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煦 趙鵬娟 吳芊蓉 劉嘉琦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要求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點的元素。閩南紅磚厝是福建一帶老式建筑的統稱,是漫長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瑰寶,其藝術特征以及表現形式不僅具有超高的美學價值,還蘊含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加深對閩南紅磚厝元素的研究,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悠久的傳統文化,還能夠為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提供思路。
關鍵詞:閩南;紅磚厝;建筑元素;環境藝術設計
建筑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實際居住需求,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建筑風格和形式,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探尋其中的文化內涵和設計理念。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諸多建筑藝術及風格,閩南紅磚厝就是眾多遺蘊中的一種,它以精湛的工藝以及獨具匠心的風格給后人帶來深刻的影響。
一、閩南紅磚厝的建筑特征
(一)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
1.人工材料
紅磚是閩南紅磚厝的主要建筑材料,它屬于人工制作的材料。由于紅磚燒制的原料土壤含鐵量較高,因此在高溫焙燒之后會轉化為氧化鐵,最終呈現出鮮亮的土紅色,通常被稱為“胭脂磚”“顏紫磚”。燒制過程中一般采用斜向疊加的擺放方式,出窯時磚體除了呈現紅色之外還會形成黑色的紋理。工匠在進行墻體鑲嵌時,能夠將磚體的紅黑條紋進行巧妙排列和利用,最終構成具有藝術價值的建筑。紅磚的質感較為粗樸,加上耐人尋味的色彩裝飾,非常符合人們的審美。因此,紅磚成為閩南傳統建筑的基本材料一直被沿用至今。
2.天然材料
除了燒制的紅磚材料在閩南建筑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之外,很多天然材料也受到當地人的青睞。主要有以下幾種:天然石材,閩南具有一定的地域優勢,其具有豐富的白石花崗巖資源,當地人也常將白石花崗巖作為建筑材料,白石可用于柱礎和墻垛,青石則用以細部的雕刻;杉木材料,由于閩南地區杉木產量較大,當地居民常將其作為穿斗抬梁式結構的建筑材料,在裝飾方面,還能利用杉木制作精巧的木構件;貝殼類材料,閩南靠近海洋,具有豐富的海產資源,其中體型較大的貝殼能夠作為墻體的表面材料,不僅能夠裝飾建筑,還能夠對外墻起到保護作用[1]。
(二)燕尾脊的獨特裝飾
除了材料的精巧,閩南紅磚厝還具有造型獨特的燕尾脊裝飾。燕尾脊是閩南傳統民居的主要裝飾,其呈現出主脊不斷向兩端延伸超過背脊,尾部有分叉,兩端向上翹的形態,搭配墻體的紅磚,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和獨特的審美。燕尾脊的出現受中原文化以及古閩越文化的影響,由于閩越處于中原南方,信奉朱雀圖騰,因此,鳥形態的裝飾在閩越文化中非常常見。
(三)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建筑色彩
閩南傳統建筑總體來看呈紅色,紅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喜慶,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閩南建筑大面積的紅色與碧海藍天相互映襯,形成對比,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畫卷。
二、閩南紅磚厝元素體現出的設計理念
(一)文化包容性
閩南地區靠近海洋,自古就是通商必經口岸,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使閩南地區對外交流增加,開放性以及文化包容性也更強了。各地的先進文明在閩南地區聚集和發揚,使本地的風俗民情更具開放性和融合性,其中南亞國家文化對其造成的影響最深,為閩南的建筑風格以及裝飾設計加入海洋元素。漸漸地,閩南當地居民在建筑設計中也將一些外域的裝飾技巧以及建筑藝術融入傳統建筑風格中,最終呈現出層次豐富、具有獨特審美的建筑風格。與外國藝術的激烈碰撞給我國傳統建筑藝術帶來了靈感,使人們不斷探索與國外藝術的結合,從而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
(二)生態保護性
現代工業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在為人們創造了更加富裕的生活的同時也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如今,人們已經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越來越提倡低碳環保的生活理念,同時將這個理念滲透到各行各業中。然而在古代,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了解不多,因此,人們一直對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并將這種生態保護的思想體現在建筑設計中。閩南居民認為人與自然應當是一體的,建筑也應該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建筑的功能設計應該與裝飾設計合二為一。因此,閩南紅磚厝很重視選址,講究坐北朝南、枕山面水,盡量順從自然發展規律,這樣才能住得舒服。在裝飾方面采用青石、紅土以及海洋貝殼等,增加對自然材料的使用,降低對合成材料的使用,完全符合當今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對于建筑結構而言,傳統的閩南紅磚厝基本采用土墻以及木結構,后來經過改良,開始使用紅磚以及青石等材料,與之前相比,起到了防潮、防腐、防風化的保護作用,既有實用價值又有美學價值[2]。
