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軍 王定珍
摘要:將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項制度并列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本制度保證。湖北作為中部崛起省份,在當前疫情影響下,只有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過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Abstract: 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stay and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diverse forms of ownership,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to give priority to body a variety of systems that distribute means to coexist,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I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epidemic, Hubei as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will achieve the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only in the process of adhering to and improving 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關鍵詞:基本經濟制度;高質量發展;黨的全面領導;市場經濟體制
Key words: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overal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中圖分類號:F120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15-0288-04
0 ?引言
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這一科學論斷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何國家治理體系的歷史長河脈路、文化底蘊沉淀、實踐發展根基,充分彰顯出黨和人民在國家治理體系發展上的科學認識和高度自覺。在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制度,總體上決定于這個制度能滿足于這個國家人民的需要的,同樣實行什么樣的經濟制度,也是取決于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基本經濟制度發展為: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增加進來。在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下,這項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當前及長期的基本經濟格局,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
1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
基本經濟制度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影響,在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作用。
1.1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所有制
①以公有制為主體必須堅持,這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本所在。
必須堅持和鞏固國有經濟,“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正路。只要走社會主義的正路,國有經濟就必須長期堅持和鞏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道路的硬核。在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過程中公有制經濟是重要力量,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體現,無論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還是改革開放中,還是在社會主義新時代,在保障民生、重大工程建設、重大國防攻堅、科技自主創新、戰勝重大自然災害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各個領域,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公有制的強大動員力量,公有制經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無不彰顯。公有制經濟是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好,社會主義道路將會走偏。只有做大做強公有制企業,才能發揮其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正面溢出效應,增強人民群眾制度自信[1][5][6]。
②多種所有制存在并長期發展,是由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的。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同國家國情不同,特別是在原本經濟發展落后的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可能需要百年以上乃至更長的時間。特別是經歷上百年帝國主義欺壓、封建主義剝削、官僚資本壓榨的中國經濟,生產力水平低,底子薄,再加上國土面積大,各地發展極其不平衡,雖經過70年的經濟快速發展,不能否認的發展不平衡性將長期存在,用統一的公有制所有制方式來發展是不太現實的,社會主義就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想發揮比資本主義更大的優勢,就必須改革上層建筑,讓生產關系更好地適應生產力,以進一步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多種所有制方式并存,是滿足發展不平衡性和底子薄的最有效良方。將來在很長時間內,我國將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最大實際,必須長期堅持。
1.2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
產生所有制關系,就一定會有相應的分配制度與其相匹配。基本經濟制度是人類歷史上任何社會歷史進程中國家制度體系與治理體系的基礎性制度,所有制關系的不斷完善、所有制實現方式的不斷改進,在財產權利上提供制度安排,使合理的經濟運行體制匹配于所有制關系,通過經濟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運行發展,為改善所有制關系、分配制度及其分配關系提供空間,促進社會經濟增長活力性、包容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產生、發展、完善,成功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理論與中國國情與時俱進地相結合,凸顯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實踐發展性、激發市場動力活力性、以及盡可能調動市場積極性的包容性。
