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雅鳳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之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強力推進,鄉村旅游業蓬勃發展,直接刺激了鄉村民宿業的自我完善和創新。文章以康養型民宿村落——“花跡·無想山居”為例,提出鄉村民宿建設應該重點思考的傳承當地民居建筑特色、延續當地鄉土文化、保留鄉村生態氣息、融入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為我國鄉村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和民宿建設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民宿;康養型;鄉土文化
隨著“十三五”計劃的全面開展,我國鄉村地區依托“鄉村旅游+民宿”的模式,走出特色鄉村振興發展道路。通過挖掘地方鄉土文化,發展鄉村民宿新業態,不僅推動了鄉村建設發展,還為當地村民增加了不少就業的機會。
一、南京“花跡·無想山居”簡介
“花跡·無想山居”精品民宿酒店改造自南京市溧水區唐家庵自然村,位于無想山腳下。這里群山環繞,山林蔥郁,山明水秀,是一個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好地方。兩年前唐家庵還是一片蕭條的鄉村景象,如今已“搖身一變”成為康養型精品民宿酒店村落。該項目在原村落建筑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建與新建,整體建筑面積和總規劃用地面積分別達到了5200m2和21650m2,是集接待中心、精品酒店、小型會議、特色餐飲、娛樂設施等于一體的特色精品民宿酒店村落。
二、改造后的現狀
2019年6月22日,南京市溧水區的唐家庵村以全新身份向公眾開放。新唐家庵村,在傳承江南山地民居青山疊翠、曲徑幽深的特征基礎上,變成了一座有情感記憶、生態良好和鄉土文化氣息濃厚的康養型民宿村落。
(一)古樸幽靜的民宿環境
鄉村環境設計具有天然的生態性,多選址在依山傍水的僻靜之處。鄉村民宿依托鄉村旅游發展起來,在地理區位上繼承了天然的鄉土性,與城市的車水馬龍形成鮮明的對比。“花跡·無想山居”民宿村落的設計是在唐家庵村原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生態建筑手段進行鄉村整體建設,大到民居建筑改造,小到室內陳設設計,室內與建筑完全同生同長,謙和地融入這片土地。該民宿村落位于無想山一角,毗鄰象山水庫,融于山水之中。砂石鋪成的鄉間小道、舊石板砌成的臺階、村口的小廣場、竹籬笆圍成的圍墻等去除一切繁復和裝飾,與當地村落形成最大程度的貼合,像極了很多人童年生活的鄉村自然環境(圖1)。
(二)傳承江南山地民居建筑特色
“花跡·無想山居”民宿村落延續了當地民居建筑的特征,同時秉承了“花跡”一貫的自然、質樸、溫暖的設計理念,民宿內充滿溫馨氣息,小村內的砂石小道步移景異,令人流連忘返。
空間布局。“花跡·無想山居”民宿村落總共26棟建筑,客房有5棟,分別以“土”“木”“磚”“瓦”“石”為主題,房間基本上是朝東偏南,與無想山的竹林相望,用一個長廊將它們有機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為民宿客房運營管理提供方便。民宿的每一個空間都很寬敞,是根據當地民居建筑格局發揮延展的,酒店大堂、客房、餐廳、廚房、小賣部、咖啡廳等空間,布局合理且符合鄉村美學原則。除此之外,民宿村落還配套用沙土制作的傳統運動場和舊學堂改造的茶室供游客娛樂和飲茶論道,與城市的休閑娛樂區域截然不同,讓人感受到真正的鄉間趣味。
設計手法。在江南山地民居中,建筑主體主要由磚和瓦構成,這也是“花跡·無想山居”民宿建筑設計的主要材料。設計師首先通過做加法,改善了傳統民居中的通風和光照環境,增加空調、地暖等設備,提升了內部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其次進行減法的運用,即去繁化簡,通過減去一些傳統民居中的精神符號,讓建筑形式更加簡潔。“花跡·無想山居”民宿皆改造自當地民居,部分老建筑被加固修復后得以保留使用,而新建造的房子,都是從周邊拆遷的村落收回來磚、瓦,經過打磨后,重新砌筑起了這里的房廊。改造后的唐家庵村,外觀樸素大方,“能經得起時間的推移,并融入這山水之間,將這些承載的故事和記憶完美保留下來” (圖2)。
(三)民宿空間的創新性開發
過去鄉村民宿主要是提供旅客休憩的地方,所以在空間的使用上主要以客房和原有鄉村民居建筑的使用空間為主。改造后的民宿有別于過去的農家客棧,是以村落的整體空間來進行劃分,是集接待中心、精品酒店、小型會議、特色餐飲、娛樂設施等于一體的民宿村落。它不但滿足了民宿的基本功能,還結合當地的鄉土文化對空間進行創新性開發,如傳統運動場、學堂、村史館等,實現鄉村旅游業的特色發展,通過鄉村民宿的方式延續鄉土文化(圖3)。
三、關于鄉村改造的設計思考
近年來,鄉村民宿行業的發展大多停留在“農家樂”“民居客棧”層面上的鄉村旅游,已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如今游客追求的是具有高度文化內涵、人文情懷和鄉土文化的鄉村休閑時光。我們應該以活態化傳承的視角對鄉村民宿進行改造與創新,而不是照搬成功民宿案例或單純地還原鄉村樣貌。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鄉村旅游的興起不僅僅是為了欣賞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還有體驗鄉村生活,激發當地居民和游客對地方鄉土文化的傳承和延續。
