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霞 沈彩玉 梁水芹 容小敏
(廣東省新興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新興527400)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常見病,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若未及時控制膽紅素異常升高狀態(tài),易對新生兒的生長發(fā)育產生不利影響[1]。藍光照射、藥物治療等是目前臨床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常用手段
[2],但臨床實踐表明,仍有部分患兒治療效果難以達到預期。近年來,中醫(yī)捏脊、按摩、推拿等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治療中獲得了良好的效果[3],我院對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開展了小兒捏脊治療,并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60 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對照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胎齡為37~41周,平均(39.17±1.02)周;出生體質量2.58~3.96 kg,平均(3.13±0.31)kg。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胎齡為37~41 周,平均(39.22±1.11)周;出生體質量2.59~3.93 kg,平均(3.15±0.34)kg。兩組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等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單胎足月正常分娩新生兒;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結合實驗室檢查確診為高膽紅素血癥;符合捏脊療法適應證;無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先天性疾病、家族遺傳性疾病或畸形者;皮膚破損者;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者;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間斷藍光照射治療、補充維生素、糾正電解質及酸堿紊亂、預防感染等西醫(yī)對癥治療。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接受小兒捏脊治療:(1)雙手交替,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向上邊推邊捏邊放,直至大椎穴,作為捏脊1 遍,連續(xù)重復3 遍。(2)第4、5、6 遍需按照“捏三提一法”將背部皮膚向上提1 次,再重復第1 遍的動作2 遍。(3)用兩拇指分別自上而下揉按脊柱兩側3~5 次。(4)揉按腎俞。(5)自上而下用雙手掌撫摸患兒背部,舒緩肌膚。1 次/d。捏脊時注意保持室溫在28~30℃,以提高患兒舒適感,密切觀察捏脊過程中患兒反應,發(fā)現(xiàn)不適癥狀及時停止。兩組均治療至藍光照射治療結束。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經(jīng)皮膽紅素指數(shù)與每日睡眠時間變化情況、初次排便時間、糞便轉黃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治療總費用。臨床療效評價標準:臨床治愈,皮膚顏色恢復正常,血清總膽紅素<171 μmol/L;顯效,皮膚顏色基本恢復正常,血清總膽紅素<189 μmol/L;有效,皮膚顏色有所改善,血清總膽紅素<205 μmol/L;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4]。總有效=臨床治愈+顯效+有效。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經(jīng)皮膽紅素指數(shù)及每日睡眠時間對比 治療3 d、5 d 后,兩組經(jīng)皮膽紅素指數(shù)均較治療前下降明顯,每日睡眠時間均較治療前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經(jīng)皮膽紅素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每日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經(jīng)皮膽紅素指數(shù)及每日睡眠時間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經(jīng)皮膽紅素指數(shù)及每日睡眠時間對比
組別 n 治療前經(jīng)皮膽治紅療素3指d數(shù) (mg/dl)治療5 d治療前每日治睡療眠時3 d間 (h)治療5 d觀察組3016.78±2.247.61±1.446.72±1.0215.50±1.9518.15±1.8819.10±1.93對照組3016.75±2.1811.77±1.738.55±1.2115.53±2.0316.77±1.8517.51±2.31 t 0.07315.8239.8270.0842.8664.512 P 0.9150.0030.0130.9060.0050.035
2.3 兩組初次排便時間、糞便轉黃時間及黃疸消退時間、治療總費用對比 觀察組初次排便時間、糞便轉黃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治療總費用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初次排便時間、糞便轉黃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治療總費用對比

表3 兩組初次排便時間、糞便轉黃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治療總費用對比
組別 n 初時次間(排h便)糞時便間(轉h黃)黃時疸間(消d退)總費治用療(元)觀察組307.28±1.9536.12±9.774.79±1.022 447.58±385.26對照組308.97±2.2745.65±11.465.77±1.712 718.92±415.25 t 4.7475.3435.2623.858 P 0.0320.0260.0270.039
高膽紅素血癥主要因血清膽紅素水平異常升高所致,是新生兒科常見病,及時采取藍光照射、藥物治療等干預措施可有效控制血清膽紅素水平,但若治療不及時,易引起腦損傷、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新生兒的健康[5~6]。常規(guī)西醫(yī)對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有確切療效,但部分患兒預后效果欠佳,如何優(yōu)化現(xiàn)有的治療手段提高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綜合預后是臨床研究的熱點。近年來,臨床對按摩、推拿、捏脊等中醫(yī)干預手法在提升高膽紅素血癥預后、促進膽紅素水平下降中的作用予以了肯定[7]。中醫(yī)學研究認為,高膽紅素血癥應屬“胎黃”范疇,該病的主要病機為胞胎濕熱熏蒸、脾胃升降失常、肝膽疏泄不暢而致膽液滲入血液,溢于肌膚[8]。小兒捏脊療法是一種獨具中醫(yī)特色的兒科外治方法,有調整脾胃功能、疏肝利膽的作用,通過對經(jīng)絡穴道的捏拿、推揉調節(jié)小兒臟腑功能,增加腸蠕動,促進小腸吸收,刺激膽汁分泌,促進膽紅素排泄,從而有效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9]。部分國內研究報道也證實了對小兒捏脊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效果[10]。另外,小兒捏脊對皮膚觸覺感受器有良性刺激,能夠影響患兒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改善其情緒和睡眠,減輕新生兒的激惹性[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3 d、5 d 后,觀察組經(jīng)皮膽紅素指數(shù)低于對照組,每日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觀察組初次排便時間、糞便轉黃時間、黃疸消退時間及治療總費用均低于對照組。證實了小兒捏脊在促進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在短時間內膽紅素下降、臨床癥狀改善中有顯著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提升患兒的睡眠質量。綜上所述,小兒捏脊能夠提高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的治療預后及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