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金初 郭浩軒 張俊森 葉滿波



摘 要:現代城市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生活壓力增大,人們尋求有益健康恢復的環境需求日益增加。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是縮小城鄉差距、解決農業農村問題的關鍵所在。文章選取廣州市從化區的米埗小鎮作為典型案例,對其中的植物景觀進行分類,采用美景度評價法(SBE)和修改過的知覺恢復性量表(PRS)作為評價方法,利用spss21.0進行統計,并以此分析其中景觀的美景度與恢復性效應值。研究顯示,特色小鎮的植物景觀SBE(2.14)值與PRS值(1.96)都相對較高,景觀的恢復性效應與美景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依據SBE法與PRS法可得出更適于特色小鎮的植物配置模式。
關鍵詞:特色小鎮;植物景觀;美景度分析法;知覺恢復性量表
當今城市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增加,健康問題突出,城市居民更需要有益于健康恢復的場所[1]。國內外已經有大量研究表明,自然環境有益于人們緩解壓力,使身心健康恢復到正常水平[2]?;謴托孕绊憴C制因子有四個維度,即自然性因子、感知性因子、休息性因子和活動性因子,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自然因子[3]。國內關于恢復性環境(Restorative Environment)的研究起步較晚[4],而研究的目標環境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范疇,較少在鄉村環境中展開[5]。
特色小鎮是以產業發展為核心內容,促進城鎮經濟轉型,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的建設,實現鄉村產業平衡重要的重要途徑[6]。廣州市從化區擁有眾多的特色小鎮,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自然資源能夠為廣州市城區及周邊居民提供絕佳的恢復性環境。
文章對米埗小鎮的植物景觀類型進行分類,并調查構成植物景觀的主要種類,分析主要的植物配置模式。同時,通過對特色小鎮植物景觀美景度與恢復性效應的分析研究,揭示廣州市從化區特色小鎮的植物景觀特點,促進特色小鎮植物景觀建設的美景度和恢復性效應提高。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區域簡介
從化區位于廣州市東北部,而米埗小鎮位于從化區的溫泉鎮,緊靠G105國道和大廣高速米埗出口,交通便捷,村落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主要由從都國際會議中心、流溪河從都濕地公園和民宿群三部分組成。
(二)植物調查
為了盡可能還原游客觀察到的植物景觀,故采用線路調查法,模擬游客視角,沿著米埗小鎮的主要道路開展調查。數據采集人員分為三組,每組兩人,一人負責記錄視線范圍內的全部植物種類,另一人負責記錄植物配置模式。
(三)圖片獲取
基于村落植物景觀的調查,照片拍攝時間為2019年5月下旬,拍攝時間為上午10:00至下午17:00,此時光線較充足,能見度較高。拍攝時照片采取橫幅,相機的高度、角度和焦距保持一致。避免將人物、動物、大片的硬質路面、車輛等拍攝進來,拍攝的照片能夠還原環境或局部環境[7]。
拍攝的照片包括六種植物景觀類型,即濱水植物景觀、路旁植物景觀、山林植物景觀、濕地植物景觀、田邊植物景觀和宅旁植物景觀,從拍攝的108張照片中挑選出18張,每種植物景觀類型各3張,以保證相應的植物景觀類型有足夠的刺激源。
圖1至圖3反映濱水植物景觀的特點,圖4至圖6反映米埗小鎮入口處交通島、普通公路和園路的路旁植物景觀,圖7至圖9反映米埗小鎮自然狀態的山林植物景觀,圖10至12流溪河從都濕地公園內的植物景觀,圖13至15反映田邊植物景觀特色,圖16至18反映新嶺南風格建筑旁植物景觀特色。
(四)量表設計
卡普蘭夫婦提出恢復性環境理論具有4個維度,即離開性(Being Away)、迷人性(Fascination)、豐富性(Extent)及兼容性(Compatibility)[8]。離開性是指能夠使人從生活紛擾和煩惱中抽離出來轉而專注于前的環境;迷人性是指環境能夠吸引個體的興趣,從而能夠使客體得到恢復[9];豐富性是指環境有足夠的內容,這些環境不一定是物理范圍的廣闊,而是能夠使個體產生豐富的聯想;兼容性是指環境與個體能夠達到共鳴,能夠支撐個體的興趣偏好,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10]。將迷人性與兼容性合為一個維度,最后題項為三個維度,得到修改后的知覺恢復性量表[11],如表1。用Hartig等編寫的“知覺會恢復性量表”,從中篩選出8個題項,離開性2個題項,迷人性與兼容性4個題項,豐富性2個題項,其中豐富性采取反向計分[12]。量表采用7分制李克特量表法,-3分表示特別不同意,-2分表示較不同意,-1分表示不同意,0分表示不確定,1分表示同意,2分表示較同意,3分表示特別同意。最終得分越高表示恢復性效應越強。
二、問卷評判
(一)問卷及工具
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即美景度評價部分和知覺恢復性量表部分。使用問卷星作為問卷發放工具,利用互聯網作為評判媒介可以提升評價效率和樣本數量[13]。需要指出的是需要評判者保持良好的網速,以保證做題的連貫性。在評判者依次瀏覽各類型植物景觀的3張圖片后,隨即完成該植物景觀類型美景度評價和知覺恢復性評價。美景度評價同樣采用7分制李克特量表法,分數值為-3至3之間,得分越高美景度越高。
(二)被試
預測被試為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設計學院學生共512人,專業涉及風景園林、環境藝術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等。已有研究表明性別不會造成被試結果的差異,因此在這里不考慮此變量[14]。實驗得到512份問卷,經過認真反復篩選,剔除其中10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數量為502份。
三、結果與分析
(一)PRS量表信度分析
