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劉穎
摘 要:通過對稻螟蛉在黑龍江省的發生監測,調查研究其生活史、習性、發生世代等規律,明確其在本地區的發生消長規律并提出防治技術建議。
關鍵詞:稻螟蛉;發生消長規律;防治建議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A
稻螟蛉為黑龍江省水田次要害蟲,但近幾年,由于種植業結構改變和品種布局的重新規劃,水稻稻螟蛉的發生呈上升趨勢,局部地區為害逐年加重,已上升為當地主要害蟲。為了做好監測預警,提高水稻生產和農田生態環境安全,減少其繼續加大為害,增加農民收入,經過近幾年的持續觀測和調查,初步摸清了稻螟蛉在本地區的發生消長規律并提出了防治技術建議。
1 稻螟蛉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
稻螟蛉為鱗翅目害蟲,蟲態有成蟲、卵、幼蟲、蛹4個形態。明確其在黑龍江省水稻種植區形態特征和生活習性有助于田間準確識別稻螟蛉,是監測預警和指導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據。
1.1 形態特征
成蟲雌蛾體長8~10mm,雄蛾體長6~8mm;雌蛾翅展21~24mm,雄蛾16~18mm。蛾體和翅都是深黃色,容易與稻縱卷葉螟的成蟲相混淆,田間識別區分的主要特征是注意其前翅上面有2條平行暗紫色寬條紋。稻螟蛉的卵初產時為淡乳白色,饅頭形,直徑0.5mm左右,后期變為褐色,表面有放射狀縱紋和橫紋相交而成的小方格。成熟幼蟲為翠綠色,長約23mm左右,背線和亞背線白色,體背中央有2條白色細縱紋,兩側各有1條明顯的黃色縱紋,氣門淡黃色。腹足第1、2對退化不發達,僅留痕跡,行動時背部拱起,狀似尺蠖,又被稱為稻尺蠖、弓腰蟲。蛹長7~10mm,初化為蛹時綠色,后變成褐色。常隱藏在浮于水面或留于原稻株的三角形葉苞內。
1.2 發生世代
稻螟蛉正常在黑龍江省1a 2代,第1代幼蟲在田間發生很少,在寄生植物上孵化,6月中上旬發生,通常在8月中下旬第2代幼蟲發生較多。完成1個世代歷期33~53d,卵期第1代為6~7d,第2代為4~5d;幼蟲第1代為26~28d,第2代為13~17d;蛹期第1代6~8d,第2代為5~6d;成蟲期4~7d,其中產卵前期2~3d,無3代。
1.3 生活習性
稻螟蛉以蛹在稻稈、雜草和散落在水稻田間的葉苞和葉鞘內越冬。一般在6、7月份第1代開始羽化,清晨羽化得較多。成蟲白天潛伏于水稻莖葉或草叢中不活動,遇到驚嚇快速飛起,夜間出來進行交尾產卵,具有較強趨光性,且燈下大多是沒有產卵的雌蛾。卵多產于葉中部,尤其青綠色稻葉上的卵量多,正、反面都有。幼蟲孵化后先咬食葉肉組織,使其形成白色條紋狀,3齡后開始蠶食水稻葉片,先使葉片形成缺刻,后逐漸將水稻稻葉啃光,嚴重的將整株葉片都吃光。值得注意的是,稻螟蛉的幼蟲有假死性,即受到驚嚇時會跌落水中不動,待其停頓一會后,又自行游水或者爬到臨近稻株上繼續進行為害。老熟幼蟲爬到葉端,把葉層折成粽子狀小三角包,然后咬斷苞下的葉片,讓蟲苞落入水面,在苞內結繭化蛹。且2代老熟幼蟲可以遷移到水稻田邊附近的禾本科雜草上結苞化蛹越冬。
2 稻螟蛉在黑龍江省的發生消長規律
稻螟蛉在黑龍江省屬間歇性暴發害蟲。2008年8月,在黑龍江省泰來縣首發,危害面積達12333hm2,一般稻田危害損失率在10%以上,嚴重地塊水稻葉片被全部咬光,僅剩水稻的稈和穗;2015年稻螟蛉又在龍江縣首次發生,波及7個鄉鎮50個村屯,嚴重地塊800頭/m2,減產高達50%以上;2018年,根據黑龍江省各地植保站監測調查,7月26日—8月3日,慶安、方正、通河、饒河、富錦等地誘蛾量較大,慶安、方正單臺性誘捕器日誘蛾量最高分別為114頭、47頭,累計130頭、93頭;富錦燈下最高誘蛾872頭,累計達3128頭。8月6日,五常、慶安、通河、雞東、樺南、寶清、密山、鶴崗郊區等地田間已見幼蟲,蟲量為5~15頭/m2,大部分蟲齡1~3齡。
3 稻螟蛉危害特點及發生發展趨勢
根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近3a調查與監測的情況綜合分析,黑龍江省稻螟蛉發生逐年加重。
幼蟲咬食水稻葉片組織,啃食葉肉,在嚴重發生時葉片可被其全部吃光,水稻僅剩稻稈和稻穗。損失一般在5%,嚴重地區被害可達50%。黑龍江地區隨著水稻面積的擴大和開發年限的增長,稻螟蛉發生從在小面積范圍內局部危害,逐步發展成在整個水稻種植區域內大面積連年發生,2018、2019年,黑龍江省均有不同程度稻螟蛉發生,尤其在水田邊緣發生較重,局部受害嚴重地塊,水稻的倒3葉全部被其殘食,而且田間蟲態發育不整齊,成蟲、各齡幼蟲都有,大部分幼蟲在1~2齡即將進入為害盛期。由于稻螟蛉蟲態不整齊,使得今后防治難度加大、時間拉長、費用增高,因此稻螟蛉應被列為水稻常規防治害蟲之列。
4 黑龍江省稻螟蛉綜合防治技術建議
根據稻螟蛉在黑龍江省的發生消長規律,綜合分析8月中旬為稻螟蛉為害盛期。各市(縣)區政府應把稻螟蛉的發生與防治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廣泛宣傳。關鍵時期要密切監測田間蟲量,同時動員廣大稻農及時查田,查田時要用力敲打水稻葉片,查看掉在水里或地上的幼蟲。
4.1 防治建議
根據稻螟蛉在黑龍江省各地區的發生特點,建議采取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技術。同時,結合農田生態、天敵誘集帶等生物多樣性調控與自然天敵保護利用技術,改造蟲害發生源頭及滋生環境,人為增強自然控害能力和水稻抗病蟲能力。在化學防治上,盡量抓住2、3齡幼蟲高峰期時及時精準用藥進行防治。
4.2 農業防治
采取適期早播,適量增加有機肥、磷肥以及鉀肥的田間施用量,重點采用優質水稻品種、培育健康秧苗、改善水肥管理等健康農業栽培措施。與此同時,及時清除水稻田邊和溝邊的雜草,利于保持水稻生長健壯,從而減少稻螟蛉在黑龍江地區的蟲源積累和周邊適生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