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瑤 王文娟 麻賽瑤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環境治理迫在眉睫。當前,我國以PM2.5 和O3 為特征污染物的大氣復合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在如今的環境形勢下,建立合理有效的環境規制體制來引導企業環境治理相關方面的工作對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部分企業認為環境規制會對企業業績產生不利的影響。那么嚴格的環境規制一定會帶來企業業績的降低嗎?本文以對環保投入的分類為切入點,基于中國的制度背景,運用我國2014 到2018 年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數據,研究不同的環保投入方式對環境規制和企業業績關系的影響。為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定以及企業如何應對越來越嚴格的環境規制提供理論支撐和借鑒意義。
1.命令與控制政策環境規制制度演進。
命令與控制政策是政府通過行政命令、法律法規等手段,強制約束人類的經濟活動行為,以達到環境保護的環境規制工具。我國命令與控制政策環境規制的各主要制度發布的時間及主要內容如下。

?
2.經濟激勵政策環境規制制度演進。
經濟激勵政策是通過市場信號為企業提供經濟激勵,引導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實現污染控制目標。我國經濟激勵政策環境規制的各主要制度發布的時間及主要內容如下。

?
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和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環保受理案件數逐年增加,企業排污費收費標準也逐年提高。統計數據顯示,2017 年平均地區環保案件受理數為23083.52 件,各省份排污收費標準在2017 年均值為3.869 元/污染當量。在統計的樣本企業中,有40%的企業發布了環境承諾書。環境規制的趨嚴,促使企業不得不進行制度變革,調整自身環保行為。
目前,我國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具有復雜性、艱難性和邊緣性的特點。不僅是因為污染物是不可控的,而且關于環境污染防治的研究較少,給企業進行污染治理帶來很大的難題。隨著環境規制強度加大,我國重污染行業在污染防治上投入較多,污染處理技術較成熟,在污染防治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下表3 所示,2014-2018年間我國重污染行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率均值在100%以上,其中有92%家企業披露的數據為100%。
企業的環保研發投入力度加大。技術改造投資額占營業收入比重的均值為1.77%,同時,技術改造投資額占營業收入比重的披露情況較好,在四個數據中披露比例僅次于污染物排放達標率??梢钥闯鲭S著環境規制強度的增加,企業對污染物排放、研發投入更為重視。
環境規制對企業減少能源消耗并未起到明顯效果。統計數據顯示,僅有不到40%的企業披露了萬元產值綜合能耗,說明企業的節約意識還需加強。同時,該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較大,說明不同企業的節能水平差距較大。企業循環利用率的均值為95%,說明在資源回收方面我國企業亦尚有進步空間。
隨著國民經濟的日益發展,能源和環境問題愈發嚴峻,民眾的節約意識不斷加強。我國環境規制政策以及企業的環保行為應當更加注重對能源的節約和回收。

