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達 魏源朔 趙穎娜 李濟豪

摘 要: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也指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和諧宜居的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文章以開放式街區為理論指導,探索開放式街區在城鎮空間規劃中的應用,以燕郊鎮內地塊為例,進行住區規劃設計探究,旨在為和諧宜居人居環境建設提供實踐經驗,為打造活力、生態的環京城鎮提出對策。
關鍵詞:開放式街區;城鎮空間;人居環境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中也指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和諧宜居的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1]。人居環境的優化和創造是人類生存的永恒主題,社會的發展與變化也就是在一步步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不僅是我們城市建設的目的,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題中應有之義。
開放式街區往往規模不大,尺度相近,通過城市道路和街區單元組成城市結構基本單位,是構成城市或村鎮的基本細胞,住區與城市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中國近年來強調建設和諧宜居城市,而對于城市及城鎮居住區來說,采取街區模式是一種理想的空間載體。2016年2月21日中央部署了城市未來發展路線圖,7000多字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提出,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解決交通路網布局問題,促進土地節約利用。
一、開放式街區概述
開放式街區初期的理念萌芽于法國著名建筑設計師克里斯蒂安·德·包贊巴克的開放街區,后經過各國專家學者的研究,開放式街區住區概念由此而衍生[2]。
西方發達國家對于城市發展始終強調城市規劃應避免模塊之間的阻隔,明確鄰里單元、地區與地區之間以及城市結構單元之間的功能關系。這就要求在城市道路布局上確立“小街區、窄馬路、密路網”的理念,發展開放式街區。因此,開放式街區成為發達國家居住區的主流模式[3]。
開放街區的最大特點就是“開放”,它打破了住區和城市相對封閉的關系,城市被視為公共場所,也是一個生活的地方。它不僅給人們營造了一個更有利于宜居促進鄰里關系的空間條件,解決了個人空間與公共空間之間的矛盾,還節約了城市用地,豐富城市及住區的空間層次,激發城市活力,打造綠色、開放、共享的城市社區。其實我國在以前就有類似的理念,中國早在宋代,就已實施從封閉式小區到開放式街區的文明演變。漢代到唐代我國的城市格局都是采用“里坊制”類似現在“社區制”,到了宋朝這種封閉街區被打破,形成了開放的“街巷制”。
開放式街區在設計手法上有其獨特之處,一是圍合空間的建筑單體作為自由的個體而存在,相互之間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二是通過對單體變化的個性特點,形成多樣化的城市空間品質[4]。建筑在開放式街區相對獨立又與城市有機統一,通過單體建筑與城市街道共同形成整個城市肌理。
二、開放式街區規劃設計探索
(一)項目概況
項目地塊位于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鎮中心位置,潮白河以東,神威北路以北,潮白大街以南,迎賓路以西,面積約7.7平方公里。內有主要道路東西向創意谷街,南北向燕靈路。整個城市肌理以方格網為主,周圍的方格網格局基本形成,東西南北都有主干路穿過,交通發達。地塊內人群密集,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四周基本上為居住區。本設計保留基地外部主要干路與內部的創意谷街、燕靈路,并稍加改造,內部另做詳細規劃。
(二)規劃設計理念
本次設計愿景為將燕郊打造成一座和諧、宜居的開放型城市。開放型城市以開放式街區、共享社區、口袋公園等形式綜合組成。在規劃設計上打破封閉,重視多元化公共空間的營造,給城市生活和人群交往帶來豐富性和多樣性,促進社區人文和諧。強調住區與城市的有機融合,打造開放、綠色住區,將各種配套設施公共化。小尺度組團,重視街道空間與景觀設計,尤其注意建筑立面與街道的組合,豐富城市界面。
(三)開放式街區規劃設計實踐探究
1.總體規劃設計
本設計采用“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以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組成綜合道路網絡(圖1)。在用地規劃上,規劃居住用地、商業用地、社區服務用地、廣場用地、公共設施用地、醫療衛生用地等,完善城市用地。布局上,城市道路和街區單元,組成城市結構的基本單位,建筑空間和街道空間,組成居民生活的主要場所。將街道和開敞空間、公園、商業、住宅等多種復合功能組合,形成一個舒適的居住空間。將街坊格局小路網設計的引入基地范圍內,能夠提升結構性綠地兩側的空間可達性,同時從集成度分析可以明確認識到小路網規劃格局,保證了基地內各向條廊道的空間可達性(圖2)。
2.綠地網格系統
綠地網絡系統分兩個層級:第一層級為按規模劃分的組團級社區公園(CP-Community Park),規模約為2500㎡,標準為人均面積約為0.45㎡,根據不同功能區域定性為不同功能性質,居住區內為健身休閑,商務核心區公園為娛樂休閑。第二層級為各公園網絡結構串聯通過約10~15m寬的地塊內部公共步道,其設置形式結合健身、休閑、藝術小品布局。
3.街區設計
街區尺度控制在150~200m。住區支路與城市街道直接連通,開放街區的設置明確對外臨街界面的重要性,并清晰區分私人空間和公共活動領域的界限。
第一,商業大道:兩條新的林蔭大道將成為商務中心的主要組織元素,形成視覺通廊。開放街道空間,曲線形的商業道路提供更多的商業展示面。次要道路是道路系統的主要組成元素,主要解決車行交通,支路系統在商務中心區形成網絡并互相聯系(圖3、4)。
第二,口袋公園:基于開放式共享社區的理念,口袋公園這一設計將公園與社區相結合,在居民樓外的公共活動空間內分布多個這樣的公園,有利于促進鄰里溝通與交流。
第三,標志性塔樓:通過標志性塔樓,運用簡潔大膽的線條、超高的建筑高度、層次分明的不同網格圖案和造型,共同打造現代感十足的景觀式塔樓,形成城市標志。
四、結語
我國城鎮化已經從增量時代進入到存量時代。存量時代的城市街道面臨著再生和更新趨勢,生活化及與城市的融合互動將是一個新的方向。開放式住區模式將成為未來住區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和諧、綠色、共享的生活理念,會促進城市向更和諧、更宜居的方向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龔迎春.構建文明和諧的城鄉人居環境[N].河南日報,2015-06-10(7).
[2]覃鐫.開放式街區讓城市空間充滿生機與活力[J].上海房地,2016(5):61.
[3]王志遠.開放式街區的設計要點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9(21):210-211.
[4]于泳,黎志濤.“開放街區”規劃理念及其對中國城市住宅建設的啟示[J].規劃師,2006(2):90-91.
作者單位:
燕京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