三、閩南紅磚厝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一)色彩裝飾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
1.色彩的搭配特點
一般來說,建筑物色彩的搭配必須與設計風格相統一。閩南傳統建筑色彩基本分為三大類:紅、灰、黑。輔助裝飾的色彩比較多,包括青草綠、寶藍、明黃等,輔助色與主色形成對比。輔助色在明度和色相上需要配合主色調進行相應的調整,偶爾需要進行色彩弱化。主色調應用于主要墻體,營造室內整體環境氛圍。
2.色彩構成體系
色彩的構成是復雜的,如果將其看成一個立體的體系,那么在對色彩進行分析時,就可以從點、線、面三個方面進行。對點、線、面的分析,是對藝術個體的精神考察,也是分析作品藝術性的橋梁。點、線、面的色彩概念在閩南紅磚厝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比如,紅磚厝規律的排列構成交錯舒展的線條,能夠適當地增加空間的延伸感,裝飾作用的點狀以及線狀的色彩又能削弱空間的厚重感。采用紅藍色彩進行裝飾,突出其對比效果,能夠加重兩個面的轉折力度,中間搭配灰色進行過渡能夠成功營造一個空間加大的視覺假象[3]。
3.地域色彩的傳承
設計師在進行室內環境設計時,除了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靈活使用裝飾元素之外,還要注重地域色彩的傳承,這也是閩南紅磚厝給人們帶來的裝飾設計靈感之一。首先,地域性的色彩能夠增加人們的舒適感,突出個性,帶給住戶安全感;其次,地域色彩具有明確的主題性,對于室內設計中大面積色彩元素的運用一定要慎重,配合特定的材料,注意因地制宜;最后,運用地域色彩的同時不能忽略建筑的整體風格,要注意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盡量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實現視覺平衡。
(二)裝飾元素與設計需求的融合
1.符合功能需求
建筑的功能是建筑設計的基本準則,設計形式以及裝飾效果都應該為建筑的功能服務。對于室內設計而言,如果過度追求設計的新奇,可能會影響建筑的實用性,因此,如何達到功能與裝飾的平衡是當下探索的主題。閩南紅磚厝裝飾元素的使用能夠改善裝飾的功能性,設計師可以在選取裝飾材料時借鑒其特點,使用自然的材料或者水泥花磚,既能實現建筑的防磨防水功能,又能為室內增添不一樣的美[4]。
2.體現人文民俗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人文民俗特點,如果將其運用到室內裝飾中,就能為建筑增加文化底蘊,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首先從飲食習慣來看,閩南地區的稞是常見的食物,將其研磨壓制成的糕點是日常小食。壓制的紋理被設計成不同形狀,與常見的閩南紅磚厝墻體裝飾圖樣統一,表達了閩南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體現了文化的統一性。
其次,閩南的服飾各具特色,紅黑打底的色彩與傳統閩南紅磚厝的色彩裝飾如出一轍,建筑與現實生活相互融合和滲透,別具一格。
最后,閩南地區一直保留傳統的嫁娶俗禮,在行禮的過程中,有一種放置嫁妝的器具,名為漆籃。漆籃以紅黑為主色調,用金色以及黃色進行裝飾,其色彩裝飾與閩南紅磚厝風格相同,體現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盼。
3.呈現細節特征
裝飾設計還應該注意細節特征,通過細節裝飾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增加人們的情感認同。比如,閩南紅磚厝中保留木質建筑骨架,不同于一般的吊頂,表現出與自然世界的聯系,給人獨特的感官體驗;打磨光滑的老竹椅,勾起人們的故鄉情結,體現出閩南人民的生活細節。因此,細節裝飾的完美呈現不僅能夠豐富室內設計,還能增添建筑的人文氛圍。[5]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更加注重對傳統設計風格的借鑒以及對傳統建筑的保護。閩南紅磚厝無論是材料運用、色彩體系還是風格設計,都體現出了閩南文化的特征,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藝術表現力。對其進行研究,然后將閩南紅磚厝的裝飾元素合理運用到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能夠增加建筑的人文氛圍,同時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鄭捷.室內設計中閩南紅磚厝鄉土材料的開發與再利用[J].長沙大學學報,2018(1):131-134.
[2]謝必震.論閩南紅磚建筑裝飾藝術的社會文化[C]//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518-522.
[3]鄭慧銘.閩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及文化表達[D].中央美術學院,2016.
[4]鄭捷.閩南紅磚厝裝飾元素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
[5]謝惠雅.試析閩南紅磚民居的獨特裝飾[J].福建文博,2013(1):73-76.
作者單位:
華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