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贊安 杜異凡 鄺歡歡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骨科 河南鄭州450052)
跟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且70%以上為關節內骨折,由于跟骨及相關組織解剖結構復雜,且表面組織單薄,多合并軟組織損傷,易產生并發癥,治療難度大,預后較差[1]。對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已獲得臨床一致認可,其中L 形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是常用術式,可充分顯露骨折線,操作方便,但局限性在于創傷較大,術后恢復緩慢[2~3]。本研究對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進行經跗骨竇切口微創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7 年3 月~2019 年2月跟骨骨折患者74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各37 例。參照組男21 例,女16 例;年齡27~52 歲,平均(39.48±6.19)歲;SandersⅡ型19 例,Sanders Ⅲ型18 例。研究組男20 例,女17 例;年齡25~53 歲,平均(38.92±6.32)歲;SandersⅡ型19 例,Sanders Ⅲ型18 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Sanders 分型等)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4]跟骨骨折診斷標準;Sanders 分型為Ⅱ、Ⅲ型;骨折至入院時間<3 d;符合手術指征;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開放性骨折;陳舊性骨折;伴有肝腎功能障礙;存在手術禁忌證。
1.3 手術方法 兩組術前均行骨折部位軸位、側位X 線檢查,給予消腫、止痛對癥治療。
1.3.1 參照組 行L 形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具體如下: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由外踝上方(約4 cm 處)向下作切口直至外踝下方(約2 cm)與足底連接處,斜切(120°)至與第五趾骨基底相距約1 cm 處,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骨面,向上銳性分離皮瓣,距骨、骰骨分別置入克氏針,顯露跟骨、關節面,修復并臨時固定,以C 型臂X 線檢查復位情況,復位良好則置入鋼板,縫合包扎。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1.3.2 研究組 行經跗骨竇切口微創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具體如下: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健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跗骨竇作4.5 cm 左右橫行切口,皮下軟組織鈍性分離,向下銳性牽開肌腱,顯露跗骨竇、關節面,塌陷關節面復位(緩慢撬撥),以克氏針臨時固定,跟骨兩側以擠壓手法進行平整,經C 型臂X 線檢查復位情況,復位良好則置入鋼板,螺釘(2~3 枚)擰入固定,注意避開血管、肌腱、神經組織;皮外重疊放置鋼板,以克氏針標記,鉆孔,經皮擰入螺釘;再次確認骨折復位及固定情況,若良好則縫合包扎。術后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2)足功能。以Maryland 足功能評分標準于術后3 個月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90~100 分為優;75~89 分為良;50~74 分為可;<50 分為差,記錄優良率。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3)術前、術后3 個月跟骨交叉角(Gissane 角)、跟骨結節關節角(Bohler 角)。(4)術后并發癥(創傷性關節炎、切口感染、腓腸神經損傷、皮緣壞死等)發生率。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 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進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比較
組別 n 手(術m時in)間 術中(出ml)血量 骨時折間(愈周合)住(院d時)間研究組3754.31±7.3519.26±4.1510.71±1.5313.62±3.59參照組3792.52±11.6831.44±5.9312.49±1.6421.02±6.81 t 16.84210.2364.8275.847 P<0.001<0.001<0.001<0.001
2.2 兩組足功能比較 兩組術后3 個月Maryland足功能評分優良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足功能比較[例(%)]
2.3 兩組Gissane 角、Bohler 角比較 術后3 個月兩組Gissane 角、Bohler 角較術前均明顯改善(P<0.05)。兩組術后3 個月Gissane 角、Bohler 角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Gissane 角、Bohler 角比較

表3 兩組Gissane 角、Bohler 角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n 術前 Gi ssane術 角后3 個月 術前Bohler術 角后3 個月研究組3797.41±11.52135.29±8.31*9.76±4.5928.61±4.69*參照組3796.34±11.88133.72±7.12*10.18±4.6829.58±4.83*t 0.3930.8730.3900.876 P 0.6950.3860.6980.384
2.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出現創傷性關節炎1 例;參照組出現切口感染3 例,腓腸神經損傷1 例,皮緣壞死2 例,創傷性關節炎2例。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70%(1/37)低于參照組的21.62%(8/37),χ2=4.554,P=0.033。
跟骨骨折治療難度較大,可造成足弓塌陷、跟腱攣縮、畸形愈合等情況,對足穩定性、下肢力線造成嚴重影響,且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導致行走困難。因此,探究合理、規范、有效的治療方案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糾正骨折移位有重要意義。
跟骨骨折手術目的在于重建距下關節面,恢復跟骰關節解剖關系,恢復跟骨長度、高度、寬度[5]。L形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以其可操作性、骨折端暴露良好而廣泛應用于臨床,對需復位固定、累及關節面的跟骨骨折效果明顯[6]。但由于L 形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需大范圍剝離軟組織,容易影響免疫保護機制及皮瓣血液循環,導致術后恢復緩慢,且易發生切口感染、皮瓣壞死、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預后。
經跗骨竇切口微創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該術式可充分暴露跟骨及關節面,避免損傷周圍神經,有助于加快術后恢復;同時最大限度復位跟骨,軟組織剝離范圍相對小,對周圍組織、血液循環影響較小,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7]。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3 個月足功能恢復優良率、Gissane 角、Bohler 角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經跗骨竇切口微創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L 形切口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效果一致;此外,研究組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表明經跗骨竇切口微創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可加快術后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綜上所述,經跗骨竇切口微創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應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效果確切,可縮短手術時間,加快術后恢復,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