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宗興 王曉穎 王磊
摘要:沈陽市于2012年編制完成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制定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地下空間水平布局結構和淺-中-深三層次的豎向布局結構,并提出了重點地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模式及地下交通市政設施引導措施,以此強化規劃布局。規劃實施以來,隨著沈陽地下空間大規??焖侔l展,規劃布局的合理性和不適應性已經分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實證,有必要進行評價與反思,優化布局,提高專項規劃的指導作用。
Abstract: Shenyang City complete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2012, formulated the horizontal layout structure of underground space combining point-line-surface and vertical layout structure of three levels of shallow-medium-deep, and proposed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key areas and guidance measures for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and municipal facilities to strengthen planning and layout.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with the rapid and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Shenyang's underground space, the rationality and incompatibility of the planning layout have been respectively verified by different degre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optimize the layout and improve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special planning.
關鍵詞: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規劃布局;優化策略;沈陽
Key words: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planning layout;optimization strategy;Shenyang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15-0134-02
1 ?研究背景
2008年以來,隨著沈陽地鐵線網的實施建設和中心區的大規模更新改造,地下商業街、城市綜合體地下商業和停車空間在太原街等中心區密集開發,地下空間規模迅速擴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由于缺少相關法規、規范標準及政策依據,地下空間規劃編制與管理長期存在技術盲區。為避免出現失控現象,2012年沈陽市編制完成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對空間結構、豎向分層等內容進行了探索。目前,沈陽市中心城區地下空間規模已增長為2011年的4倍,已經成為城市空間資源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質量發展需求不斷增加,并對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針對性及精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認識,完善規劃布局控制引導。
2 ?現行規劃布局內容及實施評價
2012年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按照《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規定》要求,借鑒北京、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經驗,從水平形態、豎向深度、開發模式和交通市政引導四個方面,提出了沈陽地下空間規劃布局方案,預測2020年地下空間總規模將達到5000萬平方米。至2019年,沈陽中心城區地下空間總面積約為4770萬平方米,年均增長超過400萬平方米,推算2020年地下空間規模將如期實現,規劃預期與地下空間增長契合較好。在量達到預期的基礎上,規劃布局的合理性可通過空間集聚度、全面性、實效性進行評價。
2.1 水平布局結構及空間集聚度分析
2.1.1 規劃內容:規劃以地鐵為骨架,以地鐵站、交通樞紐為節點,以各級公共中心為重點地區,形成網絡化布局結構;地鐵一般站周邊200米、換乘站周邊500米的地下空間應強調綜合開發;鼓勵地鐵站、地下街、地下商業的步行連通。納入結構控制的用地面積約為141.8平方公里,約占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的1/5。
2.1.2 實施評價:從公共可達性出發,地下商業空間、連通設施的規模和集聚程度可反應出地下空間投放的重心,印證重點地區選擇的合理性。目前沈陽市地下商業空間約為300萬平方米,包含25處單建地下商業街,約80萬平方米,全部位于太原街、中街、小東路、長江街、奧體中心等傳統和新興商業中心區,沿地鐵1、2號線站點周邊200米范圍線性集聚。同時,實施19處地下連通通道,形成了地鐵站點周邊局部地下步行網絡。在線性要素方面,地鐵、地下道路、綜合管廊、電力隧道等重大交通設施在局部路段的交叉、避讓、整合協調需求已開始出現。
現狀情況說明,點-線-面相結合的布局結構基本符合沈陽地下空間集聚特征。點狀和面狀要素主要通過地下連通逐步形成網絡化布局。而線性要素僅強調地鐵的帶動作用,未能反映出地下道路、綜合管廊等其他重大線性設施對地下空間的布局需求,有待補充完善。
2.2 豎向空間布局及涵蓋全面性分析
2.2.1 規劃內容:以-15米和-30米作為閾值,將地下空間劃分為淺層、中層、深層三個層次,重點利用淺層和中層,深層空間為遠景預留。同時,從公共活動適宜性等方面,對淺層和中層地下空間按照地塊、道路、綠地、廣場等不同區位提出分類功能引導。
