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嘉偉 胥應龍 馮燁 周晨


摘 要:“灰空間”是建筑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過渡空間,是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通過對湖南農業大學十一教天井的改造案例,嘗試分析以學生創造為主導的高校“灰空間”改造模式,為高校建筑“灰空間”改造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高校建筑;建筑“灰空間”;天井改造
一、高校建筑的“灰空間”不受重視
“灰空間”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來的,其本意是指建筑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過渡空間,一般用來指處于封閉與開敞、室內與室外、私密與公共之間的模糊空間。在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高校快速擴張,高校新校區建設量增長迅速。在新校區建設中不乏很多優秀作品,但也有很多問題,尤其是在校園“灰空間”方面。
第一,缺乏特色。在建設規劃新校區時,一般著重考慮的是新時代的概念形式,但卻在校園的地域特點、老校區建設文化的延續性等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使得全國各地的很多校園環境、空間、建筑風格雷同。
第二,校園文化斷裂。由于新校區一般建設時間較短,往往在學校文化與歷史積淀方面比較缺失。而在對校園文化傳承有重要影響的學生活動空間和場地,缺乏人性化的設計與規劃,這讓很多年積淀下來的校園文化無處可依,進而導致校園文化的割裂。
第三,空間殘缺。新校區一般是著重考慮整體規劃設計、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建設的,因此設計時難以針對校園環境、空間及建筑進行細致周全的考慮。在建設過程中,一些建筑、景觀無法達到最初的設計構想,導致校園空間殘缺割裂,缺乏連續性,甚至出現大片荒地無法有效利用。
二、湖南農業大學十一教天井改造
(一)改造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深刻論述,明確了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的歷史坐標。從規模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建設,特別是這二十多年來系列重大戰略舉措的實施后,已經成為了高等教育大國。但從辦學質量看,“大而不強”仍是制約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短板”。而從專業來看,景觀設計專業對從業人員有著極高的實踐能力要求,但是過去的教學過于重視書本知識,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很多學生動手能力較弱。在這樣的背景與思考中,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專業的教師順應高校“灰空間”改造的熱潮,組織學生對十一教天井進行改造,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親手改造自己的校園。
(二)改造過程
改造場地位于湖南農業大學十一教學樓的地下層有排水排雨作用的天井,溫度略低于常溫,同時由于建筑物遮擋,場地晴天接受太陽直射的時間約為3~4個小時,且其他時間光線均為半蔭散光。場地內沒有土壤、光照不充足、缺乏吸引力都是現存的不利因素。
由于地處教學樓負一層,加上湖南夏天悶熱潮濕的氣候條件,場地滿布青苔,為避免施工時產生不必要的危險,同學對場地進行仔細刷洗,隨后鋪上準備好的蓄排水板保證雨水能從施工后的場地順利排出。由于經費有限,同學們僅購買場地必須的、不能替代的材料,如洗米石、磚塊、水泥等,其余填充物、找平材料均自發進行尋找,不僅節約了不少預算,還減少了硬質材料的使用,達到綠色施工的目的。場地內部分植物是直接從學校部分比較茂盛的植物組團中采集,將一塊瓦片切成四瓣使用,起到節約經費和鍛煉動手能力的作用。
(三)改造成果
十一教南北共有6個天井,學生也被分為6個小組,每組的設計構思都不相同,改造完成后,6個天井全部煥然一新,并且被賦予了不同的主題。
北樓1號天井以弈為主題,從圍棋中獲取靈感,采用格網的構筑形式,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寓意。若是從樓上望去可以發現“小格如小窗,佳景觀歷歷”的設計巧思(圖1)。
南樓2號天井從浪花和氣泡中提取設計元素,用曲線賦予平面流動的韻味,并運用不同大小以圓形為變體的種植池點綴于浪花之間,豐富平面構成,豎向運用高低不同、色彩不同的耐陰植物進行空間營造,豐富空間豎向層次變化以及色彩變化,意在表達校園文化蒸蒸日上、學習研究乘風破浪的寓意(圖2)。
北樓3號天井從日本枯山水中汲取靈感,以白色細顆洗米石為主,配以青瓦、白沙、綠植,呈現生機盎然之景。瓦片擺放圖案靈感來自于錦鯉,寓意年年有余,好運多多,且中國古典園林中常設錦鯉,所以其也是獨特的中國風元素。整個場地較為和諧,動靜結合,呈現出寧靜清幽之感(圖3)。
其余的三處天井也有各自特色,有的側重于光影效果,有的更加重視色彩搭配,還有將雨水收集與中國傳統園林的元素結合,使原本冰冷的教學樓“灰空間”成為了生機勃勃的場地.
(四)改造意義
1.從書本知識到實踐
在此次改造活動中,從前期的場地考察、概念方案設計到圖紙設計,直至最后的施工和完工后的維護工作,全部由學生們自己完成。這也是學生們第一次運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設計施工直到項目落地。當自己的勞動成果擺在自己眼前時,學生內心獲得的成就感是書本上的文字無法給到的。此次改造活動對學生來說不僅是一次知識的實踐,更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求知的種子。
2.激發創造力
在整個活動中,同學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工作,老師只負責指導,這樣的組織形式構成了低權力距離文化。低權力距離文化由社會學者Geert Hofstede提出,根據權力距離的大小將文化劃分為高權力距離文化和低權力距離文化。在高權力距離文化中,每個成員都期望保持其在社會中的合適地位,強調絕對服從,而且下級習慣命令式的管理方式。而在低權力距離文化中,成員期望得到更多的參與任務,淡化上下級的等級關系,上級和下級認為彼此間本質上是平等的,只是分配給他們的任務不同而已。大量組織行為學和管理學的研究證明,低權力距離文化更能激發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這樣的組織形式中,同學能以極大熱情和積極性提出自己的想法,發揮自己的作用。
3.學生主導的高校“灰空間”改造嘗試
湖南農業大學十一教學樓天井原本是一處陰暗潮濕、光照不足的空間,在經過改造以后,成為了生機勃勃、花草茂盛、光影婆娑的“桃花源”。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不僅充分運用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使原本消極的校園“灰空間”成為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臺,更為高校“灰空間”的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參考,是一舉多得的成功嘗試。
參考文獻:
[1]喻從浩.英漢雙向建筑詞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杜玉波.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統領開啟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新征程[J].江蘇高教,2018(1).
[3]王晶,張愛琳.中美大學生權力距離對比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作者單位:
湖南農業大學
通訊作者:
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