按勞分配是由全民所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關系決定的,多種分配方式長期并存決定了多種分配方式的長期并存,前后形成體系,便于共同發力,共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明確多種分配方式長期并存,著眼于新的實踐和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意義非同尋常。只有將社會主義的發展“蛋糕”做大,才能有可能共同分好這個“蛋糕”,新時期只有讓改革發展“蛋糕”更多更公平讓全體人民體會到獲得感,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彰顯出來。未來必須將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將有很多優勢作用,如有效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要保護通過各種合法渠道獲得收入的途徑,實際上,中國已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過程,雖然在不同地區轉型程度不一致,存在一定不平衡,但總體上已能將更多的經濟增長成果轉化為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實現推動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形成良性循環。
1.3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與工業化、現代化發展一般規律相適應,在體制機制上的商品化、市場化,不可跨越。也就是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只有在市場經濟長期發展到高度發達階段,才能進入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所以中國在反復探索中找到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首先,我國建立的是市場經濟,不是原有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切的社會資源都進入市場,按市場經濟體制規則辦事,讓社會資源起決定性作用的歸位于市場,而不是政府,能讓市場發揮作用的一切都交給市場,這也是最有效、成本最小的資源配置方式。
其次,市場經濟的屬性是社會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具有社會主義的屬性,跟資本主義自由的市場經濟有本質的區別,它在關鍵時刻要發揮國家的整體掌舵作用,發揮社會主義屬性,比如:國家宏觀調控的干預,以保證市場在合理的運行范圍內。
2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屬性
建國70年以來的發展成就在世界發展史上是罕見的,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制度體系優勢體現,同樣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奇跡離不開不斷發展演變的基本經濟制度所煥發出的激發生產力、活躍社會發展的的作用,也可以說根據我國國情實際不斷發展黨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的動力源。十九屆四中全會把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發展為三個方面,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關于經濟領域的理論創新發展和制度優勢全方位展現。
①發展的人民性。任何制度都有階級屬性,不同的制度又代表不同階級利益,同樣的群體在不同制度中的關注程度不同,制度體系中的經濟制度同樣也不例外。對中國這樣國情復雜的大國,制度的頂層設計必須讓最廣大人民來掌握使用這一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首先堅持社會主義的性質,社會主義就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為了社會各基層的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的社會利益,相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基本經濟制度豐富和發展,也是為了最大人民利益,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中心,本質上就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如“堅持多種所用制共同發展”、“多種分配方式長期并存”揭示了只要是通過合法勞動創造的財富,都受到法律保護,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人民提高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實現了全社會的共同發展。
②發展目標是共同富裕。人類歷史上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差別,不僅體現在其各個制度體系中的內容、規則及程序等因素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各個社會制度的價值和目標上,也就是為了最終的初衷是什么,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任何制度的形態和實現形式是由制度的初衷決定的,資本主義社會是代表資本利益的,而不是最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實現資本增長是其最高邏輯,按其擁有的資本多少決定其社會地位,大小資本之間互吃是正常邏輯,社會各階層之間不是和諧的,而是對立的,這種對立是無法避免的。資本的平等和自由,就是其稱的所謂平等和自己,一切為了資本服務,而不是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則是以最廣大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物質利益以及全方位的精神需求為出發點,人讓大多數人當家作主,其制度邏輯是勞動創造財富、一切為了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為傳承起點,以經受近代苦難的中國人民人中心,讓其自己當家作主。其在發展過程中,是為了每一個人致富,為了每一個人的各方面需求,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從精準脫貧實現“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到把發展成果的“蛋糕”分好,以體現更多更充分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共享發展,再到新時期為了實現中國夢的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體現著鮮明的價值導向。即便是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貧富差別,有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存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實現共同富裕,在制度上必有體現,實踐發展必有保障[2]。
③推進重大工程的高效率。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是為了提高國家體系的執行效率,不會為了制度的表面而制定制度,因此評價制度的執行效率就是評價一個制度是否優越的關鍵。社會主義的的一個特點就是人民性、社會性,為了全體人民的某個利益,可以集全國的力量來統籌,避免了執行過程中各方力量的冗余,在經濟領域的活動中,基本經濟制度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無論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點發展重工業的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實現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全面提升的新時代,不斷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始終緊跟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和難點,保證重大工程的高效率,如“一五”期間156個重點國家項目的建設,確保了我國工業基礎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新時代重大科技攻關、重大項目推進,無不彰顯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所折射出的高效率的支撐。2020年冬末春初爆發于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更是讓全國統籌力量辦大事,把全國的經濟力量,在一定范圍內,有組織有目的地有效組織起來,全國同心,上下擰成一股繩,統一行動,堅決打贏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同時高效應對疫情過程中各種突發事件、完成各種任務,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快速修建,以及武漢社區的防控排查等工作都是就是當前的最佳例證。
