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學杰
摘 要:對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港常見37種園林木本闊葉植物進行物候調查,分析了植物有葉、顯花、有果的物候期特點和花期、果期物候相特點,結果表明:彩葉植物稀少,春季花期密集,夏季開花種數較少,果期持續時間較長,果實種類較多,建議增加早春和夏季開花植物、彩色葉片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適量疏果。對同區域不同觀測地點、不同區域的植物物候期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表明: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港之間植物營養生長物候期差異顯著,建議關注不同區域植物春季物候的差異,在綠化養護管理中采取差異化措施。
關鍵詞:天津市濱海新區;園林樹木;物候期;物候相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識碼:A
園林植物在凈化空氣、滯塵降噪、防風固土、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園林植物葉、花、果等的特點、生長情況及其季節變化對城市的景觀功能、環境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影響尤為顯著[1]。園林植物物候期和物候相的觀察是研究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態習性的重要手段,是多項園林科研的基礎性工作[2]。隨著近年全球氣候因子變化的加劇,各地區間的生態環境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遷,掌握物候變化規律能夠更科學地安排園林養護生產,更精準地進行病蟲害預測,同時對確定園林綠化鄉土樹種、適生樹種,確定城市綠化栽培與管理措施,優化植物配置,確定園林植物資源調查、園林樹種引種、育種的選擇與方法,對于園林綠化養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天津市位于中緯度亞歐大陸東岸,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差較大;土壤形成多為河流沉積物,質地黏重,有不同程度的鹽堿化。本文調查地為天津市濱海新區,一直被稱為“綠色禁區”,因此,進行園林植物的物候調查研究,對于維護天津濱海新區寶貴綠化成果、更好地實現其景觀功能與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1 調查方法
1.1 調查地點和植物種類
木本植物的物候對溫度反應敏感,可以作為環境條件變化的生物指標,特別是在植物對溫度很敏感的春季[3-5]。
因此,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范圍內,選擇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港2個功能區進行調查,其中經濟技術開發區選擇泰達大街南側(黃海路—南海路)、城市公園2處綠地進行觀測,天津港選擇新港八號路和亞洲路2處綠地進行觀測。
調查對象為天津地區常見的37種園林木本闊葉植物(本文未觀測常綠針葉植物),所選植物見表1。
1.2 調查方法
在2009年1—12月間,對目標植物進行物候觀測,觀測項目包括展葉期、盛葉期、落葉期、始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初果期、盛果期、落果期,采取定人、定株地進行觀測的方法,觀測時每個樹種調查3株,每3d觀測1次。為了方便查詢與區分物候相早晚,結果統計分析以10d(旬)為單位,將每月劃分成上、中、下旬。
2 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和物候相
2.1.1 有葉、顯花、有果的物候期
對調查植物有葉、顯花、有果的物候數據進行了統計,圖1可見,全年各月均有闊葉植物展葉,其中12月中旬—次年2月下旬,調查植物中僅有大葉黃楊(常綠植物)有葉,3月上旬開始,落葉植物逐漸開始發芽展葉,全年范圍內,32種調查植物(占86%以上)的有葉期為4月上旬—11上旬,占全年時間的67%,此期間也是城市園林景觀效果較好的時段;調查植物中,花期自2月下旬持續至8月上旬,其中,17種以上的調查植物花期集中在4月中旬—下旬,占觀測樹種的46%以上,花期較密集的時段為春季(3月下旬—5月中旬),夏季則開花樹種較少(少于8種),觀測植物普遍花期為2~3周;調查植物中,果期分布時間較長,自4月下旬—12月下旬,18種以上的調查植物果期集中在6月下旬—7月下旬,占觀測樹種48.6%以上。
2.1.2 開花期物候相
本次調查的植物中,花較顯著、觀賞性較強的植物(花色鮮艷、花或花序較大、花期較長)有24種,占比64.8%,其花色主要是粉/粉紅、黃、紫、白4種顏色,以粉/粉紅色最多,占比分別為37.5%、20.8%、20.8%、20.8%。
由表2可見,2月下旬—3月中旬,花色以黃色為主,占同期調查的顯著花植物的67%~100%;3月下旬—4月中旬,花色以粉/粉紅色、紫色為主,分別占同期調查的顯著花植物的23.1%~40.0%、35.3%~46.2%;4月下旬,花色以白色、粉/粉紅色為主,分別占同期調查的顯著花植物的40.0%、25.0%;5月上旬—中旬,花色以白色為主,黃色和紫色次之,分別占同期調查的顯著花植物的45.5%~54.5%、20.0%~27.3%、18.2%~20.0%;5月下旬—6月上旬,各花色植物種類相近,其中6月上旬,花色種類最多,達到5種,分別是粉/粉紅、黃、紫、白、綠;6月中旬—8月上旬,花色種類下降,6月下旬后僅有粉/粉紅1種花色。
2.1.3 結果期物候相
本次調查的植物中,果實較顯著的植物(果實較大、色澤鮮艷、存留時間長)有16種,占比43.2%;果實的顏色主要是紅、黃、紫黑、棕褐4種顏色,以紅色最多,黃色次之,占比分別為56.3%、25.0%;調查的植物中,果期多數是在1~3個月之內,也有一些植物的果期特別長,能持續7個月以上,如西府海棠、金銀忍冬等;調查的植物中,果實類型較多樣,有核果、蒴果、漿果、莢果、梨果、瘦果,其中以核果最多,占果實顯著植物的43.8%,其次為漿果、蒴果、梨果,分別占18.8%、12.5%、12.5%。