第一,傳承當地民居建筑特色。鄉村民宿是一種區別于城市酒店的非標準化住宿設施,是鄉村旅游時游客體驗當地風土人情的形式之一。當地民居建筑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獨特的地方風味。因此,人們應加強對鄉村民居建筑的保護與傳承,而不是一味地拆除舊建筑,建造與城市雷同的新建筑。鄉村民宿應該建立在當地民居建筑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環境設計原則,在室內空間的舒適度、安全性、私密性等設計問題上,摒棄過去鄉村地區環境中“臟亂差”的一面,以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去設計改造鄉村民居,吸取新時代設計理念,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使得鄉村民居建筑得到延續性發展。
第二,延續當地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植根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是中華民族得以繁榮昌盛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性的還是非物質性的,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其包含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名人傳記、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而鄉村民宿作為鄉土文化傳播的載體,提供的不僅僅是住宿接待的功能,而要包含地方文化特質和生活體驗功能,這才是它獨有的魅力。通過民宿展現地方鄉土文化的同時,激發游客參與地域性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通過“修舊如舊”的設計手法對鄉村民宿進行改造,不管是房梁和門窗,還是家具和擺設,都采用當地搜羅回來的老料,盡顯當地鄉土文化風情。游客在這里不只是簡單住宿,還可以煮茶聊天,體驗傳統手工藝,練習書畫,聽民宿主人將鄉村發展史娓娓道來,在潛移默化中品味著鄉土文化。
第三,保留鄉村生態氣息。鄉村是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形成的,包含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宜居的氣候,這也是人們追求鄉村生活的原因。因此在民宿設計改造過程中,需要保留鄉村生態氣息,而不是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建設各種大小公園,對鄉村進行無序開發,致使鄉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在民宿設計改造中,應避免鄉村趨于城鎮化且鄉土性流失的現象。
第四,融入鄉村生產生活方式。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居民作為鄉村主體影響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不可忽略的。如果鄉村生產生活方式已經消失或者改變了,其村落風格、民居建筑和風俗習慣等都會隨之變化,失去鄉村原有的味道。因此,設計師在設計改造鄉村民宿的過程中,需要融入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打造民宿地域化的特色路線。
四、結語
鄉村建設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有的鄉村地區沒有充分權衡各個方面的發展,一味地追求高經濟效益,忽略了地方鄉土文化的重要性,導致鄉村遭受無可挽救的破壞。本文通過解讀南京“花跡·無想山居”民宿村落,為我國鄉村建設提供一些參考性意見。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傳承當地民居建筑特色,在當地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創新實踐,延續當地鄉土文化,將地方色彩融入鄉村建設中,提升人居環境水平,保留鄉村生態氣息,融入生產生活方式,體驗民風淳樸的鄉村生活。將自然融入民宿,民宿融入鄉村,最終把鄉村歸還自然,這是鄉村民宿最終的設計理念。
圖片來源:金堂獎全國聯盟(https://www.jintangjiang.cn/v_detail-11688.html)
參考文獻:
[1]孫寅亮.南京地區鄉村聚落空間分類特征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3.
[2]王森,張曉燕.基于地域文化的鄉村民宿室內設計研究[J].設計,2019(11).
[3]盧淵,李穎,宋攀.鄉土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的保護與傳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4]張希.鄉土文化在民宿中的表達形態:回歸于構建[J].閩江學院學報,2016(5).
[5]索曉霞.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價值在認識[J].貴州社會科學,2018(1).
[6]張琳,邱燦華.傳統村落旅游發展與鄉土文化傳承的空間耦合模式研究:以皖南地區為例[J].中國城市林業,2015(11).
[7]翟鍵.鄉建背景下的精品民宿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16.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