資料來源于企業披露的年報以及社會責任報告。
1.基于“傳統假說”和“波特假說”的環境規制對企業業績影響機制的分析。
環境規制對企業業績的影響,在文獻上主要有“傳統假說”和“波特假說”兩種理論之爭?!皞鹘y假說”將環境規制視為對企業不利的因素,環境規制強度越大,企業業績越差;“波特假說”將環境規制視為企業創新的催化劑,環境規制強度越嚴格,企業業績越好。并且二者均得到了相應的實證支持。
“傳統假說”認為,環境目標與企業目標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由于環境規制會對被規制對象帶來直接成本,企業的競爭力會受損。另外,環境規制還可能會引發“擠出效應”,即企業在進行滿足環境規制要求的投資后會擠占企業在其他方面的投資,妨礙了企業生產率的提高,進而抑制了企業的發展和績效。
這一觀點得到了部分證實,Levinsohn和Petrin(2003)針對美國造紙業的數據分析發現,雖然美國造紙業的污染控制成本很高,但是造紙業的生產率卻長期處于一個低水平線上,意味著嚴格的環境規制降低了美國造紙業的生產率。趙霄偉(2014)基于空間Durbin 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顯示,無論是全國樣本,還是各地區樣本,提高環境規制強度會減緩地區經濟增速已經成為工業化推進中不可逾越的發展路徑。
1991 年“波特假說”對“傳統假說”提出了挑戰?!安ㄌ丶僬f”認為適當的環境規制可以促使企業進行創新,而這些創新將提高企業的生產力,進而抵消由環境保護帶來的成本,提升企業在市場上的盈利能力,同時,提高產品質量,從而使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
“波特假說”強調企業績效可以通過環境規制引致的企業創新而得到提升。這一假說與“傳統假說”的區別在于,“波特假說”不僅承認了環境規制對企業業績的直接效應——增加生產成本,還提出了環境規制對企業業績存在間接效應——促進技術創新。目前,國內對“波特假說”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種結論:一是部分學者證明了環境規制的確能夠促進我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黃德春和劉志彪,2006;蔣為,2015)。余偉等(2017)研究發現,環境規制對企業研發投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二是江珂和盧現祥(2011)分析了環境規制對中國三類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環境規制對我國企業創新沒有顯著的正影響。三是沈能和劉鳳朝(2012)利用中國1992-2009 年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表明:環境規制對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存在地區差異,“波特假說”在較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難以支持,而在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則得到了很好的支持。
“波特假說”認為適當的環境規制可以激發企業創新,從而部分或全部彌補企業遵循環境規制的成本。但據以上相關文獻,環境規制不一定會激發企業創新。另外,即使環境規制可以激發企業創新,也可能只是部分彌補企業遵循環境規制的成本,并不能保證環境規制一定會促進企業的績效。
因此本文認為,該理論尚不完善。環境規制可能會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以達到環境規制的要求,也可能促使企業采取其他類型的環保投入方式。環境規制對企業業績的影響是通過影響企業環保投入來實現的,環境規制對環保投入的影響應當包括所有類型的環保投入,但是“波特假說”和“傳統假說”均把環保投入作為一個整體,沒有說明環境規制對各個類型的環保投入的影響,過于極端,沒有考慮到各種環保投入之間的差異性。
本文認為,為了研究環境規制和企業業績的關系,應考慮不同的環保投入方式對環境規制和企業業績關系的影響。環保投入共有四類,污染防治成本、能源節約成本、資源回收成本、研究開發成本。環境規制對企業業績的影響由環境規制對各類環保投入的影響,以及各類環保投入對企業業績的影響兩部分組成。
2.環保投入在環境規制與企業業績關系中的調節作用分析。
環境規制對企業業績的影響,是借助環保投入這一傳導因素來實現的,因此分析環境規制對環保投入行為的驅動力是本研究的邏輯起點。
本文將環境規制劃分為命令控制型、經濟激勵型和自愿型環境規制3 個層次。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和經濟激勵型環境規制的定義在本文第二部分已有介紹。自愿型環境規制指的是積極發展自愿性協議、公眾參與等方式,促進社會個體主動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行為的一種環境規制工具。
污染防治成本是企業主要的環保投入方式之一。污染防治成本指的是為盡可能減少氣態、液態、固態三大污染物的排放所消耗的設備、人工、物料等費用,包括煙氣脫硫、脫硝、除塵設施的建設投入和運轉費用;廢水處理設施投資、運行電費及化學藥劑費用;對固態污染物進行無害化、減量化排放和資源化循環利用耗費的成本。無論是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還是經濟激勵型環境規制,都對企業的污染防治行為產生巨大的驅動力,如《環境保護法》規定造成環境問題的相關單位不能在限期內完成治理污染的,采取關、停、并、轉、遷等措施進行處理,《排污費征收標準管理辦法》規定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應當依照規定繳納排污費。
能源節約成本主要是指企業為達到節能降耗的目的而開發和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所產生的成本投入。資源回收成本一方面是生產過程中將工業廢料廢渣回收利用并投入二次生產的處置成本,另一方面是回收處置物流運輸等商業活動過程中的廢棄物的成本。企業能源效率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率的提高主要來自于自愿型環境規制的驅動。例如,山東省政府與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和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我國第一份自愿性環境協議,兩企業承諾3 年內節能100萬噸標準煤,比原來設定的目標多節約標煤14.5 萬噸。因此,如果自愿型環境規制強度提高,企業的能源節約成本以及資源回收成本會隨之增加。
研究開發成本則包括從事研發活動所支出的設計費、物料消耗、相關工人的工資、儀器設備的折舊費或租賃費、無形資產的攤銷費、試驗費、驗收費等各項費用。企業的研發投入的力度與污染防治、能源節約、資源回收三者均有關聯,因此會同時受到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經濟激勵型環境規制以及自愿型環境規制的驅動。
環境規制對企業環保行為的影響會受到環保投入方式的影響,而不同環保投入方式對企業業績的影響也不相同。由定義可知,污染防治成本對企業業績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均為抑制作用,能源節約成本和資源回收成本雖然在短期會降低企業業績,但從長期來看會提升企業形象,為企業帶來長期利益。研究開發成本短期內會占用企業資金,但長期來看能夠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經營績效。
1.完善環境規制的政策建議。
我國需要提升自愿型環境規制的嚴格程度,完善自愿型環境規制制度。理由為以下兩點。第一,自愿型環境規制通過影響企業管理者的管理認知,促進企業實施綠色管理。相比命令控制型及經濟激勵型環境規制,企業更不愿意遵循自愿型環境規制。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首先要考慮的是遵守相關環境法規,避免懲罰。其次是經濟激勵型,企業會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而實施環保投入,自愿型環境規制在很大程度上被企業所忽視。第二,實施自愿型環境規制更有利于環境績效和企業績效的統一。自愿型環境規制通過影響企業的能源節約行為和資源回收行為來影響企業業績,使得環境保護和企業業績最終實現協調發展。
2.強化企業環保行為的政策建議。
環境規制和企業業績的關系不是絕對的正相關或負相關,而是會受到企業環保投入的影響。環境規制對企業業績的影響會因環保投入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若企業的環保投入為污染防治成本,則環境規制與企業業績負相關。若企業的環保投入行為為能源節約成本、資源回收成本、研發投入成本,則環境規制與企業業績在短期負相關,長期正相關。相比能源節約成本和資源回收成本,企業對污染防治成本和研發投入成本投入較多。隨著環境規制越來越嚴格,企業應加強對能源節約成本和資源回收成本這兩類環保投入的重視,抓住細節,形成能源節約和資源回收的日常管理文件,在實現政府要求的節能減排目標的同時,樹立企業良好形象,最終提升企業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