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林 楊海榮

摘要:從永順土司城遺址區域分布與主要文物遺存情況出發。探討了遺址與文物實體、遺址外部自然環境、遺址人文社會環境三個方面的監測預警需求。結合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總平臺采集信息和相關世界遺產保護的經驗,構建了永順土司城遺址監測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3大類,12個一級指標,55個二級指標。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usicheng Site in Yongshun and the main cultural relics,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needs of the ruins and cultural relics entitie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utside the ruins, and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ruins are discussed. Combined with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China's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General Platform and relevant experience of world heritage protection, a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of Tusicheng Site in Yongshun is constructed. The system includes 3 categories, 12 primary indicators and 55 secondary indicators.
關鍵詞:世界自然遺產;監測;指標體系;永順土司城
Key words: World Natural Heritage;monitoring;index system;Tusicheng Site in Yongshun
中圖分類號:K879.1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15-0253-03
0 ?引言
永順土司城遺址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遺址,201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是,由于土司遺址裸露于地表,受城市化進程、地表沉降、風化腐蝕、人為破壞、降水、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部分土司遺址正面臨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消亡,世界遺產的完整性特征受到嚴峻挑戰。對遺產實施有效而準確地監測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的重要內容和手段[1],建立科學合理的監測預警評價體系是遺產監測的首要任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在定期監測報告中明確了相應的監測指標,但該指標體系偏向于宏觀定性描述,相對具體的自然遺址,存在分類籠統、定性描述多、定量性描述較少的特點[2][3]。國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依據其各自特點也開展了大量工作,監測指標進一步考慮了人類活動等因素,并依據其不同的研究目的制定各自的監測預警指標體系[4]。針對性的永順土司城遺址監測預警評價體系研究亟待開展。
1 ?研究區概況
1.1 自然條件
1.1.1 氣象與水文
永順土司城遺址屬湖南省永順縣,遺址中心地理坐標:E109°58′10.32″,N28°59′54.75″。永順縣屬亞熱帶季風溫暖濕潤氣候區,其氣候具有日照充分、雨水豐富;春多雨,夏干熱,冬季冷,四季分明的特點,時有暴雨、洪水、冰凍等氣象災害[5]。
遺址區周邊主要河(溪)流有靈溪河、羅子灣溪和雅松溪。其中,靈溪河流程約50km,全程有近20條大小溪流匯入其中。遺址區的河段寬20~40m,長約17.5km,多年平均流量5.2m3/s,常年水位約27.0m,洪水季節水位上升6~7m,近50年最高洪水水位28.65m。是全年有水河流,但枯水季節水量較小,不能直接通航。
1.1.2 地質地貌與土壤
永順縣地處武陵山區腹地,位于江南地軸與武陵褶皺束的交接部位,南邊澤家—撫志—青坪一帶屬江南地軸,北邊為武陵褶皺束,地質地貌形成于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時期的多次褶皺,斷裂構造運動[6]。
土司城遺址周邊為中低山或丘陵地形,總體地形地貌較復雜,山地坡度一般大于30°,遺址建于坡度較平緩的坡地上;地質構造條件較簡單,周邊的基巖主要有白云巖、夾薄層鈣質頁巖、白云質灰巖等;地層巖性較簡單,主要為單斜構造;遺址區及其周邊未見較大規模斷裂構造,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水量中等或偏少。
土司城遺址及其周邊的主要巖土層有地表土壤層、殘坡積黏性土層、沖積砂(卵)石層以及部分素填土層等;土壤母質主要為白云質灰巖、白云巖等[7]。
1.2 遺址區域與主要文物與分布
1.2.1 遺址區域與布局
土司城遺址總面積25km2,其中核心區——土司城城區面積25萬m2,地表上保留了體積龐大的城墻和建筑。城址由宮殿區、街巷區、衙署區、墓葬區、宗教區、苑墅區等幾個部分組成。土司城內部街巷密布、縱橫相通,主要由正街(新街)、河街、五屯街、紫金街、左街、右街、魚肚街等街道構成“八街、五巷、兩口”,宮殿區位于城區北部,依山而建,東北高、西南低。形狀略呈橢圓形,周長436m,總面積14000m2;衙署區位于宮殿區南側,周長408.8m,面積8762.4m2;墓葬區位于土司城東南郊,其主體紫金山土司墓地依山勢排成4列;宗教區位于土司城南部,現存可以確認的寺廟有觀音閣、祖師殿、五谷祠、關帝廟、將軍山寺、八部大神廟等;苑墅區位于土司城背面,靈溪河畔,分布有土司莊園、別墅、釣魚臺等設施。
1.2.2 主要文物與分布
土司城主要遺址文物有祖師殿、土司德政碑、彭氏宗祠、翼南牌坊、土司古墓群、土司地宮等。其它文物和遺跡有擺手堂、銅鐘、石馬、土司官印、若云書院遺址、地下雨道等。其中:祖師殿,占地580多m2,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長17.5m,寬13m,高20m,為全木材結構;彭氏宗祠是土司城中心,處于土司“寢宮”的后面,主要文物包括歷代土司的牌位,各種精美的木雕像、歷代土司制定的法譜等;翼南牌坊位于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云書院的雅草坪,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年代久遠,多采用青石、花崗巖材質。土司德政碑立于司城衙署遺址左側,由青石雕鑿而成。碑高2.74m,寬1.2m,建于公元1713年。土司古墓群多集中于土司城紫金山、雅草坪、帕桶湖三個地方,其中以紫金山最多。共有土司王及其貴族墳墓109座。古墓的基本形式是用土磚拱成半圓形,墓前有石人石馬,四周筑有圍墻,進出有鐵門。墓室四壁上刻有各種精美的圖案。棺材材質多為楠木、梓木,涂以烏黑色土漆,并用鐵鉤懸掛在石室之內。隨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金銀飾物、各種玉器等。
