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 江蘇省靖江市第一實驗幼兒園
【前言】:STEM課程指的是由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4個模塊所組建而成的綜合性教學體系。在當代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借助這一教學體系對學生進行指導,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探究思維、創新思維以及科學思維,促使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將自己培養成綜合性的全方位人才。此外,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逐漸好轉,我國對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漸嚴格。借助STEM課程培養人才,也是我國當前對于教育領域提出的新的要求。

在借助STEM理念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若想要有效加強整體的教育質量,必須要開展的工作就是為幼兒打造一個良好的活動環境以及活動平臺。具體來說應該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首先,幼兒園的管理工作者應自覺強化個人的科學素養以及科學觀念,能夠帶給教師正確的引導以及指示,促使教師能夠以先進科學的教學觀念對幼兒進行教育指導,加強幼兒的學習效果。[1]
其次,在科學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幼兒園方面需要適當地加強管理的彈性。比如在選擇科學教學活動內容時,管理者可以將選擇的主導權交給教師以及幼兒。教師在遵循幼兒自身的興趣、愛好以及需求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幼兒按照既定的教學標準以及教學計劃開展活動。因為相比于傳統的教學觀念來說,STEM觀念具有更高的主體性以及生活性。其強調借助生活對幼兒進行合理的指導。所以在科學活動開展期間,教師需要加強整體活動的靈活性以及隨時性。
最后,教學時間也應該具備一定的彈性。對于幼兒來說,科學探究活動具備較強的持久性以及復雜性。幼兒需要較長的時間對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索、思考、反思,從而掌握所學知識。針對一些難度偏高的科學知識來說,在有限的時間內,幼兒可能無法達到深入理解的狀態。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活動的難度,對活動時長進行適當的調整,滿足幼兒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加強STEM課程理念的應用有效性。
著名的教育學家布魯納曾經提出:發現學習與學習的有效性之間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只有學生能夠主動地發現學習,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環境中,加強自身的學習效果。因此,在組織幼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貫徹STEM課程理念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適當地調整自己與幼兒之間的關系,鼓勵幼兒自主開展探究活動。同時為了有效增強整體的活動效果,在教學期間教師也應注意以下三點內容:
總體來說,STEM教育有一個最為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其推崇教育回歸。換句話說就是在課堂中重新提高學生的主導性以及主體性,促使學生能夠站在主動角度上對知識探究從而掌握。所以在借助STEM理念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活動時,教師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為幼兒打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給予幼兒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間以及表達機會。
在STEM教育理念中,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上的管理者以及命令者,他們是引導者、啟發者。由于能力不足,幼兒在科學活動中很容易就會失敗。當出現這種情時,教師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即給予幼兒幫助,而是應該先觀察,觀察幼兒在失敗后所呈現出的狀態、情緒以及在處理問題時所用的方式方法。當教師發現幼兒的確存在活動障礙時,則可以通過疑問引導的方式,鼓勵幼兒換個角度進行思考處理,增強幼兒的創新意識以及創造能力,滿足STEM教育理念的相關要求。
在科學探究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交流、互動以及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幾個環節,會對整個活動的開展形成直接的影響。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會為了節省教學時間,單方面地對幼兒進行指導,刪減互動環節,直接告知幼兒科學知識的原理,導致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失去了興趣。[2]因此,在現代化的STEM理念引導下,教師需要對這一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比如,當幼兒完成科學探究活動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圍坐在一起,共同對活動中產生的問題、活動現象進行分析。同時,幼兒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各自在活動中所總結的知識。在彼此分享、思維碰撞的過程中,調動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加強幼兒的反思遷移能力。
結論:綜上所述,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說,借助STEM課程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活動,不僅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同時也能夠有效鍛煉幼兒的實踐能力以及知識遷移能力,有利于幼兒的未來發展。但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了充分發揮出STEM課程的價值,教師也需要做好充足的調整工作,比如創建合適的環境,加強個人的STEM素養,開展相關的探究活動等等,以此推動幼兒教育工作的穩定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