利用spss21.0計算內部一致性信度克隆巴赫系數(Cronbach's α),該份知覺恢復性量表內部一致性總信度為0.947,說明該份問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使用恢復性環境的三個維度以及植物景觀的分類得到恢復性量表信度,具體結果如表2。三個維度整體的類內相關性分別為離開性α系數0.846、迷人性和兼容性α系數0.923、豐富性α系數0.770。由于豐富性題項采取反向計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得分值有影響[15],因此豐富性α系數普遍偏低,但是仍在可接受范圍內[16]。總體上看,修改過后的PRS量表基本符合恢復性環境理論的維度結構,且題項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
(二)PRS值與SBE值之間的關系
通過數據統計計算,得到知覺恢復性值(PRS)與美景度值(SBE),最終得到PRS值范圍在2.02~2.25,SBE值范圍在1.90~2.02,說明米埗小鎮的植物景觀知覺恢復性與美景度都在較高水平。計算兩者的Pearson相關系數,發現相關性系數為0.893,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并且兩者為正相關關系,說明美景度值越高則知覺恢復性越好,反之亦然??傮w上SBE均值要高于PRS值,綜合SBE值與PRS值,最終得分為:宅旁植物景觀4.27分,濕地植物景觀4.21分,田邊植物景觀4.13分,路旁植物景觀4.07分,山林植物景觀4.06分,濱水植物景觀3.91分,具體結果如表3。
(三)PRS值與SBE值較高的植物配置模式
基于實地植物景觀現狀及問卷數據分析,得到PRS值與SBE值較高的植物配置模式,結果如表4。
四、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通過對特色小鎮的植物景觀進行分類,再采用美景度評價法與知覺恢復性量表法進行植物景觀的評價,結果顯示兩者是呈現正向關系,這能夠幫助我們尋找更具科學性的植物配置模式。在鄉村植物景觀中,具有嶺南特色的建筑旁的植物景觀更具觀賞性和恢復性,而缺少親水設施的濱水植物景觀則觀賞性和恢復性較差。總的來說,特色小鎮是美景度與知覺恢復性都較高的環境,除了能夠為人們帶來良好的觀賞體驗之外,還能夠使游覽者的身心狀態恢復到正常水平。
(二)討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影響恢復性效應的自然因子中的植物因子,雖然在拍攝的圖片中會涉及影響恢復性效應的其他因子,但是缺乏系統性認識,因此,在往后的研究中應該從更多因子維度去探討。廣州市從化區有眾多特色小鎮,米埗小鎮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雖然以此作為研究區域具有一定意義,但即使是同一地區的特色小鎮仍然存在差異性,為使研究結果更具科學意義,并作為其他地區特色小鎮建設提供借鑒價值,應該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此項研究。在國內外鄉村范圍內進行恢復性環境的研究仍然比較少,而鄉村建設不斷發展,我們應該呼吁更多人投入相關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徐磊青.恢復性環境, 健康和綠色城市主義[J].南方建筑,2016(3):101-107.
[2]VALTCHANOV D, ELLARD C G.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natural scenes: effects of low level visual properties on preference, cognitive load and eye-movement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5(43):184-195.
[3]彭慧蘊,譚少華.城市公園環境的恢復性效應影響機制研究:以重慶為例[J].中國園林,2018(9):5-9.
[4]趙歡,吳建平.復愈性環境的理論與評估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志,2010(1):117-121.
[5]周甜甜,劉宗放,陳其兵.川西林盤植物景觀視覺偏好與恢復性環境感知研究[C]//中國園藝學會觀賞園藝專業委員會,張啟翔.中國觀賞園藝研究進展2018.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635-641.
[6]王越,趙祉淇,于思揚.特色小鎮的產業定位與發展探索:以遼寧盤錦趙圈河鎮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7(4):1-2.
[7]段敏杰,王月容,謝軍飛,等.基于美景度評價法的北京城市公園植物景觀美學質量評價[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8(26):45-52.
[8]KAPLAN R,KAPLAN S.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45.
[9]HERZOG T R,BLACK A M,FOUNTAINE K A,et al.Reflection and attentional recovery as distinctive benefits of restorative environment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7(17):165-170.
[10]KAPLAN S.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5(3):169-182.
[11]葉柳紅,張帆,吳建平.復愈性環境量表的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2):1515-1518.
[12]蘇謙,池麗萍.環境的恢復性功能:測量及應用[J].社會心理科學,2012(2):89-95.
[13]李樹華,劉暢,姚亞男,等.康復景觀研究前沿:熱點議題與研究方法[J].南方建筑,2018(3):4-10.
[14]張媛,何佼屹,劉登攀.知覺時長對恢復性環境的恢復性效果的影響[J].心理學探新,2017(2):125-130.
[15]HARTIG T,BOOK A,GARLING J,et al.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psychological restoration[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6(37):378-393.
[16]王欣歆,吳承照,顏雋.中文版知覺恢復量表(PRS)在城市公園恢復性評估中的實驗研究[J].中國園林,2019(2):45-48.
作者單位: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設計學院
通訊作者:
葉滿波,碩士,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