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爭
(北京航空總醫院CT 室 北京100012)
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是多發于嬰幼兒及兒童群體的高度惡性腫瘤,以頭痛、顱內壓升高、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多發于腦實質、椎管內或側腦室等部位,繼發性腫瘤則可發生于顱腦中的任何位置,且沿著腦脊液及腦膜逐步擴散[1~2]。臨床上對于該病癥的治療主張通過手術將瘤體切除,同時結合術后放化療,達到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及預后的目的。因此,如何于術前準確診斷該病顯得尤為重要。現階段,臨床上多依靠影像學檢查的方式明確病灶所在部位,從而展開手術治療[3~4]。CT 及磁共振成像(MRI)是臨床診斷中最常用的影像學技術。本研究旨在分析CT 與磁共振成像在診斷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9 月~2018 年11 月于我院進行檢查的48 例高度疑似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患兒為研究對象,均行CT 及MRI 檢查。其中男29 例,女19 例;年齡3~15 歲,平均年齡(7.72±1.06)歲。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均于我院進行手術治療,且行病理檢查;(2)可耐受本次檢查;(3)均于術前行CT 及MRI 檢查;(4)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2)無法配合檢查;(3)存在免疫系統疾病;(4)臨床資料欠缺、不完整。
1.3 檢查方法 CT 檢查:選擇西門子64 排螺旋CT 檢查儀,設置掃描參數管電流300 mA,電壓120 kV,層厚5 mm,層間距3 mm,螺距0.579,矩陣為512×512,重建速度為20 幅/s。MRI 檢查:采用GE公司生產的1.5T 核磁共振檢查儀,使用自旋回波序列成像系統,設置掃描參數常規軸位T1WI 取TE 24 ms、TR 540 ms,T2WI 取TE 100 ms、TR 4 200 ms,FLAIR 取TE 120 ms、TR 6 000 ms、TI 2 000 ms,同時設置層間距為1 mm,層厚為5 mm,矩陣為256×256,FOV 為240 mm×240 mm。注意在行MRI 增強掃描時需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80 ml 非離子型碘對比劑。
1.4 觀察指標 (1)分析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2)比較CT、MRI 診斷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3)分析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的影像學特點。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組織學檢查 43 例患兒經病理組織檢查確診為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
2.2 診斷價值分析 以術后病理組織學檢驗為金標準,MRI 診斷疾病的靈敏度、準確度均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檢查方法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3。

表1 CT 診斷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例)

表2 MRI 診斷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例)

表3 診斷價值分析[%(例/例)]
2.3 影像學特點 CT 檢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可見病灶呈囊實性,實性部分呈等密度,囊性部分密度低,可見小條狀高密度鈣化影,受壓頂骨部分壓跡邊緣光滑。MRI 檢查可見橋腦處存在病灶,且已呈現腫脹,腫脹大小為4 cm×3 cm×3 cm,對腫脹處進行掃描可知病灶以實性為主,T1WI 序列為低信號,T2WI 序列為高信號,FLAIR 序列為等信號,MRI 增強掃描未見強化病灶及病灶周圍組織水腫。見圖1~圖2。

圖1 CT 平掃左側頂葉可見囊實性腫塊

圖2 T2WI 序列可見橋腦內腫塊呈高信號
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又稱神經細胞瘤,其發病機制與腎上腺髓質存在密切關系。作為兒童中常見的高度惡性腫瘤,顱內占位性病變是其主要臨床癥狀,手術及術后放化療是現階段治療該病癥的有效方法[5]。病理組織學檢驗仍是診斷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的“金標準”,病理切片在顯微鏡下可見較多的核分裂組織,同時可見腫瘤界限清晰,其內部血供豐富,呈現囊變、鈣化、壞死等征象[6]。臨床可根據術后病理學組織特點,對患者病情進行確診,但術前即需對患者病情進行鑒別診斷,從而改善患者預后,因而給予患者術前準確診斷亦十分重要。
近年來,影像學技術快速發展,CT 及MRI 檢查已用于臨床上用于良惡性腫瘤的診斷。醫學研究顯示[7],神經細胞瘤影像檢查可見明顯占位,因惡性程度高,且腫瘤細胞以增殖方式快速生長,不會對周圍組織產生浸潤,故而腫瘤邊界清晰。MRI 檢查清晰度更高,可充分顯示病灶形態及范圍,掃描中可見T1WI 腫塊呈低混雜信號,當腫塊出血時呈高信號;T2WI 腫塊在檢查中表現為高信號,當腫塊呈囊變或壞死征象時,同樣表現為高信號;FLAIR 在病灶實質性病變中呈現等信號,實施增強掃描時,于病灶實質性部分可見強化征象,但囊性病變未明顯強化。此外,與其他顱內腫瘤不同,神經細胞瘤病灶周圍組織未見水腫,且病灶不會隨著腫瘤性質的改變而改變[8]。
本研究結果顯示,43 例患兒均經病理組織檢驗確診為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MRI 診斷疾病的靈敏度、準確度高于CT 檢查,兩種診斷方法的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無明顯差異,分析原因在于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多見于頂葉、額葉,亦可見于松果體區與腦室內,影像學鑒別存在一定難度,但二者能夠清晰觀察病灶具體形態、邊界等信息,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綜上所述,CT與MRI 均可診斷兒童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瘤,對提高疾病診斷準確性具有一定作用,其中MRI 檢查的診斷價值略高于CT,但臨床仍需行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