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云
摘要:聲樂主要有民族唱法、美聲唱法以及通俗唱法這三種演唱方式,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這兩種的存在是相互并立的,而且這兩種的唱法規律基本相同,但是在歌唱技巧、語言文化以及歷史文化上,這兩種唱法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性,本文主要討論的就是這兩種唱法的藝術差異。
關鍵詞:民族唱法 ? 美聲唱法 ? 差異 ? 音樂藝術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065-02
音樂是一門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時代的音樂都會有變化,在現今的環境下,音樂已經分成了三個類別,分別是民族音樂學、歷史音樂學以及系統音樂學。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所表達的是不同的歌唱藝術風格,這兩種不同的唱法在歷史文化的傳承上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本文主要從音樂的角度,對這兩種唱法的方式、音色差異等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推動歌唱事業的發展。
一、從音樂角度分析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
(一)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可以說是我國完完全全的本土化唱法,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民族唱法也在不斷順應時代進行改變,在順應時代發展的過程中民族唱法還具備一定的藝術性以及觀賞性。民族唱法在方式上還有狹義和廣義的分別,在廣義上,民族唱法主要是傳統的曲藝說唱,民歌以及戲曲演唱等方式,同時也包括了新民歌唱法以及民族化的西洋風格演唱會等方式。
由于音樂風格、區域、民族特色、審美習慣、語言文化等因素,造成了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之間的種種差異化,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聲樂學派[1]。民族唱法主要是通過民間音樂的基礎演變出來的一種更具科學性、合理性的歌唱方式,其中,戲曲對民族唱法的影響最深。民族唱法的演唱一定要使用非掩蓋式唱法,必須達到字正腔圓,并且聲音要洪亮,在演唱的時候要具有穿透性,提升聲音的質感,給人振奮人心的感覺。民族唱法在歷史的推進中不斷進行完善,專業性不斷得到增強。
(二)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的起源主要是通過西歐的專業古典唱法演變而來,“Belcanto”這一詞的表達方式就是“美聲唱法”。美聲唱法主要是通過真聲音為基礎,再通過音高的逐漸遞增,最后聲音逐漸變成假聲,最后變成完全的假聲演唱方式,這種演唱方式就是俗稱的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在歷史上的發展進程中,曾經經歷過兩段比較輝煌的時代,第一次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宗教教堂,要求女性要沉默,所以在歌唱的方面只能交給男生,但是單純讓男生歌唱這個方法存在著弊端,因為男生一旦進入變聲期,原本清脆的聲音就會變得比較渾厚,變渾厚的聲音不再適合唱女生部,但是,當時的宗教統治者為了讓音樂變得完美,就想出了一個極其殘忍的辦法,就是將需要演唱女生部的男生進行閹割,讓男生的身體分泌出雌性激素,保證了音域的寬廣性。這種方法雖然能使美聲唱法變得更加純正,但是需要付出的代價十分巨大,因此,在歷史的進程中也在不斷的杜絕這一種方式。第二段歷史主要由卡魯索帶領,那個時期的歐美,女性的地位已經得到承認了,女歌唱家也逐漸出現在開放的舞臺上,多樣化的歌劇藝術為美聲唱法帶來了發展的空間。
總而言之,無論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在歷史的進程中,都是人類的藝術財富,將這兩種唱法相比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并不是對立的,而都是歷史的傳承,不同的只是東西方文化的審美價值而已。
二、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發聲技術比較
(一)歌唱呼吸技術的差異
對于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二者間異同的討論在我國已經持續了將近50年,美聲唱法的藝術形式更多是國際化的,民族唱法的藝術形式更加符合中國人欣賞習慣[2]。民族唱法對于呼吸技術的要求十分高,民族唱法主要運用丹田的氣息,強調發聲點,氣沉丹田。而美聲的唱法主要是通過自然的呼吸法則,美聲唱法主要強調腹部的自然彈性的擴張,發音的方式主要通過嗓音來發聲。
(二)歌唱共鳴技術的差異
共鳴主要是因為物體因共振而產生的發聲現象,通過共鳴的方式,主要能使聲音、吐字以及情感變得更加豐富,能夠輕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臺上的歌唱家們往往可以毫不費力的將高音的歌曲演唱出來,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共鳴。民族唱法的共鳴特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頭腔共鳴,運用靠前的發聲方式,使聲音變得更加柔和,但是柔和的同時也不失力度,要求演唱的聲音要具有強烈的穿透性。比如在《蘆花》的結束句中,結束時的高音鏗鏘有力,令人十分震撼,只有通過頭腔共鳴與民族的歌詞技巧相結合,才可以演唱出這種振奮人心的效果。
