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黃麗芬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而又營養豐富的有機農業產品越來越受消費者的青睞。有機水稻作為有機農業產品之一,其品質和產量的形成與栽培技術密切相關。本文主要從有機水稻的育秧技術、施肥技術、灌溉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以及有機栽培體系對水稻品質和產量的影響等方面對有機栽培體系下水稻的相關研究進行分析和論述,以期對有機栽培水稻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有機水稻;栽培技術;品質;產量
中圖分類號:S-03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近年來,有機農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有機農業背景以及人們對綠色無公害健康食品的追求下,有機水稻的種植面積正不斷擴大[1]ADDINNE.Ref.{BE5DF947-38D5-4AAC-8630-78670FDCD539}。有機水稻栽培是一種在水稻整個成長和生育期都不使用化學合成類的肥料和農藥等物質,遵循水稻生長發育的自然規律,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農業技術[2]ADDINNE.Ref.{1D914F5C-2A92-48B0-A583-5C8F1ADA6C02}。在主要的水稻種植地區,有機水稻的栽培范圍每年都在擴大,有機栽培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促使有機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不斷得到提高和改善。本文將前人關于水稻有機栽培技術以及有機栽培對水稻品質產量影響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1 有機水稻的栽培技術
1.1 育秧技術
目前在有機水稻生產實踐過程中應用較廣泛的是旱育秧技術[3],在此基礎上人們又進一步探索和總結出一套更加先進實用的水稻無盤旱育拋秧栽培技術秧,該技術具有增產增收、省工省水、秧齡彈性大和拋秧速度快等特點[4]。此外還可采用濕育秧法進行育秧,秧齡35~40d,在秧苗具5~7片葉時及時插秧[5]。
1.2 施肥技術
化學合成類肥料雖然會促進有機水稻的生長,但會降低其品質。為了培育無污染的有機水稻,在其生長過程中要一直施用有機型肥料[6]。有機肥料分為天然有機肥和人工有機肥,其中天然有機肥包括綠肥、餅肥和生物肥[7]。何成芳等[8]研究表明施用餅肥、堆肥和生物肥的有機水稻株高高于常規施肥的水稻,但兩者的有效分蘗數差異不顯著。黎仲冰[9]提出要高度重視有機水稻追肥問題,確保底肥的數量和質量。在有機肥施用量的問題上,趙櫻花[10]研究認為要根據有機水稻的生長期控制施肥量,在水稻生長前期要保證足夠的養料供應;在生長中期,可以通過節水來控制施肥量,減少水稻的無效分蘗數;在生長后期,依據水稻的生長情況,以施用速效肥為主,根外追肥為輔。蔣法宇和周駿輝[11]認為有機水稻施肥應按照“前期控制施肥量、中期穩定施肥量、后期補足施肥量”的要求,根據水稻種植環境和幼苗生長走勢靈活調整施肥量。趙泳杉等[12]認為有機水稻的施肥應遵循施足基肥、巧施分蘗肥和重施穗肥的原則。
1.3 灌溉技術
優良的灌溉技術是有機水稻栽培技術的關鍵部分,目前有機水稻灌溉多采用單排水單灌溉技術。根據有機水稻的不同時期對水層的要求不同,水稻移栽至返青分蘗初期,水層保持在5cm左右;分蘗后期適度曬田;抽穗后降低水層并在收獲前10d斷水[13,14]。李東和馮靜[15]研究指出有機水稻灌溉須采用潔水灌溉方式,切勿使用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灌溉,灌溉技術在總體上遵循“以淺為主,以水促控、以水增溫、以水養根、以根保葉”的原則。
1.4 病蟲草害防治技術
有機水稻作為天然、無公害、健康的水稻,在種植和管理過程中不能使用化學農藥,導致病蟲草害嚴重影響有機水稻的品質和產量,因此必須采用相應的防控技術才能確保有機水稻的生產安全[16]。熊戰之[17]認為病害、蟲害和草害均可利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防治手段進行綜合治理。馮尚宗等[18]研究表明利用稻鴨共作技術結合安裝頻振式殺蟲燈可以減少稻田中雜草和昆蟲的數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除草、滅蟲的良好效果。除稻鴨共作外,孔國順[19]研究認為在水稻分蘗盛期利用農業除草設備除草、噴灑經有機認證的生物農藥可綜合防治有機水稻的病蟲草害。關志堅等[20]研究認為根據有機稻田生態系統的特點,結合水稻—雜草昆蟲—環境3者之間的關系,綜合利用農業、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可充分發揮自然防控草害和蟲害的作用。
