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昨天,上海多了19個治愈的新冠病例,眼看疫情有好轉不能在家自學多久了,在學校還要面對很多沒必要的上課和活動(如音樂課),還會受多管閑事同學的影響,疫情就不能再嚴重些,新冠病毒,前進!”——2020年3月9日刷到的一條中學生的朋友圈。看得出來,這個學生非常努力,不能返校的日子里,對學習絲毫沒有放松。可是,所有跟主課成績無關的事,都被視作無用的負累,無論文體課程、還是同學交流、甚至關乎生死、國計民生的疫情,他都顯得毫不在乎,竟然為病毒加油,希望疫情更嚴重些。
——摘自網絡
簡單的幾行字,隔著屏幕都讓人有些不寒而栗。有人驚訝小小年紀何以如此自私自利、有人憤怒面對生死其何以如此冷漠、有人痛心“優秀”的學生何以人性的缺失......
一場史無前例的疫情,按下了我們生活的暫停鍵,讓原有的生活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在疫情這把放大鏡下,我們看到了災難面前世間的美與丑,人性的光輝與黑暗。一場疫情全面透徹地檢驗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與素質。疫情讓我們駐足,學著理性地思考。
新冠疫情,賦予了教育許多新的契機,幾十年來開展和重視的生命教育、規則行為、責任意識等,這些平時看似人人盡可知、人人盡可為的簡單道理和行為,面對危機事件時,卻需要反反復復強調甚至是人政的干預。作為教育者,我們要用敏銳的目光去捕捉和挖掘這些疫情時期社會資源的內質,要去思考德育怎樣從傳統理論式的道理說教轉化為生活場景下的浸潤,內化為學生植根于內心的修養和行為表象。
生命本質教育,喚醒學生對敬畏生命順應自然的價值認同
疫情,讓我們真正從善待生命開始,重塑對生命課程本質的思考。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喚醒,讓人回歸生命本真,遵循生命的成長規律,培養生命完整的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是現代文明社會每個人都應有的品質。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員,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我們一邊教育青少年要保護自然、保護動物,一邊又經常看到人類對動物的買賣殺戮。學生們在矛盾的認知沖突下,形成對生命的“慣性思維”。
德育課程在開展生命教育時,往往過于拘泥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引導,忽視了萬物生靈與自然合一的教育。開展課程時,可以引導學生合作開展一些項目式的研究活動,如“危害人體的一些動物是否應該消失”“老鼠類在生物鏈中的意義”等,學生通過行動研究,資料的查找、數據的整理到思維的建構,學會從科學的角度認清萬物生靈都是自然界生物鏈條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環,它們的生命和人類一樣,都有價值體現和存在的意義,保護野生動物的迫切性早已不是保護生態環境這么單一,地球上的每個生命置身其中,不可逃避地構成了命運共同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順應自然、敬畏生命才是生命教育的真諦。學生對生命與自然有了思辨到建構的研究過程,自然地完成了從言育到行育到內化為心育的路程,喚醒幼小心靈對敬畏生命順應自然的價值認同。
生活健康課程,喚醒學生生活場景中習慣與規則的自覺踐行
疫情讓我們從“學會”洗手開始,重啟生活健康課程。“勤洗手、戴口罩”最簡單的事情,從小就應該學會并養成的生活習慣,在疫情期間還需要媒體、專家一遍遍的對世界宣告。七步洗手法,專家們還要利用媒體反復的解析。疫情當下,危及到人的生命,卻仍有人不聽勸阻在街頭閑逛、不戴口罩進出商場、聚餐聚賭,小區內沖關出門,無法無忌無規矩......
學校利用這次契機,德育要重啟并開好學生的健康課程、規則教育。生活中的一些“規則要求”和“生活習慣”有時會發生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在生活場景中去研究這對“矛盾”體。如洗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幼兒園起,教師就會教,到了小學教師一直強調,中學教師和學生都不重視這個“重要但不考”的概念。疫情期間,線上教學,德育要融于各個學科,引導學生在生活場景中對于習慣和規則自覺踐行。例如“手是人體的‘外交官,一天中要會晤多少個‘嘉賓,多少次‘接見?手上常常接觸到的細菌類型可能有哪些種?七步洗手法的理論依據是什么?洗手液、香皂的成分是什么?為什么有殺毒作用?”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結合各學科的知識去猜想、探究和論證。在此類的健康課程研究中,會發現那些“娃娃都應會”的內容,如果深入挖掘,也能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細細思考生活中那些必不可少的習慣,縱向深入研究,橫線拓展延伸,使這些看似淺顯卻關乎學生健康生活的習慣,變成富有實際價值的“教材”,并在課程的推動下,使學生將其內化為遵守的習慣。規則教育也不只是告訴學生生活中有哪些規則,簡單要求學生遵守,更需要的是在德育課程中還原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去體驗和感知。讓學生多一份對規則的敬畏之心,方知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問題發生時,理性分析,正確應對。德育生活化,引導學生從人治、法治走向自治。
勞動教育課程,喚醒家庭教育對學生生活“大考”的關注
居家隔離期間,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從兩相悅到兩相厭,甚至沖突不斷、“戰火紛飛”,除了學習之外,家長看到了孩子許多的毛病和問題。早上不起床,被窩里有襪子有酸奶,吃完的果皮還躺在桌上,洗手間有書本也有丟棄的衣服......以前沒發現的毛病,一股腦都暴露出來了,這真的只是孩子的問題嗎?孩子的人生中,不僅僅只有中考、高考,還有許多嚴峻和殘酷的生活‘大考,居家隔離的生活就已一片混亂,如果是危機事件引起的野外生存,又該如何?
