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真 張本效



摘要:居住用地作為最主要的、占地面積最多的城市用地之一,肩負著重要的使命。用地的選址,以及住區的規劃和各項技術指標這些固化的標準,與已經建成的外部環境同時影響著居民的居住舒適度。我國的居民小區建設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的房改開始起步,至今經歷了將近20年的時間,小區的規劃、建設以及管理都是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的,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普遍性來看,這其中需要我們結合存在的問題不斷改良和提升,才能進一步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適度。本文將采用相關性分析與多元回歸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對杭州市臨安區的筑境花園小區進行分析,通過問卷調查與實地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居民針對固定的指標對已建成的環境進行評價,然后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認為可以通過局部的改善提高居民居住適宜度。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occupied urban land, residential land has an important mission. The selection of the site, as well as the solidified standards for the planning of the settlement and various technical indicators, affect the residents' living comfort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built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quarters in China started from the housing reform around the 1990s, and has experienced nearly 20 years so far. The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have been improved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objective development of things development, we nee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esidents' living comfort. This article uses the combination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Zhujing Garden Community in Lin'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field visits, residents will evaluate the built environment against fixed indicators. Th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data,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residents' suitability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local improvement.
關鍵詞:建成環境;適宜度;多元回歸分析
Key words: built environment;suitability;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X826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15-0008-03
0 ?引言
現代小區的外部環境大致分為軟環境和客觀建成環境,統稱為小區的建成環境。建成環境直接影響到居民在該小區的居住舒適度。城市規劃學的核心問題是探討城市生活方式的表現及其形成機制,對于城市空間的早期主要集中在物質層面,由于城市中人的需求,空間與人的相互影響下,城市規劃研究也慢慢的從針對物理形態為主題的方向轉向城市問題,尤其是與人相關聯的各種研究問題。
李婧的研究得出了綠化率正向影響1990年代前后的建成小區,對21世紀新型住區的影響為負,還認為“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居住區生態系統”等改變居民健康活動設計理念對居民健康活動環境空間的完善具有積極作用[1]。楚先鋒提出了居住區的建設越來越強調為了人類以及后代可持續發展。
國內外的學者關于住區以及舒適度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規模,但是關于具體的指標分析以及提升改善路徑方面上還有所欠缺。因此,本文采取實證研究的方式研究小區建成環境對居民的舒適度影響,建立多元回歸方程,可以根據分析結果對現有的小區環境進行改造,從而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適度,也可以用已經建立好的方程分析預測,對未來小區的規劃以及建設提供建設依據,為建設更舒適宜居的人居環境。
1 ?研究假設
隨機選取了四十戶居民的代表進行采訪調查,年齡階段分布在20-75歲之間的不同性別的居民,使被采訪的階層更廣泛和多元,具有代表性。這些居民自身的社會屬性和小區的外部環境影響居住適宜度。在控制社會屬性的諸多因素的前提下,假設建成環境對居民的舒適度存在影響,小區外部環境相關指標的改善可以提高居民的居住適宜度。根據假設以及調研數據建立回歸模型。
2 ?數據分析與模型構建
2.1 確定回歸方程中的解釋變量和被假釋變量
