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強
摘 要:紫葉矮櫻是近年興起的重要的彩葉綠化樹種。本文介紹了紫葉矮櫻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以及分布情況,重點闡述了其苗木嫩枝扦插繁殖技術,期望為紫葉矮櫻苗木生產,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紫葉矮櫻;苗木扦插;繁殖;育苗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1 紫葉矮櫻樹種概述
紫葉矮櫻,為薔薇科李屬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和冠幅均可達2m以上,樹形緊湊,葉面稠密,耐移栽、耐修剪,是優良的新優彩葉樹種,在園林綠化中可孤植、叢植也可修剪成球狀或成片栽植成色帶。紫葉矮櫻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耐干旱、耐水澇、耐鹽堿,耐瘠薄[1]。紫葉矮櫻具有極強的觀賞價值,其主要特點為以下3個方面:色感效果好,紫葉矮櫻的整個生長季節,葉片都呈現紫紅色,十分別致,葉片稠密,具有極好的色感效果;適應性強,適合引種推廣,紫葉矮櫻具有極強的適應性,無論是在沙土、沙壤土還是輕度黏土上都能夠保持良好的生長性,且耐寒能力極強;繁殖容易,栽培管理十分簡單[2]。
2 紫葉矮櫻特性、分布
2.1 紫葉矮櫻特性分析
主要從紫葉矮櫻的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習性2個方面加以闡述。
2.1.1 生物學特性
紫葉矮櫻的枝條幼時呈現紫褐色,無毛,較老枝條會有皮孔。單葉互生,葉片為長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度為4~8cm,葉片呈現紫紅色,呈現不整齊的細鈍齒。花單生,呈現淡粉色,花瓣有5片,有輕微的香氣,花期為每年4—5月份。
2.1.2 生態學習性
色感效果好,紫葉矮櫻的整個生長季節,葉片都呈現紫紅色,十分別致,葉片稠密,具有極好的色感效果;適應性強,適合引種推廣,紫葉矮櫻具有極強的適應性,無論是在沙土、沙壤土還是輕度黏土上都能夠保持良好的生長性,且耐寒能力極強;繁殖容易,栽培管理十分簡單。主要采用嫁接、扦插繁殖2種繁殖方式,其中嫁接主要以山杏、山桃等砧木為主,繁殖時間主要選擇春秋兩季,夏季可以采用芽接。紫葉矮櫻的扦插生根率可達85%[3]。
2.2 紫葉矮櫻分布情況
紫葉矮櫻原產地為美國,是世界有名的彩色樹種,主要特點在于葉片至始至終都呈現紫紅色,且樹冠顏色均勻,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紫葉矮櫻的適應性十分強,耐寒能力、抗病力以及發芽力都很強,繁殖極為容易。我國于1990年引進紫葉矮櫻加以栽培,目前全國各地范圍都有栽培,在東北地區主要分布于黑龍江東南部,遼寧和吉林等地[4]。
3 苗木嫩枝扦插繁殖技術
紫葉矮櫻的根系枝條相當發達,具有極強的生長能力,因而在實際的繁殖過程當中多采用扦插繁殖。扦插繁殖又包括硬枝扦插、嫩枝扦插。所謂的嫩枝扦插,就是在植株生長最為旺盛時期對其枝條加以扦插,嫩枝的新陳代謝能力和分生能力都比較強,能夠為插條生根提供良好的基礎和有利的條件[5]。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劣勢,即對插條的處理不當會導致插條枯萎死亡,因此加強對紫葉矮櫻嫩枝扦插技術的應用十分關鍵。主要對紫葉矮櫻嫩枝扦插技術從8個方面展開分析。
3.1 育苗地選擇
紫葉矮櫻嫩枝扦插的育苗地多選擇地勢高、較為平坦,排水灌水都十分方便的地塊,育苗前需對育苗地進行施肥以及消毒。另外,需要對育苗地進行深耕細耙,確保地塊無土坷垃,保持土壤表面平坦整齊,并將周邊的雜草等處理干凈。
3.2 做床搭棚
使用普通紅磚做床,床寬為1m左右,長度根據育苗的數量進行靈活調整,床間距為30cm左右,覆蓋4cm左右的細河沙。將床面耕細耙平,使用竹條搭建拱棚,高度為2m,寬為3m左右。一般選擇0.08mm厚的棚膜,方向多采用東西走向,使用遮陽網蓋住棚頂,并加以固定。
3.3 扦插時間
紫葉矮櫻嫩枝扦插的時間主要選擇在6月中下旬—7月上旬。
3.4 插條選擇
插條的采集工作一般在清晨展開,選擇的插條長度一般為20cm左右,并確保插條有2~3個側芽。在采集之后立刻除去基部扦插位置的葉片,頂端留下2~3個葉片即可。
3.5 插條處理
插條的處理應該做到一邊采集一邊處理。處理方法如下:將插條的底部放入濃度為50mg/L的生根粉溶液中,浸入時間在24h左右。且保持外部溫度為25℃,禁止放置在陽光下。
3.6 扦插方法