2 有機栽培對水稻品質的影響
2.1 加工品質
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可反映有機稻米的加工品質。甄若宏等[21]研究表明稻鴨共作能有效改善有機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等加工品質的各項指標。趙秀哲等[22]研究表明在有機水稻生育中后期追施有機肥有助于提高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堊白粒率,從而改善加工品質。
2.2 外觀品質
稻米的外觀品質是稻米商品價值的主要體現,Bian等[23]研究認為稻米的外觀品質不僅受稻米遺傳特性的影響,種植方式對稻米的外觀也有很大影響。謝成林等[24]研究比較了缽苗機插、毯苗機插、晚播晚栽和有機栽培4種種植方式下稻米的堊白粒率及堊白度大小,結果表明有機栽培有利于提高稻米的外觀品質。另外,施肥方式也可影響外觀品質,吳春艷等[25]研究表明長期單施有機肥可降低稻米的堊白粒率,有利于稻米外觀品質的改善。
2.3 食味品質
食味品質屬于數量性狀,影響食味品質的因素很多[26],有機稻米的食味品質主要受稻米中直鏈淀粉含量和蛋白質含量的影響[27]。Teo等[28]也認為稻米中的直鏈淀粉和蛋白質含量反映了米飯的柔軟度或硬度,是影響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質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張三元等[29]研究結果表明,在有機栽培環境下稻米的蛋白質含量有增加趨勢并且直鏈淀粉含量略有下降,食味值上升。此外侯立剛等[30]研究表明有機栽培提高了膠稠度并且降低了蛋白質含量,從而提高稻米食味值。
3 有機栽培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有機栽培水稻實際產量普遍比常規栽培水稻低,主要是因為千粒重、結實率較低,加上后期病蟲草害的影響,造成有機水稻產量降低[31]。周青等[32]研究表明在水稻中后期施用有機肥作追肥,由于肥效發揮慢,不能滿足水稻分蘗對氮素營養的需要,從而導致分蘗成穗率降低,穗數減少,單株成穗數下降,產量降低,這進一步解釋了有機水稻產量較低的問題。
有機水稻理論產量主要受有效穗數、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等因素的影響。劉洋等[33]研究了在有機和常規2種栽培方式下,早稻和晚稻的有效穗數、穗粒數、結實率和千粒重等產量指標,結果表明與常規栽培相比,有機栽培降低了早稻和晚稻的有效穗數,增加了穗粒數,有機栽培使早稻的結實率高于常規栽培,晚稻則相反,總體上有機栽培使早稻和晚稻的理論產量均低于常規栽培。與常規栽培水稻相比,有機栽培水稻雖在產量上不占優勢,但對環境存在著一定的生態效益,Lin和Fukushima[34]研究發現與常規栽培相比,有機栽培雖降低了水稻產量但其可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降低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此外在提高有機水稻產量方面,秦德榮等[35]研究認為增施有機肥,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形成適宜葉面積指數,改善株型,提高光合生產力從而獲得高產優質的有機水稻。
4 研究展望
到目前為止,關于有機水稻栽培技術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個體系。從有機水稻的育秧、施肥、灌溉以及病蟲草害的防治,因每個種植地區的環境和經濟條件以及科技水平不同,具體的種植和管理技術也不盡相同,但總體技術原則基本一致,如,有機水稻的施肥量應根據水稻的不同生長期來確定,病蟲草害的防治應結合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進行綜合治理。在有機栽培對水稻品質和產量影響方面,有機栽培可改善稻米的加工、外觀和食味品質,但總體上降低了產量,這也是有機水稻栽培體系里的一大技術難題。因此,未來在進一步完善和總結有機水稻先進實用的栽培技術后,應加大提高有機栽培水稻產量的研究力度,使整個有機水稻栽培技術體系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梁文龍.有機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探析[J].南方農業,2019,13(09):51-52.
