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瓊瓊 安徽省安慶市政府機關幼兒園

同伴沖突是同齡孩子之間玩耍或交往過程中出現的相互對立或對抗的表現。幼兒與同伴交往時,會發生各種沖突。大部分人認為沖突是一種不良的行為,需要避免沖突。隨著對沖突研究的不斷深入,同伴沖突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同伴沖突是幼兒之間的社會互動形式,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兒童與同伴的沖突過程既反映了兒童社會認知、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技能的發展水平,又能夠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1]幼兒園里頻繁發生各種沖突,小班尤為明顯。小班幼兒由于生活環境的轉變導致心理發生變化,自我意識強烈,再加上孩子們缺乏一定的交往技能與方法,同伴交往中,沖突的頻率非常高。3-6歲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社會性發展和人格發展不斷完善的階段。這一階段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及未來成長有著重要影響。從小班開始,培養幼兒學會解決沖突,提高幼兒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社會化發展非常重要。本文以幼兒園同伴沖突為視角,分析小班幼兒同伴間產生沖突的相關影響因素,引導幼兒運用更好的社交方法和策略,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讓每一位幼兒健康快樂成長。
在家庭中,家長會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不會發生物品需求矛盾。進入幼兒園學習,幼兒需要和同伴共享玩具及其它物品,孩子們獨占心理嚴重,物品的控制欲強,小班幼兒表現尤為明顯。小班幼兒拿到玩具時,便認為自己擁有這個玩具所有權,不愿與人分享。在班級中,由于玩具數量有限,小班幼兒常因為玩具發生沖突,出現爭、搶、告狀現象,甚至出現打、踢、推等動作。部分膽小幼兒發生哭泣、害怕等退縮現象,嚴重的會發生咬人等攻擊性行為。咬人行為在小、中、大三個年齡段中,以小班幼兒最為突出。
小班幼兒處在規則意識建立階段,規則意識不強。在生活、游戲中,常因不遵守規則,產生意見分歧發生沖突。例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兩個孩子都想當“媽媽”,都搶著抱“寶寶”,因而發生沖突;排隊喝水時,發生插隊現象,大家對他產生意見,引發沖突。這些沖突頻繁出現會影響幼兒,不利于幼兒與同伴間的正常交往。
班級中常有個別幼兒,為滿足自己的要求,唯我獨尊,對周圍的幼兒強勢,引發沖突。這類孩子因家長過分溺愛,家庭教育發生偏差,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在班級中,這類不當行為會引發其與周圍幼兒產生各種沖突。孩子頻繁告狀,家長意見大,出現要求調換座位、投訴等現象,嚴重的甚至引發家長之間矛盾。這些情況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解決,對幼兒社會性發展都是不利的。
小班幼兒剛入園,生活環境發生改變,由親人相處轉變為同伴相處。在與爸爸、媽媽和長輩親人相處中,成人易了解孩子們的想法,他們的需求容易得到滿足。進入幼兒園后,幼兒生活環境發生變化,相處伙伴由家長轉變為同齡幼兒,人際關系的變化導致孩子們的心理狀態也隨之改變。幼兒自我意識強烈,引發沖突。小班幼兒沖突中,我經常聽到孩子們大聲說:“這是我的”。皮亞杰認為沖突,尤其是地位相當的人之間的沖突,是自我中心的關鍵體現。這種人際間的沖突最終能導致心理內部的沖突和認知沖突。[2]
幼兒在這一階段社會經驗不足,在認知、行為、情感上還不成熟,遇到沖突不會采取合理方法解決,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小班幼兒處在語言發展期,表達能力缺乏,不能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訴求與想法,相互之間不善于溝通、表達。在想滿足自己需要時,不會協商、合作。不經同伴同意,直接用肢體動作表達,出現拿、搶等現象,容易引起同伴間的沖突,這些主要是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造成的。
“情感的觀點采擇又稱移情,是指對他人在某一情境中的情感狀態或情感反映的推斷”。[3]幼兒由于年齡小,心理處于前運算階段,個體上不能脫離自我為中心,難以站在他人的立場,轉換思維角度,只意識到自己觀點而不能體會別人的觀點,移情能力差。在小班幼兒心中,區分不出“碰一下”“拍一下”與“打人”的分別。幼兒間不經意的碰撞被孩子認為是“打人”,在游戲中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正因如此,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幼兒不僅要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還要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培養幼兒尊重他人、關心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也是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移情能力培養對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具有較好的實踐意義。
家庭是孩子生存和發展的基石。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影響到幼兒的各方面言行,影響其成長。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與孩子平等協商、頻繁互動,注重對幼兒的行為活動過程的引導,做好示范作用,為幼兒積累相關生活經驗,這些能為幼兒提高解決沖突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其次是教師因素,這一階段幼兒還處在懵懂時期,對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方法受到周圍人和環境的影響。教師在幼兒產生沖突后的態度和做法,是支持還是消極解決,對沖突的干預是采取忽視還是決斷,解決沖突的方法和策略都會對幼兒的發展產生影響。
