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
(河南省鄭州人民醫院口腔內科 鄭州450003)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重,牙列疾病患病率呈增高趨勢。前牙缺失是老年人常見口腔疾病,會影響患者咀嚼、發音功能,影響日常生活[1]。牙周炎是由局部因素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癥,是造成牙列缺失的主要因素[2~3]。目前臨床主要采用修復重建方案治療牙缺失。流動樹脂由超微顆粒組成,是常見修復材料,但固化后強度較低、耐磨性較差,無法承受反復咬合施加的壓力,因此選擇修復材料對修復效果具有重要影響。本研究選取我院前牙缺失合并重度牙周炎患者62 例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彈性纖維聯合流動樹脂的修復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 年5 月~2018 年5月收治的前牙缺失合并重度牙周炎患者62 例為研究對象,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4 例;年齡43~72 歲,平均年齡(57.42±7.18)歲;牙松動Ⅱ度19 例,Ⅲ度12例;缺失部位:上前牙17 例,下前牙14 例。觀察組男16 例,女15 例;年齡44~73 歲,平均年齡(58.73±6.94)歲;牙松動Ⅱ度20 例,Ⅲ度11 例;缺失部位:上前牙18 例,下前牙13 例。兩組基礎資料(性別、年齡、牙松動程度、缺失部位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前牙缺失;確診為重度牙周炎;患者知情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近1 周有牙科治療史患者。
1.3 修復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流動樹脂修復:通過砂石拋潔、酸蝕、沖洗、吹干等步驟清潔患者口腔,加壓,緩慢充入流動樹脂至缺損區域,光照固化40 s 后,分層固化,探針修整外形,光照固化40 s。
1.3.2 觀察組 采用彈性纖維聯合流動樹脂修復:確定固位彈性纖維長度,采用熱切割方式截取固位纖維,在所需固位牙齒相鄰縫隙中置入木楔,在相應位置舌側涂抹酸蝕劑,沖洗吹干,約20 s 后于牙齒表面涂抹粘接劑,吹干約10 s 后光照固化20 s,于固位牙齒一側涂抹3M 流動樹脂,并放置于固位纖維末端,粘合纖維于牙齒表面,光照固化40 s,按照上述流程固定另一端,在整個纖維表面涂抹流動樹脂,塑形后光固化,在夾板唇、舌側用樹脂堆砌缺失牙形態,與相鄰兩牙粘接。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修復前、修復后1 年牙周指數,包括牙周袋探診深度(PD)、牙齦出血指數(GBI)、附著喪失(AL)。(2)比較兩組修復前、修復后1 年咀嚼功能,采用自制量表進行評估,包括疼痛、咬合、咀嚼等方面,由患者自評,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代表咀嚼功能越好。(3)比較兩組修復后1 年修復滿意度,包括十分滿意、滿意、不滿意3 個等級。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描述,進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描述,進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牙周指數比較 1 年后觀察組脫落1 例,對照組脫落1 例。修復前,兩組PD、GBI、AL 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1 年,觀察組PD、GBI、AL 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牙周指數比較

表1 兩組牙周指數比較
注:與同組修復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PD(mm) GBI AL(mm)修復前 觀察組314.52±0.371.28±0.255.31±0.42對照組314.47±0.351.26±0.215.27±0.46 t 0.5460.3410.358 P 0.5910.7340.722修復后1 年 觀察組303.46±0.18*0.64±0.13*4.01±0.35*對照組303.86±0.29*0.83±0.15*4.38±0.42*t 6.4195.2433.707 P<0.001<0.0010.001
2.2 兩組咀嚼功能比較 觀察組修復前咀嚼功能評分為(61.09±1.45)分,對照組修復前咀嚼功能評分為(60.72±1.38)分,兩組比較,t=1.029,P>0.05;修復后1 年,觀察組咀嚼功能評分為(85.31±6.24)分,對照組為(71.42±3.65)分,兩組比較,t=10.524,P<0.05。
2.3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修復后1 年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例(%)]
牙周炎易導致前牙脫落缺失,前牙缺失不僅影響患者咀嚼功能,還影響日常人際交往。牙周夾板治療是臨床常用方法,通過填充、粘合等途徑能形成新的“多根牙”,且在牙周夾板治療基礎上修復能保證患者修復后的咀嚼功能,改善牙周組織情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修復后1 年PD、GBI、AL 均低于對照組,且低于修復前(P<0.05),提示彈性纖維聯合流動樹脂修復能改善前牙缺失合并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數,較單純流動樹脂修復效果更好,且便于患者日常口腔清潔,避免其他夾板固定后難以控制菌斑的問題。流動樹脂具有滲透性、粘接力、流動性較強等特點,應用于前牙修復,能有效穩固牙周夾板,但單純使用效果欠佳[4]。與金屬夾板對比,彈性纖維由玻璃纖維構成,具有柔韌性高的特點,且纖維薄軟,在患者口腔內易操作。此外,與陶瓷、金屬等其他修復材料對比,彈性纖維聯合流動樹脂修復還具有以下優勢[5~6]:(1)夾板設計在牙舌面,彈性纖維固定在舌面中1/3 與切1/3 間,不影響美觀,患者樂于接受;(2)能降低牙髓損傷可能性,減少刺激牙周組織,維護支持組織健康;(3)彈性纖維與酸蝕劑、粘接劑、流動樹脂聯合使用,屬于無創傷操作,有助于減少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4)彈性纖維聯合流動樹脂修復操作方法可逆,能根據患者的固位時間、個體需要隨時去除,且不會損傷牙齒,不僅能避免技工室操作,還可以為患者節省時間和費用。此外,修復后1 年觀察組咀嚼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彈性纖維聯合流動樹脂修復能提高前牙缺失合并重度牙周炎患者咀嚼功能。分析原因在于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彈性纖維的網狀交織纖維能預防基質中微裂融合導致的纖維斷裂,有助于牙周組織的修復;另一方面,彈性纖維中不含金屬材料,類似于人體牙齒,彈性模量與牙釉質、牙本質較接近,且不易折斷。另外,修復后1 年觀察組修復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應用彈性纖維聯合流動樹脂修復能滿足患者美觀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流動樹脂聯合彈性纖維修復通過重建牙體及周圍骨組織(在牙周炎癥反應消退后),達到固定牙齒的效果,且不影響患者日常牙齒清潔,滿足患者對牙齒功能及美觀的需求[7]。綜上所述,前牙缺失合并重度牙周炎患者應用彈性纖維聯合流動樹脂修復,能有效維持患者牙周健康,提升咀嚼功能,滿足患者對美觀的需求,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