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通 胡思潤
摘 要:老齡化的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養老已然成為了當今社會應該共同討論的問題。現如今,我國針對老年人中特殊群體的養老模式并不成熟,還需借鑒國外的經驗。文章基于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生理與心理的研究,優化養老院建筑,為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及其他特殊老年群體提供更好的環境。
關鍵詞:阿爾茨海默癥;建筑設計;無障礙設計;養老設計;景觀設計
一、研究背景
(一)老齡化時代的到來
年輕人認為,老年生活是什么樣的?與家人平衡,更加依賴科技的幫助,和諧自由還是進入一家心儀的養老機構?從全球范圍來看,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值得重視了,養老已然成為了社會應該共同討論的問題。現如今的中國,養老針對的對象從特殊老人轉向了全體的老人,面對這種變化,適老設計逐漸成為了一個方向,多種類型的養老設施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人們試圖找到一種最合理的方法來照顧越來越多的老人。
(二)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與專項養老
近幾年,由于環境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的變化,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占比有逐年增多的趨勢,有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6年,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逐年顯著增加,并在2015年達到高峰。以10年為基準單位,2000年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為423萬人,2010年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為543萬人,2020年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為1114萬人,預計2050年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為2565萬人。這樣的數據既令人震驚又令人心碎。阿爾茨海默癥患者不同于普通老年人,生活中有許多心理和生理上的不便。如果沒有專門的養老設施,不僅對老年人不利,對護理人員也有傷害的。國外對阿爾茨海默癥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對其患者的護理,被認為是一種專門的養老方式。
二、行為心理表現與養老規劃設計
阿爾茨海默病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可分為三個階段。生理變化最早:患者學習記憶障礙,視覺和空間存在認知困難,語言也會出現相關問題。記憶的退化處于中間階段:患者不僅認知圖形不清晰,出現空間定向障礙和語言障礙,嚴重影響正常交際,使用能力減弱,而且喪失運動能力,心理上,患者從一開始的淡漠慢慢發展成急躁不安、冷漠。到了后期,患者病情最為嚴重,甚至會出現生理和心理上的創傷。
三、老人生理及心理與室內外設計
通過對患病老年人的觀察和相關文獻中對這類老年人的理解,分階段進行對比分析,并根據老年人的特殊性對建筑的室內外設計進行相應的修改(表1、2、3)。
四、養老規劃設計總結
(一)相應的室外環境設計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選擇。養老的建筑的位置最好在市內或周邊。其他要點如下:一是從房間到室外運動場地的流線應當從簡,不得有流線交叉,方便老年人出入,同時保證安全。二是營造組團小空間,避免造成意外傷害。三是針對患者的漫游癥,可在活動場所設計專門的漫游路線,保證老年人安全及運動健康。四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員進出,可以在室外設計美觀的樣式門。五是室外的環境要求沒有死角設計,環路最佳。六是豐富景觀環境設計,可設計水景、花海、植物、顏色鮮明的器材等適當刺激患者感官。七是室外道路主要空間的出入口及小路寬度應滿足兩人及以上同時通過的要求。八是一些室外硬件設施如座椅、茶幾等需要滿足無障礙設計,盡量多地設計小組團空間。九是室外標識要鮮明簡約,有指引性。
(二)相應的內部空間設計
空間設計會影響到老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不恰當的布局會給老人造成麻煩,甚至傷害。空間上要營造家庭氣氛,不要讓老人惶恐,所以應該用家庭組團布局,不建議長排走廊布局。規模也不應該過大,人員聚集會有噪音,容易刺激到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建議8個人一個組團。室內空間尺度要符合家庭氛圍的營造,不宜過大,不然會顯得空曠。
五、結語
伴隨老齡化加劇,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增多,具有針對性的全新的養老模式應該受到重視。本文在分析老年人心理和生理行為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老年人護理設計的建議,強調了為特殊群體建立特殊養老機構的重要性,希望通過研究做到讓更多老人得到應有的尊嚴和照顧。
參考文獻:
[1]張愷悌,郭平.中國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狀況藍皮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2]BRAWLEY E C.Designing for Alzheimer's Disease:strategies for creating better care environments (wiley series in healthcare and senior living design)[M].New York:Wiley,1997.
[3]傅凱,錢嘯.基于心理需求的養老建筑設計研究[J].藝術百家,2011(S1).
[4]傅琰煜,李健紅,邢劍鋒.養老建筑的室內外空間環境營造[J].華中建筑,2011(8).
[5]馬光川.居家養老服務的雙重困境及突破[J].山東社會科學,2016(3).
[6]廖清華,岳忙芳.適老性住宅設計策略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6(36).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