幼兒沖突其實是與同伴間的一種社會互動形式,它可以促進幼兒個體發展,讓幼兒脫離自我為中心。幼兒沖突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移情能力的提高,有利幼兒社會性發展。幼兒園廣大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沖突觀,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正確認識沖突的價值。在沖突發生時,不能采取單純制止、權威評判及批評教育等方法,要善于全面了解沖突的發生過程,適宜、適度介入沖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點,鷹架支持解決沖突的方法,發揮教師在沖突中的支架作用。在歷經沖突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孩子運用更好的方法和策略解決,培養初步的是非觀念及規范意識,讓孩子更加積極和自信的與同伴交往,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發展。
幼兒期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同時也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不能及時對同伴做出交流回應。在班級中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幼兒在各項活動中,能夠較好與同伴友好交往,易被同伴接受。教師要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1)老師要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老師積極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玩耍,讓語言能力發展較好的孩子帶領不愛說話的孩子一起游戲,如游戲“悄悄話”,班級設立小小語言角“寶寶愛說話”,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進行談話活動等,鼓勵幼兒積極交談、大膽表達。
(2)學習、運用交往語言。能使用恰當的禮貌用語和用語言表達自己需要和想法,學會傾聽,學習尋求加入同伴游戲的方法。孩子要積極學會運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如: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我能和你一起看書嗎?在“娃娃家”游戲中,客人來訪要打招呼,得到幫助要說謝謝。老師在班級中創造寬松的表達氛圍,培養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
(3)老師做出示范、榜樣。幼兒表達意見時,老師可以蹲下身體,認真傾聽,耐心聽幼兒把話說完,不隨意打斷他的講話并給予積極回應。當孩子表達不清時,老師要慢慢引導他清晰說出來。
(4)學會運用語言震懾,制止沖突。老師要教會孩子們能夠積極運用語言,保護自己,制止沖突發生。如遇到搶玩具時,能夠大膽拒絕,“不能搶玩具!”“搶玩具不是好孩子!”等,發揮語言的震懾作用。
角色游戲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游戲,孩子們通過角色扮演,理解游戲角色,體驗同伴的態度,發展幼兒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能力,培養幼兒初步的移情能力。在觀察小班游戲過程中我發現,班級中相互熟悉的小伙伴之間相處比較友善,能夠相互包容。老師在角色游戲中開展體驗情緒活動,如游戲“開心動物園”。幼兒扮演不同的動物角色,進行“愛的抱抱”“開心碰碰”“友好拍拍”等游戲,讓幼兒體驗正常肢體接觸,理解同伴的動作意義,進行友好、相親相愛的情緒體驗。在角色游戲進行中,老師還可以積極參與到游戲中,通過主動示范,積極引導,有意識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如在娃娃家“做飯”游戲環節中,大多是“媽媽”做飯。這時老師可以適時以“奶奶”的身份參與游戲,讓“爸爸”積極參加到這個游戲中。
“奶奶”:飯店里許多好吃的菜,大多是男廚師做出來的,他們可有本事啦!“媽媽”在家帶寶寶可辛苦啦,今天讓“爸爸”大廚做一做好吃的菜,好不好?“爸爸”開心地做起飯來,非常有成就感!“奶奶”還說:今天“爸爸”做飯辛苦啦,“寶寶”給爸爸捶捶背、揉揉肩!老師通過示范,有意識引導孩子們體驗不同角色,學會理解別人。與此同時,老師利用游戲結束的點評環節,有針對性開展游戲分享、點評,了解別人的觀點,慢慢地學會站立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才能夠消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
沖突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歷程,是孩子們自我認知的發展。孩子們在沖突中增長了社會經驗,習得交往的方法。老師要營造寬松良好的教育環境,構建安全沖突情境。小班幼兒大多因玩具、物品的所有權發生沖突。在班級環境創設中,班級區域的安排合理,游戲區域空間間隔設置不可過于緊密,保持合理間隔,大小適宜;區域游戲材料投放要充足、有效,活動區人數有限制;各個活動區標識清楚,邊界分明,營造良好的游戲氛圍。如建構區設置范圍過小,男孩活動時肢體動作輻度大,孩子們在一起游戲時,特別易產生沖突。這其實是區域設置不合理造成的。老師要建立游戲的物品使用規則,培養幼兒遵守規則意識。在一次次沖突矛盾中,孩子們懂得游戲規則,知道交往的方法,增長了社會經驗。
《指南》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老師要善于提供不同年齡層次的混齡游戲,擴大小班幼兒交往范圍。孩子們非常喜歡和大孩子在一起游戲,在游戲中,能夠主動、積極、輕松愉快習得交往技能。在混齡游戲中,小班幼兒大多位于從屬、跟隨、保護的地位,角色非常有安全感。他們在中、大班幼兒帶領下,能夠主動積極參與到游戲中,觀察、模仿哥哥、姐姐的游戲行為,學習協商、交換、輪流玩等處理沖突的方法,習得交往技能,豐富交往經驗。幼兒在與哥哥、姐姐的交往中,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能有效促進小班幼兒交往能力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