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起仙 關玉云 關則想 關祥寧 白婷 李彩玲
(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兒2 科 陽江529500)
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ICPP)為一種臨床常見的兒童內分泌疾病,不僅影響患兒的成年身高,還會使患兒產生自卑、抑郁等負性心理情緒,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1]。臨床常采用醋酸曲普瑞林治療ICPP,但該藥治療周期較長,加之不斷的復查,使患兒心理情緒受到極大影響。以往的臨床治療忽視了心理情緒變化對病情發展的影響,缺乏心理干預致使患兒生長指標改善不明顯,治療依從性較差。本研究探討醋酸曲普瑞林結合心理干預治療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患兒的效果及對患兒負性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3 月~2018 年3 月于我院內分泌科治療的ICPP 患兒52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ICPP 診斷標準[2];年齡4~10 歲;近期無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治療史;具有溝通能力。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肺等重要器官損害;有遺傳代謝及骨骼系統疾病;無法正常溝通。按簡單隨機化法將52 例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6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1 例;平均年齡(7.08±1.36)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1.84±2.43)kg/m2。觀察組男12 例,女14 例;平均年齡(7.12±1.29)歲;平均體質量指數(22.01±2.37)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兒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醋酸曲普瑞林注射劑(國藥準字H20140298)肌肉注射治療,80~100 μg/kg,28 d 注射1 次。持續治療1 年。觀察組在醋酸曲普瑞林注射劑治療基礎上行心理干預治療。心理治療由專業心理醫師完成,包括心理支持治療和認知療法,每28 天1 次,持續治療1 年。(1)對患兒行心理支持治療:ICPP 患兒常因外表、體型及生理變化等與同齡正常兒童不一致而產生抑郁、自卑、恐懼等負面情緒,對此醫生應耐心與其交流,告知患兒其為性發育提前,不必驚恐,使患兒正確積極地對待自身變化;對已有月經來潮的女性患兒,應告知其經期衛生管理的重要性,并囑護理人員在操作時注意保護患兒隱私。(2)對患兒父母行心理支持治療:告知患兒父母其心理狀態對兒童個性發展及成長的重要性,指導其及時改變不良心理狀態。可指導患兒父母向專科醫師咨詢疾病相關知識,正視疾病,并學會控制情感、穩定情緒。同時囑責任醫師定期向患兒父母解釋藥物的效果、不良反應和費用情況,減少家屬的顧慮。(3)認知治療:科室定期以視頻、圖文及漫畫等兒童易接受的方式開展性教育活動,使兒童建立正確的性觀念。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負性情緒評分、生長指標及治療依從性。(1)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兒的焦慮、抑郁負性情緒進行評估,均選用20 項量表,每項按1~4 分積分,分值越高表明焦慮或抑郁情緒越嚴重。(2)生長指標包括身高、體質量指數、生長速度、預測成年身高、骨齡等。身高及體質量由專人采用同一儀器測量完成;骨齡由專人采用G-P 圖譜評價,成年預測身高按骨齡及上一年身高預測。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負性情緒、生長指標)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依從性)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負性情緒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SA S治療后 治療前SD S治療后觀察組2657.89±8.4439.28±7.8452.39±7.2636.83±7.41對照組2658.28±8.3844.93±7.3852.94±7.1843.29±7.32 t 0.1672.6760.2753.162 P 0.8680.0100.7850.003
2.2 兩組生長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體質量指數、骨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身高、生長速度及預測成年身高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長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生長指標比較
組別 n 治療前身高(cm)治療后體治質療量前指數(k治g/療m后2)治生療長前速 度(cm治/年療)后 治預療測前成 年身高治(c療m)后 治療前骨 齡(歲治)療后觀察組26116.02±4.76131.54±3.9822.01±3.4322.87±3.037.96±0.586.58±0.44151.02±5.03164.37±5.269.04±0.429.46±0.67對照組26115.98±4.37128.27±3.3221.93±3.5223.01±2.598.04±0.675.06±0.58150.85±4.51158.18±6.179.03±0.509.48±0.64 t 0.0327.1520.0830.1790.46010.6460.1283.8930.0780.110 P 0.975<0.0010.9340.8590.647<0.0010.898<0.0010.9380.913
2.3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出現1 例藥物漏服、用藥延時,治療依從率為96.15%(25/26);對照組出現7 例藥物漏服、用藥延時,治療依從率為73.08%(19/26)。觀察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18,P<0.05)。
ICPP 是由于下丘腦提早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導致兒童內外生殖器過早發育及第二性征提前呈現,使女孩在8 歲、男孩在9 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征。ICPP 發病率逐年升高,不僅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也對患兒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ICPP 以往臨床單純采用醋酸曲普瑞林治療,忽略了患兒心理變化對控制病情的重要性。
心理干預治療是指由精通人格源起及發展等的專業人員通過心理學理論指導,對一定對象的個性特征和心理問題等進行咨詢、疏導的特殊治療方式。其實質為一種互動過程,可通過單純交流、講課及討論等方式完成。將心理干預治療應用于ICPP 患兒,通過專業心理醫師的關懷和支持,使患兒正視疾病,對減少其自卑等心理有一定幫助[3]。ICPP 患兒由于特征性改變而產生自卑心理,社交活動明顯減少,且治療周期漫長、枯燥,往往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4]。SAS 及SDS 分別為焦慮、抑郁自評量表,它們可直接反映患兒的心理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SAS 及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與單純西醫治療相比,心理干預聯合西醫治療能更有效改善患兒的負性情緒。分析原因為西醫治療可緩解患兒病情發展,從而緩解其焦慮等不良情緒,心理干預治療能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鼓勵患兒正確積極對待疾病造成的自身生理變化,提升其社交興趣,從而減輕患兒心理壓力,進一步促進其負性情緒的調節[5]。
ICPP 患兒由于負面情緒和治療過程中有創性操作等的影響,治療依從性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干預聯合西醫治療的依從性高于單純西醫治療,這可能是因為心理干預治療保護了患兒的隱私,使患兒感受到尊重,故而愿意配合臨床治療與護理[6]。此外,ICPP 發生會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一定影響,本研究治療后觀察組身高、生長速度及預測成年身高均優于對照組,說明與單純西醫治療相比,心理干預聯合西醫治療能更有效促進患兒生長發育。分析原因為醋酸曲普瑞林可降低垂體對下丘腦釋放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敏感性,從而有效抑制性激素的分泌,使性激素水平恢復正常,從而促進患兒正常生長發育。同時心理干預治療不僅有效地緩解了患兒的心理壓力,也使患兒家屬正視疾病,穩定情感,陪伴患兒行疾病治療,進一步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且心理干預治療可改善負性情緒對生長激素的抑制作用,進而促進患兒生長發育[7]。綜上所述,采用醋酸曲普瑞林和心理干預聯合治療兒童ICPP可有效調節患兒的負性情緒,提高患兒的生長速度和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