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越揚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口腔科 河南鄭州450007)
牙周病是臨床常見疾病,其中牙周病伴錯頜畸形治療難度較大,以患牙移位明顯、附著喪失嚴重為主要臨床特點[1]。牙周基礎治療及正畸治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牙周病伴錯頜畸形炎癥反應,并不能完全有效恢復患牙周圍組織[2]。固定正畸結合牙周組織再生術(GTR)是一種較新型的術式,在改善牙周病疼痛、口腔咬合方面有較大應用價值,但對牙周病伴錯頜畸形的影響尚未完全清楚[3]。本研究探討固定正畸結合牙周組織再生術治療牙周病伴錯頜畸形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牙科2015 年1 月~2018年12 月收治的牙周病伴錯頜畸形患者100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雙盲法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各50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35 例;年齡13~38 歲,平均(20.96±4.51)歲;病程1~9 年,平均(4.57±1.01)年;患牙1~3 顆,平均(2.01±0.57)顆;牙齦指數(CI)3~7 分,平均(5.59±0.48)分;牙周探診深度(PD)6~11 mm,平均(8.98±0.69)mm。治療組男17例,女33 例;年齡13~35 歲,平均(20.72±4.52)歲;病程1~9 年,平均(4.53±1.23)年;患牙1~3 顆,平均(2.01±0.47)顆;CI 3~7 分,平均(5.57±0.42)分;PD 6~11 mm,平均(8.78±0.19)m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納入與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符合第十四次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術會議制定的牙周病伴錯頜畸形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首次接受治療患者;能完成隨訪患者。排除標準: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中重度狹窄患者;腦卒中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鼻咽癌患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正畸前均接受根管治療及牙周病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單純牙周翻瓣術治療,根據患者患牙位置選取手術切口,將患牙的牙齦與下方組織分離,形成牙齦組織瓣,滿意后,將病變區根面及牙槽骨充分暴露,建立清創入路通道,刮出病變組織及菌斑牙石,檢查合格后再將牙齦瓣復位在合適的位置上,縫合。治療組接受GTR 治療,制作牙齦組織瓣同對照組,翻瓣后置Bio-gene同種異體骨材料并將其覆蓋在Bio-guide 生物膜上,檢查滿意后,復位齦瓣,縫合。
1.4 觀察指標 (1)牙周臨床指標:治療前及治療后6 個月檢查患者的PD、出血指數(SBI)、臨床附著喪失(CAL)。(2)臨床療效:顯效,牙齦健康,無炎癥反應及出血;有效,牙齦顏色有輕度炎癥反應,探診不出血;無效,牙齦出血。臨床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牙齒松動(TM)情況:治療前及治療后6 個月評價兩組患者TM 程度。Ⅰ度:牙齒健康,穩固;Ⅱ度:牙齒出現輕微松動;Ⅲ度:牙齒松動明顯。(4)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隨訪6 個月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牙齒變色、咀嚼困難、語言障礙)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8.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牙周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D、SBI、CAL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PD、SBI、CAL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牙周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牙周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 n PD(mm)治S療B I前 CAL(mm)PD(mm)治S療B I后 CAL(mm)對照組508.98±0.691.98±0.213.09±0.192.81±0.131.52±0.112.41±0.13治療組508.78±0.191.96±0.233.21±0.201.51±0.141.32±0.141.87±0.15 t 0.0370.0260.03813.69710.9875.697 P 0.9450.9670.9510.0000.0000.00
2.2 兩組TM 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TM 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TM 程度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TM 程度比較[例(%)]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牙周病伴錯頜畸形臨床治療難度較大[4]。牙周病伴錯頜畸形患者疼痛及面部畸形明顯,不僅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給患者心理帶來沉重負擔。有研究認為,牙周病伴錯頜畸形的治療應分兩個階段[5]。第一個階段以治療牙周病變根除感染為主,第二個階段以正畸治療為主,其中正畸治療方法對牙周病伴錯頜畸形治療效果影響最為顯著。傳統單純牙周翻瓣術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矯正患牙但遠期效果有待提高[6]。GTR 術式與部分傳統術式相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1)可吸收性膠原膜,操作簡單,降解時間短;(2)能完全覆蓋病損面并將其固定,從而保證齦瓣復位嚴密縫合;(3)治療效果不受牙齦充血、水腫、化膿等組織影響;(4)手術創口小、植骨術材料少,有利于預防術后感染。韓爽等[1]認為,GTR術利用生物膜做屏障能提高牙齦上皮組織及結締組織生長,從而誘導牙周組織快速再生及重建。另有研究顯示,GTR 術能為骨組織再生提供空間,從而提升正畸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牙周指標較好,說明GTR 術能明顯改善牙周病變,有助于提升正畸效果。治療組臨床療效較佳,提示GTR 能提升牙周病伴錯頜畸形治療效果。同時治療組TM 程度小,主要表現在TM Ⅰ度人數多且Ⅲ度人數少,表明GTR術在減少牙周病伴錯頜畸形患者牙齒松動、提高治療穩固性方面效果較好。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術后未見大量牙齒變色、咀嚼困難、語言障礙情況出現。說明GTR 術具有提高牙周病伴錯頜畸形治療安全性作用。綜上所述,GTR 術能有效提高牙周病伴錯頜畸形患者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改善牙齦及牙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