[2]冉莉.有機水稻的高產種植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4(11):16.
[3]劉春學,王玉林,李化臣.有機水稻栽培技術[J].食品安全,2005(05):27.
[4]余學川,劉遠芝,郭建,等.無公害水稻無盤旱育拋秧技術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5(05):27.
[5]李興領,張培杰.有機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15(13):20.
[6]楊應堯.有機水稻的栽培管理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2018,12(26):30-31.
[7]謝群山,王繪袆.淺談有機水稻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2015(1):58.
[8]何成芳,彭洪斌,朱鴻杰,等.有機水稻生產中施肥效應試驗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18):5390-5395.
[9]黎仲冰.有機水稻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19(13):87,89.
[10][ZK(#]趙櫻花.有機水稻栽培管理技術[J].鄉村科技,2018(18):84-85.
[11]蔣法宇,周駿輝.有機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吉林農業,2019(09):43.
[12]趙泳杉,武正根.有機水稻施肥技術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6(04):81-89.
[13]徐彩虹.有機水稻高產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2,29(5):534.
[14]黃劍華.有機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江西農業,2019,5(10).
[15]李東,馮靜.有機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初探[J].農家參謀,2018(07):73.
[16]張祥龍,曹勝祥,楊小玲,等.有機水稻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要點[J].湖北植保,2016(01):37-39.
[17]熊戰之.有機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18,12(14):32-34.
[18]馮尚宗,王世偉,趙桂濤,等.有機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3,42(11):90-93.
[19]孔國順.有機水稻病蟲草害綜合治理技術初探[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4(01):39-41.
[20]關志堅,付文君,夏正漢,等.有機水稻生產中病蟲草害防治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2013(04):54-55.
[21]甄若宏,王強盛,何加駿,等.稻鴨共作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05):615-617.
[22]趙秀哲,王成璦,趙磊,等.不同生育時期追施有機肥對有機水稻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吉林農業科學,2015,40(06):13-16.
[23]BIAN J, XU F, HAN C,et al. Effects of planting methods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japonica rice in northern Jiangsu plain, China[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8, 17(12): 2624-2635.
[24]謝成林,義姚,李錦霞,等.栽培措施對南粳9108群體質量及其品質的影響[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6,37(01):65-69.
[25]吳春艷,陳義,許育新,等.長期定位試驗中施肥對稻米品質的影響[J].浙江農業學報,2008(04):256-260.
[26]莫惠棟.我國稻米品質的改良[J].中國農業科學,1993,26(04):8-14.
[27]陳帥君,邊嘉賓,丁得亮,等.不同有機肥處理對水稻品質和食味的影響[J].中國稻米,2016,22(04):42-45.
[28]Teo C H, Karim A A, Cheah P B, et al. On the roles of protein and starch in the aging of non-waxy rice flour[J]. Food Chemistry, 2000, 69(3):229-236.
[29]張三元,張俊國,金京德,等.有機栽培環境對水稻產量構成及稻米品質的影響[J].吉林農業科學,2005(02):13-16.
[30]侯立剛,巍馬,孫洪嬌,等.有機栽培對水稻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12,37(01):1-3.
[31]許乃霞,楊益花,宇張.有機栽培對稻米產量與品質的影響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08):11-13.
[32]周青,陳風華,張國良,等.有機肥追施對水稻產量形成及氮肥施用效益的影響[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02):252-256.
[33]劉洋,張玉燭,柏連陽,等.有機、綠色與常規栽培對水稻產量、品質及土壤肥力的影響[J].湖南農業科學,2017(12):71-74.
[34]LIN H, FUKUSHIMA Y. Rice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Their Sustainability Aspects: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Rice Production in Industrialized Tropical Monsoon Asia with a Dual Cropping System[J]. Sustainability,2016,8(6):529.
[35]秦德榮,蘇仕華,成英,等.有機肥配比對水稻產量品質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3(03):45-46.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