由表3可見,從5月中旬—10月中旬,果實較顯著植物種數均在10種以上,其中,種數最多的時段(7月中旬)達到23種;6月中旬—10下旬,果實顏色均為4種,其中以紅色最多,占同期調查的果實顯著植物的33.3%~76.9%、其它3種果實顏色在各月的種數較平均,除6月中旬—8月上旬,黃色種數較多(占同期調查的果實顯著植物的27.8%~53.8%)之外。
2.2 不同觀測地點物候期差異性分析
使用SPSS軟件對觀測植物的物候期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同區域不同地點之間、不同區域之間物候期的差異性。數據處理時,將日歷日期轉換為Julian日(計算自元月1日至該日期的日數為Julian日)[6]。
由表4可見,對經濟技術開發區內2處觀測點5種植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物候期數據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顯示,2個觀測點之間,只有落葉期差異顯著(P<0.05),其它物候期差異均不顯著(P>0.05);對天津港內2處觀測點5種植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物候期數據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顯示,2個觀測點之間,物候期差異均不顯著(P>0.05);對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港7種植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物候期數據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顯示,2個區域間,植物營養生長階段的各個物候期(展期葉期、盛葉期、落葉期)差異顯著(P<0.05),生殖生長階段則只有開花始期差異顯著(P<0.05),開花盛期、開花末期、初果期、盛果期、落果期差異均不顯著(P>0.05)。
3 結論
觀測和分析結果表明,調查區域內,春季,3月上中旬木本植物開花種數和花色較少,3月下旬之后花期較密集、花色豐富;夏季開花種數較少、花色單一。因此,在今后的綠化提升改造中,建議增加早春和夏季開花植物種數和栽植數量,如,開花較早的臘梅、梅花等,以及夏花樹種梓樹、繡線菊、醉魚草等,豐富并延長花的觀賞期。陳有民[7]將彩葉植物劃分為春葉有色類、秋色葉類和常年異色類3種類型,調查對象中,無春葉有色類植物,秋色葉類僅有黃櫨(秋季葉變紅色),常年異色類僅有金葉榆、金葉女貞、金葉槐(栽培品種),葉均為黃色,由于彩葉樹種過少,本文未單獨對葉的物候相進行分析,但針對夏季開花樹種這一現狀,在進行植物配置時,可增加彩色葉片植物種類和數量,起到以葉代花的作用[8],增加提升綠化景觀效果。
調查區域內,果期持續時間較長,果實種類較多,物候相色彩和形態多樣,主要類型為核果、漿果。由于部分植物果實可以食用,在植物結果期,市民、游人采摘和鳥獸啃食會一定程度上對植物造成傷害,多汁易爛的漿果掉落后被行人踐踏會影響市容,增加養護管理難度。同時,大量結果造成植物養分過度消耗,植物衰弱,病蟲害增加。因此,在今后綠化提升改造或苗木調整中,應充分考慮果實類型對日后養管的影響。此外,也可采取有效措施提前適當疏果。
通過對同區域不同地點、不同區域間物候期的差異性分析可知,經濟技術開發區內不同觀測點和天津港內不同觀測點植物的物候期幾乎無顯著差異。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港之間植物營養生長物候期差異顯著,表現為天津港植物展期葉期、盛葉期顯著晚于經濟技術開發區植物,落葉期顯著早于經濟技術開發區植物;生殖生長物候期只有開花始期差異顯著,表現為天津港植物開花始期顯著晚于經濟技術開發區植物。由于展葉期、盛葉期、開花始期的主要物候期發生在春夏季,落葉期、落果期多數發生在秋冬季,說明春季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程度顯著大于秋季,這與王傳海[6]等的研究結果一致。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天津港相距約10km,天津港臨近渤海,觀測點位距離海邊不足2km,相較于開發區,天津港區域氣溫偏低、風力偏大。因此,在綠化養護管理中,應關注不同區域植物物候期,尤其是春季物候的差異,在春灌、防風防寒、春植、病蟲害預警等方面采取差異化的管理措施。
參考文獻
[1]陳章和,趙建剛,李海霞,鄭宇華.廣州市園林木本植物物候調查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107-112.
[2]侯魯文.青島園林植物物候調查技術研究與應用[C].中國公園協會2007年論文集:中國公園協會,2007:12-15.
[3]Murray MB, Cannell M G R, Smith RI. Data of Budburst of Fifteen Tree Species in Britain Following Climatic Warming[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89,26(2):693.
[4]徐雨情,陸佩玲,于強. 氣候變化對植物物候的研究進展[J].資源科學, 2004 (1):28-32.
[5]鄭景云,葛全勝,趙會霞. 近40年中國植物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研究[J]. 中國農業氣象, 2003, 24(1):28-32.
[6]王傳海,吳飛倩,李淑娟,趙國強. 西安植物園木本植物近十余年物候變化的特征分析[J]. 中國農業氣象, 2006, 27(4):261-264.
[7]陳有民. 園林樹木學[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9:24-30.
[8]陳少鵬,代新竹,郭太君,莊倩倩. 長春市主要園林樹木物候相及其在植物配置中的應用[J]?. 農業大學學報, 2011, 33(2):189-194.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