+輕度緩解例數)/總例數×100%。(2)起效時間:癌痛緩解且達到穩態(爆發痛<3 次/d,NRS≤3 分)的時間。(3)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問卷(EORTC QLQ-C30)從軀體功能、情感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總體生命質量6 個維度評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佳[4]。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癌痛緩解情況比較 用藥后兩組疼痛緩解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癌痛緩解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起效時間比較 羥考酮組起效時間短于嗎啡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起效時間比較[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羥考酮組便秘發生率低于嗎啡組(P<0.05);兩組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用藥7 d 后,兩組EORTC QLQ-C30 量表評分均較用藥前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但兩組用藥7 d 后EORTC QLQ-C30 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EORTC QLQ-C30 量表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EORTC QLQ-C30 量表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用藥前比較,*P<0.05。
組別 n 用藥前軀體功能用藥7 d 后 用藥前情感功能用藥7 d 后 用藥前認知功能用藥7 d 后羥考酮組3960.81±3.5770.54±4.23*58.78±6.9670.12±5.86*66.49±3.7471.18±4.43*嗎啡組3961.04±3.3869.42±5.15*59.27±7.7668.33±5.53*66.27±2.9870.35±3.77*t 0.2921.0500.2941.3870.2870.891 P 0.7710.2970.7700.1640.7750.376組別 n 用藥前角色功能用藥7 d 后 用藥前社會功能用藥7 d 后 用藥前總 體生命質量用藥7 d 后羥考酮組3960.09±5.3266.72±5.18*60.27±5.6467.12±7.15*60.65±2.7871.98±5.54*嗎啡組3960.39±5.4266.24±6.75*60.96±5.2366.52±6.59*60.27±3.1370.52±6.06*t 0.2470.3520.5600.3850.5671.110 P 0.8060.7260.5570.7010.5730.270
癌痛是惡性腫瘤的生命體征之一,重度癌痛嚴重影響身心感受與生活質量,因此在惡性腫瘤治療中,針對癌痛的治療同等重要。藥物治療是癌痛治療的基礎,80%以上的癌痛可經合理用藥緩解。隨著新劑型阿片類藥物的涌現,第二階梯鎮痛藥物被弱化。低劑量強阿片類藥物如羥考酮、嗎啡、芬太尼等克服了乙酰氨基酚等傳統藥物的天花板效應,且劑量易調整,不必在疼痛加重或病情進展時轉換藥物,在中重度癌痛的治療中應用越來越廣泛[5]。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疼痛緩解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羥考酮組疼痛緩解起效時間短于嗎啡組,便秘發生率低于嗎啡組。羥考酮緩釋片提取自生物堿蒂巴因,采用新一代緩釋技術,62%緩釋,藥物起效后可與不同腦區的阿片受體特異性結合,抑制神經末梢興奮性遞質的釋放,阻礙痛覺傳至神經中樞,藥物吸收呈雙相吸收峰,用藥1 h 內到達藥物峰值,并持續鎮痛12 h[6]。據研究報道,羥考酮緩釋片鎮痛強度約為嗎啡的2 倍,生物利用度超過60%,且可較高地作用于K 受體,因此對神經病理性疼痛與內臟疼痛有理想的鎮痛效果[7]。惡心嘔吐、便秘是用藥期間常見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多數可在用藥7 d 后逐漸自行緩解,但鎮痛藥引起的便秘常伴隨整個療程,難以耐受[8]。羥考酮緩釋片用藥期間便秘發生率低于嗎啡緩釋片,有助于提高治療依從性與生活質量。便秘等不良反應與μ 受體作用有關,而羥考酮對μ 受體作用輕微[9],且其主要作用于外周k 受體發揮鎮痛效應,可減少中樞受體興奮所致的不良反應。k 受體對腸道蠕動不產生影響,故不會增加便秘發生率[10]。綜上所述,羥考酮緩釋片與嗎啡緩釋片均可有效控制惡性腫瘤患者重度癌痛,兩者鎮痛效果相當,但羥考酮緩釋片可更快起效,且便秘等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