勞動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喚醒學生的勞動意識,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學校和家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觀要具有統一性。現代家庭獨生子女居多,一些家長凡事都以孩子為中心,有求必應、事事親為。家長有時在孩子勞動意識上,還扮演了“助推器”的作用,剝奪了他們勞動的機會。部分家長認為“只要學習好,其他什么都可以不會”“孩子干不好,越幫越忙,不如不干”“孩子主要的任務是學習,勞動會耽誤學習時間,是不務正業”“有些勞動是不體面的”,這些錯誤觀念,直接影響到孩子,讓能夠勞動,也熱愛勞動的學生,出現了自幼勞動意識淡薄,勞動積極性不高,勞動能力極差的現狀。學校應利用課程引導家長和學生轉變觀念,從身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提高勞動的意識,創造勞動的機會。
家庭、學校提供平臺,幫助學生提高勞動技能。從家庭生活入手,家長不僅要陪伴孩子學習閱讀,也要陪伴他們走進家庭勞動的場景中,為其提供參與到各種家務勞動、生活自我管理的機會,加強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可以打掃房間、刷碗等生活小事做起,簡單衣物的洗滌、飯菜的簡單烹制等,必要的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嚴謹自律的生活能力。學校可以開展家務小能手、廚藝大比拼、生活小竅門、家庭好幫手等多樣性的勞動教育活動,利用微課、小視頻、小作品等形式,展示學生勞動教育的智慧和成果,分享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和收獲的快樂,讓學生愛上勞動。
勞動課程教育,對家庭教育的自省、勞動意識的自覺,到學生生活的自律,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會勞動、善于管理生活、具有生存技能的人,才能成為具有完整生命特質的人。
勵心啟志課程,喚醒每個心靈深處對真善美的敬仰
一場疫情,讓我們深刻地理解了,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的真正道理,一線醫護人員臉上一道道深深的勒痕,一個個成為定格畫片的身影,讓我們看到了逆行者的責任和擔當。這些偉大的人,都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是我們的親人、是鄰居、是朋友...疫情時期,學校利用身邊資源,形成勵心啟志課程,教師們利用“空中課堂”,結合疫情中真實的社會現象,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必備品質和價值觀的提升。例如,為什么會短短時間爆發了大規模的疫情,為什么武漢要采取封城措施,為什么短短10天就能建成了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為什么有那么多人選擇了逆行而上,為什么84歲的鐘南山永遠讓人信服,讓人敬仰.....
學生在一連串問題的牽動下,思考、討論、辨析,漸漸地透過表層現象,聚焦問題本質,自然而然地談論到“職責、奉獻、責任、擔當”等核心詞上。這僅僅是對學生行為表象上有了共同的認知,還需要從精神層面,對學生核心價值觀進行引導。那些白衣天使,穿上防護服,是一名戰士,脫下戰袍,他們是90后、00后學生眼里的“小哥哥、小姐姐”,面對生死,他們毫不畏懼,挺身而出,請戰書上一個個紅手印,拿起剪刀毫不猶豫剪下的一縷縷頭發。
“同樣面對疫情,有人不懼生死,援鄂一線,有人只顧一己私利臨陣脫逃;有人慷慨解囊無私捐贈,有人見利忘義哄抬物價;有人自覺在家隔離,有人闖關聚會聚餐...”引導學生對接生活實際現象,伴隨問題的深入探究,學生通過思維的碰撞,慢慢發現事物間的關聯,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在危機公共事件中,有一種不可割裂的緊密關系,家國不可分離,是不同價值觀的選擇,是己任、責任、重任的自我驅動,才有了更多人的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置身于疫情這一特殊背景,學生們的情緒、情感、情懷都會產生一定的共鳴,真實情境中的勵心啟志課程,沒有空洞、遠大的道理講述,學生用眼睛觀察、用心靈去感悟,用智慧去思考,無論是居家隔離的老人孩子,還是沖鋒在前各種職業的防疫人員,每個人都可以做好己任,履行自己的責任,因為我們的心中都有一種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
疫情終歸會成為過去,它給個人、社會及國家都留下了一道道傷痕,也留給教育太多的思考,需要教育者去規劃、去探索具有科學目標、豐富內容、多元途徑、完善評價的育人課程,走出傳統理論式的“教”,構建出更加符合“人”特質的生活情景式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們從書本上單一的文字,走向千變萬化靈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