④市場經濟中各活力要素能充分調動起來的最大公約性。全社會各方面市場要素的積極性、踴躍投入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始終具有決定性作用。改革開放以后,人們從事的職業已經從原來的工人、農民、干部等少數幾個類型發展到多種職業類型,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職業的演化也是不間斷的,在市場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掌握的資源要素也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各群體結構在不斷演化,社會各階層之間利益關系變的越來越復雜。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如何在堅持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原則的同時,盡可能讓市場中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等活力要素都激活,讓一切創造市場價值的的源泉充分活躍起來;在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過程中,如何保證改革開放以來各階層的共同利益,同時允許市場經濟中產生的新興群體的特殊合法利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為此提供了有效制度支撐。統籌兼顧、調動市場經濟大環境中各方面的活力,消除人民群眾發展生產力的不利因素,把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等方面,制度發揮有了廣闊的空間,制度保障得到了及時提供。[3]
⑤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實現經濟制度優越性的前提和保障。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人民取得新的成就的核心因素,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中國這個巨輪前進的把舵手,是改革開放各項事業發展過程中協調、指揮的核心,只要有黨在,中國社會前進就有了底氣,就有了方向。在國家治理體系這個“大系統”中,黨中央就是這個系統中的中樞控制“大腦”,在“大腦”的有序指揮下,就能做到各“分系統”及“各功能裝置”,有序發揮作用,做到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系統工作”。在未來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實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模式途徑,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最終實現達到共同富裕,為講究效率,可以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消滅貧窮,形成你追我趕的共同致富方式,發展過程中,貧富之間有差別這不可避免,要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只有堅持了這個前提,我們的制度優勢才能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通過各項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各項行政法規得到體現,才能實現為了人民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推進各項工作的高效率、充分調動市場經濟中的各活力因素,如消滅困擾中國人幾千年的貧困,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成為現實。同時黨只有通過與時俱進的自我革命,才能有效領導自越往深處、難處的全面改革,才能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成為促進生產力的“倍增器”[4]。
3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三大基本經濟制度推動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
3.1 湖北經濟發展現狀
湖北省作為中部崛起省份之一,2019年的經濟發展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在全國整體經濟普遍放緩的現實環境下,湖北省經濟發展保持了“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良好態勢,不但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在中部地區保持靠前的發展勢頭。全年完成生產總值27367.04億元,增長9.7%,增速居全國第七位、中部第一位。主要經濟指標均高于和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增速在全國位次前移。第一產業基礎穩固,物價和就業保持穩定。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增產16.6億斤,農產品加工產值超過1.2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五;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0%;城鎮新增就業81.9萬人,創歷史新高。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不能回避現實的問題,2020年《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與10%的預期目標有少許差距、對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下行壓力估計不足的問題。尤其不能忽視的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工業、投資、消費等主要指標增速持續回落,新開工項目減少,穩增長難度加大;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農業轉型發展任務艱巨,實體經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諸多困難,民營經濟發展不足,服務業發展滯后,多年積累的地方債務和企業債務的風險增加;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住房、出行、教育、醫療、收入分配、食品藥品安全、生態環境等,與群眾的期盼存在較大距離;一些地方和部門腐敗問題仍然嚴重,極大地損害黨和政府形象;部分公務人員對新形勢、新要求還不適應、不自覺、跟不上,存在不愿作為、不敢作為、不會作為現象。梳理當前困難,除了公務人員不作為應加強從嚴治黨、改進工作作風外,在經濟方面存在的困難主要是:①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大;②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突出;③農業轉型發展任務艱巨;④實體經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諸多困難;⑤民營經濟發展不足,服務業發展滯后;⑥地方債務和企業債務的風險增加;⑦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眾多民生需求與群眾的期盼存在較大距離。
3.2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過程中助推湖北高質量發展
2020年從1月份從武漢開始爆發了席卷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湖北作為疫情的重災區,對各行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年上半年甚至是全年都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很大影響,但中國經濟向好的一面不變,應當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積極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策的同時,積極主動作為,才能完成或者接近今年的經濟預期指標。湖北作為中部崛起省份,只有將十九屆四中全會豐富了的基本經濟制度集合本省實際,堅定堅持并進一步完善起來,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最終落腳點,只有這樣才能推動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才能不斷在實踐中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變為現實。
