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做出的重大論斷,也是新發展理念在經濟建設領域的具體體現。具體來說,高質量發展就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發展以及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發展。當前,我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還存在著創新能力與經濟轉型升級需要還不適應、現代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尚未形成、經濟與社會協調互動還有待加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應在發展認識上解決好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問題、在規劃導向上更好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政策體系上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在市場體系構建上營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基本內涵;主要問題;政策建議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8014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求發展經濟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1]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要求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因此,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1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應該從三個方面認識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
11高質量發展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變革,意味著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全方位調整。要將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整體,加強統一貫徹、系統貫徹,使其貫穿于經濟發展各領域各環節,推動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
12高質量發展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發展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根本轉變,其中實質的結構性改革和結構性調整,是促進供需關系動態均衡的根本保障。[2]要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不斷升級的需求為導向,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調動好、配置好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科技進步貢獻率和全要素生產率,促進投資和消費良性互動、供給和需求動態平衡,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暢通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宏觀經濟循環。
13高質量發展是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發展模式和路徑的根本轉換,意味著從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到動力機制的深層次改變。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實現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發展動能從增量擴能為主,向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和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并重轉變;產業體系從過多集中于產業鏈和價值鏈中低端,向延伸產業鏈條、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轉變;要素投入從過度依賴低成本勞動力投入和物質資源消耗,向更多依靠傳統要素效率提高和科技、人力資本、信息、數據等新要素轉變;空間結構從城鄉區域差距較大,向城鄉融合、區域協調轉變;融入世界經濟從簡單參與全球分工,向主動配置利用全球市場和資源轉變。
2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為其他領域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物質條件。但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照,還存在一些問題。
21創新能力與經濟轉型升級需要還不適應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迎來了重大的戰略機遇,與世界各國一同站在創新發展的競技場上。但也要看到,我國創新能力還不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原創性、顛覆性技術不足,基礎原材料、高端裝備、關鍵工藝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企業規模快速擴大,但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偏少。創新能力和知名品牌的短板,制約著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攀升。只有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才能加快推進現代化事業。[3]
22現代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尚未形成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抗風險能力,在金融改革創新的大力推動下不斷提高。但在周期性、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疊加影響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金融領域還將處在風險易發高發期,突出表現為實體部門過度負債,金融領域信用快速擴張和一些城市房地產價格泡沫化。由于“僵尸企業”尚未完全退出市場,我國企業部門債務與GDP比例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是較高的。這既使實體經濟升級面臨較強債務約束,也限制了宏觀政策操作空間。國際經濟復蘇乏力、主要經濟政策外溢效應等也隱含著外部沖擊風險。如何在處理好關聯性復雜性增加的風險隱患的同時,使金融更好地服務高質量發展,是一個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
23經濟與社會協調互動有待加強
近年來人民幸福感、獲得感明顯增強,但解決長期以來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加力施策。從分配格局看,我國基尼系數仍高于國際警戒線。在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的同時,城鎮內部與農村內部收入差距變動不大,甚至有增加趨勢。從人才培養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勞動力整體素質仍然偏低。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比重偏低,具備國際水平的戰略人才、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等十分缺乏。從文明素質看,信仰缺失、道德缺失、誠信缺失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社會文明程度還有待提高。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不僅將影響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而且不利于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反過來甚至會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
24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但也要看到,解決長期積累的資源環境問題仍任重道遠。在資源利用方面,我國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在環境質量方面,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達標比例不高,一些地方地下水水質狀況不佳。在生態方面,土地沙化、退化及水土流失等生態退化的問題仍十分突出。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仍然較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與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相比還有差距,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方面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有我國發展階段的客觀原因,但也反映出在思想認識上與新發展理念的要求還有差距,在目標導向、政策體系、考核評價等方面與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還不適應。要充分認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緊迫性、長期性、艱巨性,在創新和完善制度環境上下功夫,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3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全局性、系統性工程。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于經濟發展各領域全過程,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31在發展認識上解決好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問題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重心要由“量”轉向“質”。抓經濟工作、檢驗經濟工作成效,要從主要看增長速度有多快,轉變為主要看質量和效益有多好,切實糾正“唯GDP”傾向。要保持戰略定力,只要保就業、防風險的指標還在可控范圍內,就不應再糾結于增速高低。否則,即使一時速度上去了也難以持續,甚至還會帶來長期更大的風險隱患。但這也不意味著就完全不考慮速度了。實際上,強調發展質量、強調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從中長期看對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是有利的。目前區域發展分化的態勢也驗證了一點,浙江、廣東等一些表現比較好的地區,都在前些年經歷過轉型陣痛、主動進行結構調整。要在方式轉變、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過程中,走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發展路子。
32在規劃導向上更好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一是抓緊研究提出能夠反映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指標體系、統計體系、評價體系等,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二是扎實推進“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在聚焦“三大攻堅戰”基礎上,更加注重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標,查找差距、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強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風向標”。三是在開展“十四五”規劃研究時,深入分析我國供需結構、要素結構、空間結構等的變化,既要認清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經濟形勢,也要站在長周期和結構升級的角度把握長遠趨勢,重點研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和重大戰略任務,前瞻性地下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
33在政策體系上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
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各項政策協同配合,切實完善宏觀政策。在供需結構方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努力改善營商環境,積極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在城鄉結構方面,把提高城鎮化質量和促進城鄉融合放在突出位置,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推動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在提高城市群互聯互通水平和完善城市群協調機制上下功夫;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互動融合。在經濟社會協調方面,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精準施策,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周密謀劃、用心操作。在人與自然和諧方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政策,實施好“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在以環境保護倒逼產業升級的同時,培育壯大綠色經濟新動能。
34在市場體系構建上營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
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要著眼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糾正要素配置扭曲。要著眼于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并落實產權保護政策,全面實施并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要著眼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釋放資源跨區域跨部門配置效應。要著眼于維護市場秩序,全面深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形成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信用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共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7.
[2]遲福林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目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4-13.
[3]林兆木關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幾點認識[N].人民日報,2018-01-17(07).
[作者簡介]馮金鐘(1981—),男,安徽肥東人,國家行政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