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小時候,看著從天而降的大雨,感到有一點兒害怕。如果大雨下個不停,一天兩天,這種恐懼就會加劇。天上本來什么都沒有,哪里來的這么多雨呢?古人肯定有這樣的恐懼,傾盆大雨下個不停,是天公暴怒或者說是上帝不高興了。我們看《圣經》中創世紀那一章,上帝看見人間充滿罪惡,到處都是壞人,就連著下了四十個晝夜的大雨,而后有諾亞方舟在這場大災難中逃生。
當然,《圣經》中的雨,并不只是老天爺發怒這一種情況。里面有很多關于雨的句子,闡明雨水是凡人和上蒼之間達成的一種協議,風調雨順就是最好的安排,“從天降雨,賜予豐收的季節,恩賜你們豐盛的糧食,使你們心中喜悅。”如果不下雨,人們就要舉辦儀式,獻祭,來祈雨。因為干旱會使農作物歉收,會餓死很多很多的人。
鮑勃迪倫有一首歌非常有名,叫《大雨將至》,里面描述的場景很嚇人,有一節的歌詞是這樣寫的——我看見滿屋擁擠的人群,他們個個手拿流血的斧子。我看見一架白色的梯子上面被水覆蓋,我看見無數個饒舌者,他們每個人的舌頭都已潰爛。我看見無數少年手握鋼槍,惡語相加。噢,大雨,大雨,大雨,那可怕的大雨即將來臨!
鮑勃·迪倫在201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沒有出現頒獎典禮,他的好朋友帕蒂·史密斯出席了頒獎儀式,她那時也70歲了,一頭白發,在頒獎典禮上唱的就是這首《大雨將至》,在唱第二段歌詞還出現了一點兒狀況,她說,對不起,我太緊張了。那次演唱肯定不夠完美,但在諾貝爾獎的典禮之上,唱這樣一首歌,還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場景。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決定采用鮑勃·迪倫這首《大雨將至》作為非官方主題曲,希望借此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這首歌原來寫的未必是環境保護問題,它寫的是一種危險和急迫,寫的是一種人類境遇,這種境遇中有雨、雷聲、浪、萬千人的呼號,有饑餓和暴力。
苗煒專欄作家Columnist讀書,寫字,旅游,鍛煉
那天晚上他作的曲子里盡回響著屋上雨珠敲瓦的滴答聲……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雨:一部自然與文化的歷史》,作者是一位環境記者叫辛西婭·巴內特,書中介紹了好幾首關于雨的歌曲,比如大門樂隊的《暴風雨騎士》,西雅圖歌手亨德里克斯的《陰雨天,虛度時光》。她強調的是,降雨直接給音樂創作者帶來的影響,比如曼徹斯特陰雨連綿,所以產生了一個傷感另類的搖滾樂隊叫史密斯合唱團,西雅圖雨也不少,所以有了垃圾搖滾這一類音樂。涅槃樂隊的科特·柯本,出生在華盛頓州的小鎮阿伯丁,那里每年的降雨量是330厘米,是美國大陸上最潮濕的居住地之一,小鎮上有伐木廠、造紙廠,天空總是灰蒙蒙的,科特·柯本有一首歌叫《有些事就是這樣》,作者說,這首歌再現了柯本少年時蜷縮在阿伯丁青年街橋下時,雨水從橋梁上滴滴答答落下的悲慘景象。
我們可以說,辛西婭·巴內特在這本書里提供了一個“播放列表”,列表里全是跟下雨有關的歌曲和音樂,按時代順序,排在第一的應該是肖邦的《雨滴前奏曲》。1838年,肖邦和他的情人喬治桑一起到馬略卡島旅行,住在山中的一個修道院里。喬治桑在自己回憶錄中記述,有一天晚上下著雨,她回到修道院,發現肖邦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彈著這首剛剛創作完成的前奏曲。她說,“那天晚上他作的曲子里盡回響著屋上雨珠敲瓦的滴答聲,經過想象和琴聲的演繹,這雨聲化作淚珠,從天上落進了他的心里。”你真的可以做一個以雨為主題的播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