①必須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過程中推動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做強做大做優公有制經濟的同時,健全支持民營經濟、外商投資企業的法治環境。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應當在各自領域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形成經濟高質量增長合力。讓民營企業、中小企業成為成為經濟貢獻的主體之一,同時將其上升到國家制度層面,國家將在更高層面、更深領域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以產生激發更多經濟發展活力。“實體經濟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諸多困難”更需營造各種市場資源要素對各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并讓個各種所有制企業依法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法律保護同等對待的市場環境,對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一視同仁,對不同類型企業平等對待,在金融體系健全完善、市場準入平等放開等方面繼續深化更進一步改革,推動政策在執行時,更準、細、實,助推實體經濟增長找到新生動力。
②推動湖北經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講究效率,講究效率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堅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也有利于促進共同富裕。物質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影響經濟活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和貢獻程度,物質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又取決于分配方式,也影響經濟活動效率、經濟增長質量、經濟發展可持續支撐力。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必須肯定勞動者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堅,勞動是一種公民的第一有意義的事情,那就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樹立一種正確的價值標準和正確導向。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肯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復雜性在進一步提高,影響經濟活動的因素也在增加,也就是跟勞動發生關系的其它生產要素的價值不但被承認,而且也在提高。因此應對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其價值在肯定的同時,要健全其市場評價貢獻并由其決定報酬的機制,對應對湖北當前“實體經濟面臨融資難”、“地方債務和企業債務的風險增加”的困難指明了方向。市場機制中一切積極因素要調動起來,必須多因素參與分配才能有效,這樣才能使所有勞動要素形成有機的互相聯系的整體,提高經濟活動中各要素活動的效率,形成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要素貢獻優勢。必須將國家稅收、社會各項保障、財政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以健全,將城鄉之間、各區域之間、不同群體間的分配關系進行合理調節,同時重視慈善公益等第三次分配作用的發揮,這樣才能將有效解決 “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眾多民生需求與群眾的期盼存在較大距離”的問題,夯實共同富裕。
③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各項制度,建設中部崛起省份應對世界的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湖北經濟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完善公平競爭制度,給民營企業同國有企業公平競爭待遇,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健全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將規則等制度型開放作為對外開放的新拓展,進一步加快湖北自由貿易區建設,使湖北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更貼近世界,提升更高水平。另一方面,面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突出”問題,更好發揮政府的服務、宏觀調控作用,進一步淘汰落后產業,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往深處延深,讓新興科技實體企業成為發展的主流,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相得益彰。此外,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本來“服務業發展滯后”、“農業轉型發展任務艱巨的湖北經濟,在16個城市“封城”的影響下,預計2020年上半年將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特別是以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疫情結束之后,應在更多領域吸取這次疫情產生的教訓,積極做好在進一步發展過程中的各項不可控因素的研判,做到將損失減到最少,同時加大更多領域的的全面開放,只要是市場能做的全部交給市場,發揮湖北省各主體功能區的作用協調發揮,實現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湖北的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將有利于促進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合理布局,促進中部地區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對對于發揮九省通衢、長江經濟帶優勢,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新生動力,具有深遠意義。
當前,應當盡早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精神的基礎上,重新積極調整經濟政策、產業政策以及稅收政策,做出特殊時期的政策安排。做到邊控疫情,邊制定新的經濟調控政策,譬如加大稅收減免政策,進一步做好緩交或降低社保繳納比例,開展重點行業的災情補貼等,緩解企業經營困難。對于企業,調整生產計劃,盡早制定在家辦公措施,盡可能降低企業的不利影響。做好疫情后恢復生產、追趕因疫情影響的生產進度。
參考文獻:
[1]方忠.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與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53-57.
[2]周新城.論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J].文化軟實力,2019,3:29-45.
[3]幸鳴.“中國之治”的制度自覺與自信[J].前進,2019,12:8-11.
[4]榮兆梓.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詮釋[J].人文雜志,2019,3:1-13.
[5]于國輝.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9,05:39-48.
[6]周新城.論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J].文化軟實力,2019,03:29-45.
作者簡介:張燕軍(通訊作者)(1980-),男,山西長治人,中共武漢市洪山區委黨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