2 ?監測需求分析
2.1 遺址與文物實體監測需求
2.1.1 建構筑物監測需求
維護建構筑物的現存結構狀態,延長壽命、減緩建構筑物風(退)化,最大限度的保留建構筑物的歷史狀態、特征和細節,是遺址保護的關鍵內容之一。土司城遺址的建構筑物的監測主要內容與需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結構整體監測。即對建筑結構可能造成整體性破壞方面的監測,如地震破壞和人為共振破壞等。②基礎穩定性、承重結構的變形監測。包括建構筑物基礎沉降監測、承重柱傾斜監測、主要梁架擾度監測、結構水平位移監測等方面。③防火監測,對于祖師殿、彭氏宗祠等磚木結構建筑發防火監測尤其重要。④防腐、防水、防滲漏監測,針對土司城遺址中的瓦面屋頂、木構架結構要做好防腐、防水、防滲漏監測。⑤裂縫變形監測,即土司城建構筑物中的石質牌坊、磚墻、地面鋪裝、臺階欄桿等需進行裂縫變形監測。
2.1.2 遺址文物監測需求
土司城遺址除上述建構筑物外,還在室內或室外遺存有大量文物。包括木質與石質雕像、雕刻,各類繪畫(壁畫),陶器、瓷器、金銀飾物、各種玉器等。其監測需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侵蝕監測。主要是雨水侵蝕、溶蝕監測。。②凍融膨脹與收縮監測。即由于凍融、脹縮帶來的剝裂風化。③風化監測。主要監測因空氣侵蝕與流動帶來的破壞風險。④大氣干濕度監測。因干濕交替對木質、石質材料帶來的破壞風險。⑤微環境監測,主要針對墓葬、彩畫、各類器具文物實施的微環境監測。如有害氣體成分、室內溫度、濕度等監測。
2.2 外部自然環境監測需求
除土司城內部、局部環境監測外,大量外部環境自然環境因素影響著土司城遺址的保護與發展,主要外部自然因素包括土壤地質環境、氣象災害、大氣環境、微生物與病蟲害等。①土壤與地質環境。包括土壤含水量、滲透性、緊實度監測,土壤污染監測,地質塌陷和泥石流監測。②氣象災害。包括暴風、暴雨、暴雪、冰雹、凍雨的極端天氣引發的洪水、泥石流、凍脹(裂)監測,同時也應包括建構筑物中木質材料因雷擊引發火災的監測等。③大氣環境。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氧化物、臭氧、酸雨、粉塵顆粒(PM2.5、PM10)和其他有害氣體長期侵蝕,造成自然環境惡化、生態平衡破壞、文物損毀,是大氣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④微生物與病蟲害監測。通過監測預防微生物與病蟲害危及遺址內部及周邊植被,進而影響遺址整體環境。
2.3 人文社會環境監測需求
人文社會環境對當地的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土地利用方式、文化價值觀念帶來深刻的影響,進而影響土司城遺址的文化價值的保護與傳承。人文社會環境監測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土地性質等基本情況的監測,同時還包括土地利用類型、生產方式、經營管理方式監測,另外,在信息爆炸的當代,輿情監測也非常重要。
3 ?永順土司城遺址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
依據永順土司城遺址與文物保護的實際監測需求,結合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總平臺采集時確定的17大類、49項數據[8]和國內相關世界遺產保護的經驗[9][10][11],構建永順土司城遺址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并依據各項指標對遺址保護的重要性程度劃分為一般指標和重要指標。指標體系包括遺址本體監測、自然環境監測、人文社會環境監測3大類,建構筑物形變監測構造防護監測、文保微環境監測等12個一級指標,結構整體、基礎穩定性、結構形變等55個二級指標,其中帶*號的為重要指標24個。其余為一般指標31個,詳見表1“永順土司城遺址監測指標體系一覽表”。
4 ?結語
監測預警指標體系是實施遺址監測保護的首要工作。針對不同文物本體的材質、特性和保護需求,結合不同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建立健全監測預警系統,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劉學奎.福建土樓世界文化遺產監測與預警體系的構建[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7(09):84-85.
[2]莊優波.世界遺產第二輪定期報告評述[J].中國園林,2012,28(07):97-100.
[3]張朝枝.文化遺產旅游影響監測:國際經驗方法與指標體系構建[C].北京聯合大學,2011《旅游學刊》中國旅游研究年會會議論文集.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刊》編輯部.2011:477-493.
[4]李青盈.世界自然遺產地監測評價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6.
[5]龍玲.湘西百年古城老司城的可持續發展初探[J].華中建筑,2009,27(03):215-219.
[6]總裝備部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文物保護工程工程地質調查及穩定性評價報告[R].2010:8-14.
[7]楊杰.永順老司城遺址及其周邊地質與地貌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4(03):114-119.
[8]喬云飛.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監測預警總平臺[N].中國文物報,2014-10-31(005).
[9]楊秀倫.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城墻變形破壞現狀及原因[J].有色金屬設計,2018,45(02):59-62.
[10]梁璐.頤和園遺產監測指標體系研究[D].天津大學,2016.
[11]吳育華,侯妙樂,石力文.文物古跡監測中空間信息技術應用的要點分析及實踐探索[J].地理信息世界,2018,25(05):18-22.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 “永順土司城遺址遙感動態監測與預警評價體系研究”(編號:16A173)。
作者簡介:田建林(1976-),男,湖南茶陵人,博士,副教授,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從事環境遙感研究;楊海榮(通訊作者)(1983-),女,河南洛寧人,碩士,講師,吉首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從事建筑與工程制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