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廣東省東莞市中醫院骨一科 東莞523127)
內側間室骨性關節炎(MUKOA)主要由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累及內側間室引起,好發于中老年人[1]。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治療MUKOA 有確切的臨床效果,但手術創傷較大,截骨量較多,患者恢復較慢[2]。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單髁關節置換術(UKA)在臨床上的優勢日漸凸顯,相關研究表明UKA 在改善關節功能方面的效果較為顯著[3]。我院采用UKA 治療MUKOA 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55 例MUKOA 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24 例和對照組31例。納入標準:(1)臨床確診為內側間室骨關節炎,可伴輕度外側間室及髕骨關節病變;(2)膝關節屈膝≥90°;(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前后交叉韌帶主體結構功能異常;(2)手術不能耐受;(3)關節活動受限,內翻>5°或屈曲攣縮>10°。觀察組男3例,女21 例;年齡56~75 歲,平均(64.58±5.12)歲。對照組男7 例,女24 例;年齡55~70 歲,平均(63.32±4.9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指導患者采取仰臥位,患肢置于手術臺上,患膝屈曲約120°,麻醉方式均為腰硬聯合麻醉,由同一組有經驗的醫師實施手術。觀察組行UKA:于髕旁內側入路作切口,逐層切開各組織,暴露膝關節;關節囊打開后將患者增生的滑膜、骨贅以及內側半月板切除,徹底清理關節腔;對患者膝關節各間室情況仔細探查,根據Zimmer M/G 專用模板截骨,測試屈伸間隙,使之達到平衡;安裝假體試模,調整之后注入骨水泥固定假體,骨水泥固化后檢查膝關節活動時襯墊是否有撞擊、旋轉等;充分沖洗術口,逐層縫合,加壓包扎后松止血帶。對照組行TKA:于膝前正中作一縱向切口,逐層切開各組織,暴露膝關節;將內外側半月板及前交叉韌帶切除,清除關節間骨贅,按股骨優先的原則行先股骨遠端、后脛骨平臺的等量截骨,有序松解;股骨髁間成形進行假體試模、軟組織平衡、驅血、脛骨平臺成形、脈沖沖洗后注入骨水泥,依次安裝脛骨及股骨假體(Depuy公司或捷邁公司PS 型);骨水泥凝固后充分沖洗術口,逐層縫合,加壓包扎,松止血帶。
1.3 觀察指標 收集患者手術相關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統計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膝關節功能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評分和膝關節活動度(ROM),術后3 個月人工關節遺忘指數(FJS)以及關節炎生活質量測量量表2-短卷評分(AIMS2-SF)。其中HSS 評分總分為100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越好;FJS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術后主觀感受越好;AIMS2-SF 評分總分104 分,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以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手術時間等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失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2480.64±10.1279.35±10.2418.26±3.85對照組31112.25±17.84138.46±20.1521.75±5.84 t 7.75813.1022.530 P 0.0000.0000.014
2.2 兩組手術前后HSS 評分和膝關節活動度比較術前,兩組HSS 評分和膝關節活動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術后,兩組HSS 評分和膝關節活動度均較術前有所提高,且觀察組術后HSS 評分和膝關節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HSS 評分和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表2 兩組手術前后HSS 評分和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組別 n 術前HS S 評分(分術)后術前R O M(°)術后觀察組2447.56±5.1485.16±3.95*104.72±8.53120.42±9.15*對照組3148.12±5.3979.31±5.27*102.96±7.95109.24±10.12*t 0.3904.5370.7894.291 P 0.6980.0000.4340.000
2.3 兩組術后FJS和AIMS2-SF 評分比較 術后,觀察組FJS 評分和AIMS2-SF 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FJS 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術后FJS 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FJS 評分 AIMS2-SF 評分觀察組2468.12±7.6487.25±8.94對照組3159.93±8.2581.27±9.56 t 3.7702.366 P 0.0000.022
膝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是MUKOA 患者的主要臨床特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MUKOA 的手術方式主要包括TKA 和UKA,其中TKA 術式成熟且遠期臨床療效肯定,但存在創傷大、截骨量多、翻修困難等問題[4]。UKA 具有創傷小、患者恢復快等優勢,研究表明該術式可以使患者術后獲得更接近生理狀態的膝關節功能[5]。
TKA 在手術過程中進行截骨,置入假體改變下肢力線,該術式對于大部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都適用,但多數患者早期病變位置發生在單個間室特別是內側間室,該術式會破壞到膝關節各間室,對患者損傷較大。UKA 作為一種只在膝關節病變間室進行表面置換操作的術式,可以保留前后交叉韌帶,手術創傷小,理論上認為行UKA 后的運動學更接近于正常,患者恢復更快。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觀察組HSS 評分、膝關節活動度、FJS 以及AIMS2-SF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可見相比于TKA,UKA 治療MUKOA 手術創傷較小,更有利于患者康復,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TKA 需運用假體建立2~3 個人工間室以達到治療效果,要將交叉韌帶切除,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壞正常的解剖結構,截骨量較多,手術創傷大,因此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患者出血更多,術后恢復較難。而UKA 僅對軟骨損失的內側間室進行處理,只改變了膝關節的單個間室,通過有效保留前后交叉韌帶、減少切除骨量來有效維持膝關節的正常生物力學性能,這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患者正常的關節解剖結構,從而有效減少對患者的損傷,改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術后患者的主觀感受會更好,術后康復更快,患者更容易接受,故能進一步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需要注意的是,UKA 存在返修的風險,造成返修的原因包括術后假體感染、無菌松動等。UKA 成功的關鍵在于病例的選擇,活動量低、沒有明顯肥胖、年齡在60 歲以上、交叉韌帶完整的患者采用UKA治療效果較好[6]。綜上所述,采用UKA 治療MUKOA 患者臨床療效確切,手術創傷較小,患者恢復快,能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