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澀澤龍彥,在日本文學界被稱作“暗黑美學大師”,身為現代著名小說家、評論家,曾經對三島由紀夫、寺山修司等人影響甚深。《華麗食物志》是澀澤龍彥的一部美食隨筆集——也不盡然,美食類的文章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其中還包括一些美術、舞蹈、詩歌等等的藝術評論。不是正經的食物志,也不是規范的藝術評論,依然是玩世不恭的筆觸,依然保持著對稀奇古怪事物的沉迷。
在《華麗食物志》中,澀澤龍彥講述了不少有關美食家與食物之間的離奇故事,這些故事沒有最離奇,只有更離奇,其中的美食都稱得上“餐桌上的狂誕”的奢侈菜肴,而其中的美食家都稱得上史上有嗜食怪癖之極端的人物。生活在提比略大帝統治時期的阿比修斯富甲一方、極盡豪奢,是名載史冊的古羅馬美食家,據說,此君聽聞非洲產的龍蝦肉肥而味美,便迫不及待地備船出發,橫穿地中海,直奔非洲。誰知他到達非洲之后,卻發現當地所產的龍蝦不過如此,居然沒有下船,立即掉頭返回。不遠萬里探訪美食,乘興而來,興盡而返。
對于吃,更多的權勢者講究的是排場,炫耀的是權力。比如,羅馬皇帝卡利古拉即喜歡食用混有黃金細粒的豌豆和混有珍珠的大米,埃及艷后克利奧帕特拉則喜歡飲用醋溶珍珠,據說食用這樣的食物能夠增強性欲,可以讓人益壽延年,難怪這些居于權力頂端的人物會趨之若鶩。
把目光轉向十六世紀的法國宮廷。路易十三患有毒殺恐懼癥;路易十四是出了名的食量恐怖——他曾經一個人吃掉八種套餐,共計六十四碟各種食物;路易十五是一個技術高超的廚子,羅勒燉雞肉、蛋包飯和炸雞蛋,都是他的拿手菜;至于路易十六,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此君在逃亡途中不忘美食,身陷囹圄不忘美食,為了美食,完全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堪稱吃貨中的吃貨。與這個奇葩家族相對應的,還有一個以料理作為談判手段的外交官塔列朗,他是美食家,也是享樂主義者,在維也納會議上,他利用法國料理的美味和魅力,為戰敗的法國扳回一局,獲得了外交上的勝利。
除了這些權傾一時的政治人物之外,澀澤龍彥筆下還出現了一位志在獵奇的美食家格里莫。此君出身平平,卻家財萬貫,他喜歡在家里舉辦與眾不同的晚宴,其中最駭人聽聞的一次是1783年2月1日的宴會,全巴黎共有二十二人接到酷似死亡通知書的邀請函。為了這次宴會,格里莫將自己的豪宅重新裝修了一遍,餐廳的壁紙是清一色的黑色,就餐的鐘聲如同喪禮,餐桌是安放靈柩的靈柩臺,整個餐廳里的氛圍就像遺體告別儀式。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格里莫還請來三百多位圍觀者,坐在餐廳的夾層包廂里,擁擠在一起親眼見證這難忘的一幕。因為這場驚世駭俗的晚宴,格里莫一舉成為法國美食史上聞名遐邇的人物。
正像澀澤龍彥所說的那樣,美食學,既需要有想象力的參與,還需要啟動人類的反省性機能,其實是一門化需求為快樂的學問。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世間真正的美食家可謂寥寥無幾,大多數貪食者也只能算是饕餮與吃貨之流。諸如《華麗食物志》中所列舉的皇族與富翁,不過是以自己手中不受制約的權勢滿足口腹之欲,在食物上貪奇貪異,并沒有什么技術含量——有權,任性;有錢,折騰,與美食學的境界相距甚遠。
《華麗食物志》[日] 澀澤龍彥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為開辟,中篇為穩定,下篇為復興。沿著殷周之變、周秦之變、魏晉隋唐之變、唐宋之變,通過“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講到今天“數千年未有之新時代”,梳理中華文明發展脈絡,闡釋中國制度變革邏輯,解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書將中國歷史的發展與世界歷史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既是一部從制度與治理角度總結歷代得失的學術思想史,更是一部把中國共產黨的奮斗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通史。特別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思想路線的闡釋,既有廣闊的世界視野,又具深邃的歷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