口腔共鳴,這是民族唱法所重視的共鳴方式之一,在民族唱法中運用得最多的就是口腔共鳴,通過口腔共鳴的方式,可以輕松的調節真假聲,使歌唱的共鳴技術十分有特色。
胸腔共鳴,在民族唱法中胸腔共鳴的采用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大部分都會采用口腔、咽喉腔的共鳴方式,增加聲音的明亮以及寬廣性。
在美聲唱法上,強調整體的共鳴的應用,在聲音上統一強調上下的貫通。首先,美聲的唱法相對于民族唱法來說,還是比較注重腔體共鳴的調節,通過擴充和調和的方式打開腔體共鳴的空間,減輕聲帶的運用,有利于聲音的統一。
其次,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相比,胸腔共鳴的采用在美聲唱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低音部的運用,胸腔共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后,美聲唱法的共鳴主要的應用整體共鳴,不能把每個局部分開應用,也不能只用一兩個局部共鳴。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相對比,主要是共鳴使用方式的不同,民族唱法強調局部共鳴,而美聲唱法則相反,強調的是整體的共鳴;強調字與共鳴相結合主要是民族唱法,而強調氣息與共鳴相結合則是美聲唱法。這兩種唱法在一定程度上比較相似,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
(三)歌唱語言技術的差異
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之間不僅存在相同之處,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需要學習者善于把握美聲唱法與民族聲樂唱法的歌唱技巧[3],在歌唱的形式中,主要是通過音樂化的言語把觀眾打動,在民族唱法中,要求歌唱家在演唱中做到字正腔圓,方便聽眾能夠更好的對歌詞進行理解。明朝的魏良輔在《曲課》中就寫出了“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一絕,板正為一絕。”由此可見,字清是最重要的。在民族唱法中,字正腔圓是基本的要求,同時,韻味的語感以及語氣的運用也需要多加關注,民族唱法要求行腔的吐字方式比較靠前,字尾的發聲也要做到有意識的延長,這樣才能在演唱中傳達真正的情誼。
而美聲唱法,相對民族唱法會少一些細節的處理,美聲的唱法起源于意大利,而意大利的語言結構特點沒有那么復雜,所以,美聲的語言演唱方式相對來說就比較簡單一點,主要要求聲音達到連貫并且通透性強即可。
三、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審美價值取向不同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本身源于兩個不同的民族,在特定地域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歌唱形式,既擁有音樂的共同之處,也存在差異[4]。民族唱法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的根據當時的藝術文化進行改變,不僅吸收戲曲和民歌等元素,同時還將帶有濃厚情感的地域唱腔也進行了結合,這種多樣化的結合方式,對于民族唱法來說,也豐富了表現的形式。
在音樂這個領域,雖然表明唱法無國界,但是由于美聲唱法是外來的原因,我國人民又長年接受民族唱法的熏陶,這就導致我國很大一部分人對美聲唱法接受無能,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還有很多人對美聲唱法進行排斥。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民族唱法以及美聲唱法進行對比可以得知,兩種唱法在審美的價值觀上差異性比較大,民族唱法主要注重韻味以及情感,而美聲唱法主要針對的是聲音的表現。雖然兩種唱法的審美價值觀有很大的差異,但是相對來說也是有共同點的,不管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對于藝術美感的追求都是一樣的。另外,把這兩種唱法進行結合,可以輕松地完善發聲的技術,讓民族音樂變得更加合理性、科學性的在世界的舞臺上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婷婷.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融合路徑[J].當代音樂,2019,(03):87-88.
[2]李佳.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異同與融合[J].北方音樂,2018,(19):60.
[3]張昊.研究美聲唱法與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差異[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04):235.
[4]崔斯琪.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會貫通[J].北方音樂,2017,(3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