先對這些變量做一個簡單的相關性分析,調查隨機選取了四十名不同性別以及年齡的居民進行了采訪,讓他們對小區的既有建成環境進行打分,1分是非常不滿意,2分比較不滿意,3分一般,4分比較滿意,5分非常滿意。
回歸分析是用于分析由X的變化引起Y的變化,首先確定被假釋變量Y;解釋變量X。通過建立Y關于X的回歸方程,并在給定的X條件下,通過回歸方程預測Y的平均值。本文的被解釋變量Y是居住適宜度,X分別為建筑密度、公共活動場所、康樂設施數量、公共衛生、路燈照明質量、光照情況、空氣質量、噪音狀況、道路混行、占道停車、周邊綠化、物業質量、安全設施與管理、道路和建筑密度。
2.2 確定回歸模型
根據函數擬合方式,通過觀察散點圖確定應通過哪種數學模型來概括歸線。如果被解釋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線性關系,則應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建立線性回歸模型;反之,建立非線性回歸模型。由于自變量有多個,所以根據需要進行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根據各項指標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的計算得出居民對空氣質量的滿意度較高,對公共活動場所的滿意度最低。數據與現實的分析也存在一定的道理,不具有客觀性,我們需要用實證的分析方式對問題進行更客觀的研究。數據還可以看出居民對該小區的整體滿意度為中等偏上,說明整體上各部分環境比較適合人居,若是對一些設施做一定的改善,會大大提高居民的滿意度,居民的滿意度提升那么適宜度也就更高。表1會進一步對各項指標與適宜度的關系進行相關性分析。
根據現有的數據做如表1所示的簡單相關性分析得出與筑境花園小區的適宜度具有較高相關性的是占道停車,相關性為0.382,較低相關性的是建筑密度,相關性為0.065。安全設施與管理的相關性為0.333,也是一個比較高的指數,居民對消防設施以及消防通道的滿意度較低。
2.3 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方程
由樣本數據和回歸模型可得,按照規定估計模型參數,得到以下回歸方程。
多元線性回歸的數學模型是
Y=β0+β1X1+β2X2+…βPXP+ε
a.預測值:(常數),占道停車;
b.應變數:居住適宜度.
表中各項數據的含義依次為:Y與X的復相關系數、判定系數R2。接下來進行擬合優度檢驗,由于該方程中X的值有多個,所以應參照調整的判定系數,由于調整的判定系數(0.123)趨近于1,R值是擬合優度數,用來評價模型的好壞,取值范圍在[-1,1]之間。因此認為有一定的擬合優度,適合用來做多元回歸分析。對于備擇假設,可知P>0,R2≥(n-2),則接受備擇假設建成環境對居民的舒適度存在影響[2]。
3 ?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a.應變數:居住適宜度;
b.預測值:(常數),占道停車.
對于多元線性回歸方程,檢驗統計量為
F的檢驗其實就是方差分析的內容,可以看到,被解釋變量的總離差平方和為26.400,回歸平方及均方都為3.844,剩余平方和及均方分別為22.556和0.594,F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6.476。給定顯著性水平α為0.05,計算得出的α為0.015<0.05,由于計算出的概率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α,應拒絕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的原假設,認為各回歸系數不同時為0,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的全體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可以建立線性模型。
由系數顯著性檢驗可知,得出回歸方程和檢測存在多重共線性。
a.應變數:居住適宜度.
從條件指數和共線性診斷來看,條件指數都小于10,說明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回歸方程是在樣本數據的的基礎上得到的,其是否真實反映了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統計關系、回歸方程是否可以預測等都需要進行檢驗。
a.應變數:居住適宜度.
上述分析是對占道停車在模型中的的系數相關性分析,得出相關性為1.0,是一個高度的正相關,可以理解為隨著占道停車情況的改善居民的居住適宜度也是一個正向增長的變化。
4 ?結論
本文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住區建成環境對居民居住適宜度的影響,先假設小區的外部環境對居民的適宜度存在影響,然后根據現有的狀況列舉出來對筑境花園小區的居民進行調研和走訪得出數據,再把這些數據分別與舒適度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初步的結論,然后用SPSS軟件建立多元回歸方程,得出占道停車對該小區居民的居住適宜度存在較大的影響。小區的建設一般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小汽車的數量會呈現逐年遞漲的趨勢,小區的停車問題應該怎樣解決仍是我們目前以及未來階段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不同的居住小區要結合其具體現狀進行分析,不僅要分析客觀環境,還要考慮到居民自身的社會屬性,相關研究要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參考文獻:
[1]李婧.住區建成環境對居民健康活動行為的影響研究[D].天津大學,2017.
[2]薛毅,陳立萍.模型統計與R語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39-342.
[3]張本效.城鎮化的模式創新與風險管控[J].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
作者簡介:王真真(1995-),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生態城市建設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