扦插的具體時間主要選擇10∶00之后或者17∶00之后進行。扦插之前,需要根據植株的行距來壓出扦插線,將插條斜面向下插入土壤中,確保頂端的芽葉露出地面1cm左右[6]。扦插完成后需要壓實土壤,確保插條和土壤之間的接觸更加緊密。當日處理的插條必須當日扦插完成,扦插之后,需要及時澆水,澆水量需充足。
3.7 插條管理
一般來說,由于6、7月份的天氣特點,即溫度高、光照強度大等,如果不加以相關的干預措施,必然極易造成插條死亡,此時遮光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對于插條的光照,光照度為30%即可,需要有專業人員加以管理維護。紫葉矮櫻嫩枝扦插無論是對溫度、濕度還是光照,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一旦某一項不符合要求,都會對最終的嫩枝生根率和成活率造成直接的影響。以下分別對于溫度、濕度以及光照的要求進行詳細闡述說明。
3.7.1 溫度
插條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0~30℃,最好控制在25℃左右。在晴天時可以適當打開拱棚進行防風,避免幼苗灼傷。早晚關閉拱棚,提高棚內溫度。
3.7.2 濕度
扦插之后棚內的濕度要保持在75%左右,白天進行霧化噴水,少量多次。在插條愈傷組織形成之前,更需要多次噴水,噴水頻率保持在每10min進行1次,確保葉面形成水膜。待插條生長出幼根后,則可等葉面上的水分完全蒸發之后再進行噴水,如果形成了大量根系,則保持中午前后噴水即可[7]。
3.7.3 光照
陽光是插條生長和發育的基礎,在陽光下插條才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形成各種養分物質,為插條生根提供條件。扦插之后陽光必須要遮掉70%以上,在插條長出根系后,可以逐漸移走遮陽網。但是在白天陽光強烈時,仍需要保持遮陽。
3.8 生根情況及管理
通過實踐觀察發現,在紫葉矮櫻扦插的15d之后,會生長出愈傷組織,在25d之后,則會逐步開始生根。需要定期噴灑防菌類的藥物,如滅菌靈等,并在傍晚停霧之后展開噴施,避免噴霧帶走營養物質。肥料的噴灑要注意向葉子的背面噴灑,便于葉片吸收,從而促進苗木生長。扦插2個月后,幼苗高度達到19cm時,基本上已經形成了根系,則可以適當地減少水的噴灑次數,但還是需要注意保持苗床的濕潤[8]。
3.9 應用效果
在紫葉矮櫻扦插時,可以使用多種藥劑加以噴灑處理,使用藥劑的不同,對于最終的生根情況和效果也有較大的影響。要想確保扦插生根效果的最優化,最實用的扦插基質是河沙,噴灑的藥劑為萘乙酸,苗高可達到15cm,且成活率可達94%以上。因而可以選擇以上方式開展紫葉矮櫻的扦插繁殖工作。
4 結論
本文主要從3個方面對紫葉矮櫻苗木扦插繁殖展開分析,紫葉矮櫻在當前我國的綠化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要想進一步促進紫葉矮櫻的應用范圍,提高其應用效果,就需要從其扦插技術入手,實現對紫葉矮櫻的應用。本文主要從育苗地選擇、做床搭棚、扦插時間、插條選擇、插條處理、扦插方法、插條情況、生根情況及管理、應用效果等方面對其扦插技術進行了探討分析,可供相關人士參考。
參考文獻
[1]霍彩蘭.不同生根粉對紫葉矮櫻扦插生根的影響[J].甘肅林業,2018(06):78-79.
[2]李愛芳,包建德,郭海,李曉紅.紫葉矮櫻嫩枝扦插育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7(21):34-36.
[3]張德,何旺盛,李軍華,焦強.紫葉矮櫻的特征特性及扦插育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12):65-66,90-91.
[4]馮海華,郭曉霄.持續低溫對彩葉樹木枝條內滲透物質影響的研究[J].山東林業科技,2012(01):21-23.
[5]賀進東.彩葉樹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8(08):54-55.
[6]劉光友,史紹林,季曉慧,趙凌全.黑龍江西部地區彩葉樹引種探討[J].防護林科技,2017(06):32-33.
[7]沈燕.上海地區常用彩葉類植物在四季季相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7(14):76-77.
[8]龐爽慧.彩葉樹木在北方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分析[J].現代園藝,2017(20):89-90.
(責任編輯 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