2.2.2 實施評價:現狀地下空間利用深度總體位于-30米以內,集中在0~-15米的淺層空間。其中城市綜合體地下空間以3層為主,深度集中在-15米左右,最深項目達到-26.4米;住宅地下以1~2層停車為主,深度在-5米至-10米。地下街深度集中在-15米以內。地鐵區間段、綜合管廊、電力隧道等重大基礎設施最深達到-28.6米。現狀情況說明,沈陽地下空間分層閾值選擇基本合理,能夠涵蓋豎向深度的控制要求。
2.3 地下交通市政布局引導措施及實效性分析
2.3.1 規劃內容:規劃將快速軌道交通線網、地下步行系統、停車系統、地下道路、綜合管廊、電力隧道、排水干渠等重大市政干線納入控制體系,并引導取水設施、加壓站、變電站、配電所、熱力站、換熱站、雨水泵站、污水泵站、小型垃圾轉運站9類市政設施逐步轉移至地下。
2.3.2 實施評價:目前,沈陽市已開通運營線路和在建線路總里程約151公里,處在國內各大城市中等水平。地下道路已實施五愛隧道、南北二干線隧道段,總長度約7.2公里,對比上?!熬中巍钡叵碌缆烽L度,沈陽尚處于初期階段。綜合管廊總長度約32公里。上述重大基礎設施實施建設均依據單獨編制的專項規劃實施,雖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無明顯沖突,但出現了重復表達等問題。地下空間規劃未能發揮空間協調、統籌建設作用。
2.4 重點地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模式及實效性分析
2.4.1 規劃內容:沈陽地下城建設可采用三種模式,包括以蒙特利爾為代表的北美地區地下連廊模式,強調均質化;以大阪為代表的日本地下街模式,形成魚骨狀地下一層步行、商業系統和地下二層停車系統;以巴黎拉德芳斯為代表的歐洲地下綜合交通樞紐模式。根據實際情況在新城開發及舊區更新當中予以分類應用。
2.4.2 實施評價:目前,地下連通通道是市場接受程度最高、外部影響最小的空間布局要素,盡管在權屬認定、管理及安全權責等方面仍缺少法規政策支撐,就近實施地下連通通道、推進地下空間連通整合已經得到了社會的普遍共識。與之相對比,由于2008年前后,太原街、中街地區地下街的低標準開發,出入口擠占步行道、覆土過淺影響管線更新、內部公共通道過窄等問題已經形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地下街連通模式的市場認可度較低。以2016年鐵西區興華街地下街與地鐵9號線整體建設為標志,沈陽市已明確要求盡量不再單獨開發地下街,強調與地鐵、綜合管廊、地下道路等設施整體建設,避免相互影響。地下樞紐模式尚處在規劃愿景階段?,F狀情況說明,三種模式基本涵蓋了地下連通的技術控制,具體實施路徑尚待探索和創新。
2.5 總體評價
綜上分析,規劃確定的水平結構、豎向布局、交通市政引導及開發模式“3+1”布局框架,初步明確了沈陽地下空間管理與建設的用地、范圍及三維空間對象,并且考慮了時序銜接和外部性控制,促進網絡化布局,保障重大基礎設施的發展可行性。比對精準規劃、高質量發展等要求,上版規劃上存在如下不足:①重點不突出:重點地區主要落實了公共中心范圍,將大量居住用地納入管控重點范圍,未能體現出地下空間關注公共步行與連通整合的管控特點。②實效性不足:管控措施尚未轉化成為明確的控制指標和導則要求,影響應用效果。③針對性不足:與交通、市政等平行規劃之間的交叉重復內容尚待理順,有待從空間使用分配和控制角度提出針對性要求。
3 ?優化建議
3.1 優化基本思路
地下空間規劃布局應控制什么內容、控制到什么程度,已經成為現階段需要明確回答的命題。沈陽經驗教訓表明,地下空間規劃布局的目的應是在使用功能、空間方位和開發時序之間尋求最優平衡,至少需要進行最不利情況控制,保障公共利益。具體需要重點突出三條公共主線:重視地下公共步行空間體系的整合布局、完善城市公共用地的戰略預留和整體控制、優先保障地下公用基礎設施發展。
3.2 點狀和面狀要素應適當“瘦身”
充分考慮沈陽中心區體系布局、綜合交通樞紐體系調整等條件,調整重點地區數量,將大量居住用地調出重點地區管控范圍,著力突出對地鐵站點周邊商業、商務、文化、體育等具備較高公共可達性需求用地的地下空間形態、強度、功能和連通控制引導,將居住用地的停車、人防等普適性要求按照相關配套通則控制,不納入結構性約束管控。調整后重點地區用地面積約為47.3公頃,以道路、商業用地為主,針對性和指向性更強。
3.3 線性要素調整為基礎設施廊道控制
將沈陽現有軌道交通、綜合管廊、地下道路、電力隧道、排水干線等重大基礎設施規劃路徑進行空間疊加分析,中心城區60%以上的快速路、主干路同時控制了三種以上重大基礎設施。如空間、時序協調不足,很容易前后制約、相互影響。建議將紅線40米以上的結構性道路按照基礎設施廊道進行控制,強調地下各類設施與高架橋等地面設施的整體建設和整體預留。
3.4 完善底限條件管控通則,促進網絡化布局逐步形成
①連通通則:緊密圍繞重點地區、地鐵站點周邊地區進行地下連通整合控制,發揮地鐵的帶動和服務作用,強調地下交通空間與商業空間的連通整合,控制地下連通通道、連通接口、商業內部公共通道凈寬度不應小于6米。②道路地下開發控制:主要道路需要限制地下設施的單獨開發,避免形成過多安全避讓空間,造成資源浪費現象,客觀上要求地下空間規劃做好統籌協調,充分論證各類地下交通、市政項目開展的外部影響,優先鼓勵整體建設。③城市公園綠地地下開發控制:對現狀已經形成、高大喬木覆蓋良好的公園綠地應避免地下空間開發。新建公園綠地地下開發不應安排大型商業開發類項目,可進行公共交通、市政設施開發建設,兼顧地面綠地生長覆土需求,覆土厚度不應小于2米。
參考文獻:
[1]劉平,馮國芳.城市商業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探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7).
[2]吳曉雷,郭梅.青島市地下步行交通系統規劃布局研究[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7(6).
[3]趙毅.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地下空間規劃內容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15(6).
[4]楊雄.北海市中心城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研究[J].規劃師,2015(5).
[5]王曦.基于功能耦合的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理論及其關鍵技術研究[D].2015(2).
[6]劉維,趙光,鄭兆唯.優化地下空間布局 打造多元城市結構——以天津中心城區地下空間規劃為例[J].城市,2013(3).
作者簡介:由宗興(1982-),男,黑龍江大慶人,碩士,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規劃研究所主任工程師,注冊規劃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城市規劃;王曉穎(1990-),女,遼寧沈陽人,在讀研究生,注冊規劃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城市規劃;王磊(1984-),男,遼寧鞍山人,碩士,注冊規劃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