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鳳霞 王勇
(1 淄博市周村區人民醫院 山東 淄博 255300)
(2 淄博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山東 淄博 255000)
留置導尿管法主要是用于臨床中搶救休克或危重患者時,包括麻醉、尿失禁、排尿困難等情況中,但作為一項侵入性治療方法,常常會引發泌尿系統感染,從而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影響手術治療效果。有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國外留置導尿管所引起的尿路感染癥狀在醫院感染發生中占據首位,在國內則占據第二位[1]。鑒于此,在本次研究中,將以此為研究方向對留置導尿管所引致的泌尿系統感染的影響因素展開討論和分析。
選擇我院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收治的留置導尿管的外科手術患者620 例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335 例、女性285 例,年齡65 ~90 歲,平均年齡(77.5±12.5)歲,導尿管留置時間2 ~10d,平均留置時間(7.5±2.5)d,其中術前準備性導尿者388 例、術后尿潴留導尿者142 例、尿失禁導尿者90 例。排除留置導尿管前存在泌尿系統感染或生殖系統感染者、留置時間1 天以內者。
對所有患者行留置導尿管過程中,導尿前做好相關因素風險評估,確認無局部感染癥狀發生,檢查集尿系統的密閉性,每2~4小時放尿一次,分離時注意將引流系統關閉,加強消毒處理,操作中注意動作輕柔,以免牽拉;同時根據患者情況盡量縮短留置時間,記錄尿管更換時間。鼓勵患者多飲水,每日2500ml 以上。乳膠導管需兩周換一次,硅膠導管可一月換一次。
統計所有患者在留置導尿管過程中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即經尿液細菌培養顯示G-菌落數在105cfu/ml 及以上,G+菌落數在104cfu/ml 及以下;或顯微鏡下顯示新鮮尿液中每30 個視野下半數以上可查看到細菌,則可確診為泌尿系統感染[2]。
根據所選擇患者臨床一般資料,總結分析所有患者留置導尿管后發生泌尿系統感染癥狀的相關影響因素。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620 例行留置導尿管患者中,發生泌尿系統感染者3(0.48%)例;其中留置導管時間5 天及以上、術前應用抗生素及低蛋白血癥均是感染發生的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留置導尿管發生泌尿系統感染的影響因素(%)
經數據顯示,留置導管時間、術前抗生素應用及蛋白血癥均是引發泌尿系統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留置導尿管引發感染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留置導尿管所引發的泌尿系統感染多發病于65 歲以上老年人或因各種疾病長期臥床、昏迷患者;例如在行盆腔內器官術前,通過留置導尿管排空膀胱,可減少術中誤傷幾率,在腦卒中、外傷昏迷術后行留置導尿管,則能促進創口愈合。但在多數情形下,人體尿道與膀胱具備一定抵抗力,留置導尿管作為一項侵入性操作,會導致尿道與膀胱對病原菌抵抗力降低,感染風險增高。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留置導尿管患者感染癥狀進行統計與分析得知,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為0.48%,主要與留置導管時間長、術前應用抗生素及蛋白血癥因素相關。由于隨著導尿管留置時間延長,對于尿道與膀胱損傷增大,機體抵抗力逐漸降低,且導尿管表明生長出生物膜,對于抗生素敏感性降低,在促使感染發生的同時可能會發展為難治性持續性感染。其次術前抗生素的濫用會引發菌群失調,導致多重感染發生;由于泌尿外科往往老年患者較多,易出現低蛋白血癥,致使患者免疫力降低,在導尿管侵入性操作下,增加了感染發生率。
綜上所述,留置導尿管加強對導管留置時間、術前抗生素應用及低蛋白血癥的控制,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可減少泌尿系統感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