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元 孫衛
關鍵詞 反悔權 自愿性 保障機制
作者簡介:毛元,安徽吉和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刑事辯護領域;孫衛,安徽吉和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48
在我國刑事訴訟中,控方天然的具有強制措施的決定權,這將直接引致刑事案件的被追訴人(通常稱作犯罪嫌疑人,或者是被告人)應當具備的各項基本合法權益無法獲取到有效且充分的保護。2018年10月26日新修訂公布的《刑事訴訟法》中一個重點內容,涉及條款最多的就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新版本《刑事訴訟法》在其第15條中明確規定:“在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或者是被告人主動全面真實供述自身所犯罪行,認可檢察機關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以及愿意接受與自身所犯罪行相適應的刑事處罰的,可以在遵照法律相關規定前提下,對其進行從寬處罰。”第176條第2款明確指出,在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自愿作出認罪認罰意愿表示前提下,人民檢察院應當圍繞對犯罪嫌疑人應當判處的主刑和附加刑,以及犯罪嫌疑人是否滿足判處緩刑的條件等,針對人民法院提出適當的量刑參考建議。第201條規定,人民法院一般應當采納人民檢察院的量刑建議。這從立法上要求檢察機關,就認罪認罰案件提出量刑建議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與辦案要求,那么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施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修訂發布的新版本的《刑事訴訟法》,在基本人權保障層面展示出了一定表現程度的改良性,其具體法律條文表述過程提及了借由改善提升刑事案件被追訴人的訴訟活動基本參與地位,強化提升其基本權利保障水平。在刑事司法實踐工作開展過程中,保障人權的基本內容,包含對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或者是被告人基本訴訟權利的保護。規范約束公共權力機構的執法工作行為,以及強化刑事訴訟被追訴人的基本訴訟權利,是解決處理刑事訴訟人權保障問題的基本工作切入點。而想要有效改善強化刑事案件被追訴人的基本訴訟權利,應當借由對系統有效制度的建設和運作,要切實建立形成刑事訴訟工作程序中被追訴人參與訴訟活動的基本程序機制,確保刑事案件被追訴人能夠在基本司法程序方面獲取一定幅度的選擇權,以及決定權。而針對刑事案件被追訴人反悔權展開的構建工作,具備廣泛且深遠的實際影響意義。
被追訴人反悔權源于美國的辯訴交易制度,其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通過美國《聯邦刑事訴訟規則》被確立成明確化的刑事訴訟制度。從《聯邦刑事訴訟規則》中規定的相關內容角度展開闡釋分析,所謂辯訴交易,就是在刑事案件庭審活動開始之前,經由刑事案件被告人明確開展針對自身所犯罪行的有罪答辯行為,或者是針對他人所犯罪行展開檢舉指控,繼而經由刑事案件控訴方明確降低實際指控強度水平,其具體表現形式包含將針對重罪名的指控轉變為對輕罪名的指控,或者是縮減實際指控的罪名數量,或者是建議主審法官在法律允準的范圍之內減輕判決處罰力度,繼而在雙方主體協商取得一致條件下,具體開展法庭審理環節。在辯訴交易制度的具體執行過程中,訴訟效率是處在核心地位的價值追求,對利益的獲取則是控辯雙方在運作辯訴交易制度過程中的基本動機。在辯訴交易制度的具體運作過程中,控訴方主體能夠有效控制縮減基本工作任務量,成功完成刑事案件控告工作,充分履行懲罰犯罪的工作使命,被告方則可以在法律制度規定允許的范圍之內,獲取到相對輕微的刑事處罰。
與美國的辯訴交易制度相對應,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律制度中也明確界定了“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試點辦法)文件的第1條中明確規定,“在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或者是被告人主動全面真實供述自身所犯罪行,認可檢察機關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以及愿意接受與自身所犯罪行相適應的刑事處罰,明確簽署具結書文本的,可以在遵照法律相關規定前提下,對其進行從寬處罰”。從上述法律制度規定可以知道,我國刑事司法事業領域建構運作的被告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美國刑事司法領域正在執行的辯訴交易制度之間,存在著顯著且鮮明的相互差異特點。
從我國刑事法律制度發展過程中依賴的基本環境背景角度展開闡釋分析,關于刑事案件被追訴人的反悔權,盡管具備著穩定、扎實且豐厚的理論基礎,以及與之高度對應的制度規則體系,但卻尚未獲取到系統充分的歸納和提煉,特別是有關刑事案件庭審程序過程中的反悔行為,尚未得到明確系統的理論分析。新版本《刑事訴訟法》充分整合歸納了認罪認罰制度在過去若干年間所獲取的試點工作實踐經驗,實現了對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引入和明確規定。從中國刑事司法審判制度發展路徑中的實質角度展開闡釋分析,刑事訴訟活動的實質,是借由程序正義實現實體正義,而在我國現行版本《刑事訴訟法》中引入的簡易程序、或者是速裁程序之中,刑事案件被追訴人所具備反悔權并未獲取到明確的規定和支持,簡易程序、速裁程序的啟動過程完全經由具備公權力的機關加以主導,刑事案件被追訴人在司法實踐活動過程中并不具備選擇權,刑事案件被追訴人僅能借由對控訴形式要件的齊備,或者是違背來表達自身對刑事審判工作程序所持有的選擇傾向。刑事案件被追訴人對特定審判工作程序的同意適用僅充當審判工作程序啟動過程中的形式要件,其對程序適用決定的反悔行為,僅能借由否認自身所犯罪行的方式加以表達。
(一)認罪認罰反悔權行使的主體和方式
有學者指出,認罪認罰反悔權的實施主體不應局限在刑事案件被追訴人本人,被追訴人的近親屬,以及辯護人應當也被視作反悔權的基本行使主體,只是其行使過程需要預先獲取到來源于被追訴人本人的同意,或者是授權。本文認為將反悔權權利行使主體的范圍擴大,其目的在于拓寬被追訴人的救濟途徑,從而保護被追訴人的權利,防止被追訴人基于其他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及時有效行使反悔權。但是,被告人的近親屬,或者是辯護人在具體行使反悔權過程中,應當預先獲取被追訴人本人的書面性授權,客觀上顯示,對反悔權的行使,在本質性層面上取決于被追訴人本人的真實意愿,被追訴人的近親屬,或者是辯護人,在行使認罪認罰反悔權過程中,僅能充當代理人角色。
認罪認罰將直接對被追訴人產生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上的效果,與被追訴人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被追訴人在對檢察機關指控的事實和證據以及認罪認罰從寬的量刑建議充分考量的基礎上,作出慎重的程序選擇,因此認罪認罰反悔權的基本行使主體是被追訴人本人。
為確保刑事案件被告人能夠有效且充分地行使基本的認罪認罰反悔權,應當在行使方式層面具備多樣性,其不僅可以借由書面方式提起,也可以經由口頭方式提起,只是在經由口頭方式提起條件下,需要借由辦案機關將其記錄在案,以作為必要性的備案待查參考依據。
(二)反悔權行使的法律效果
1.實體效果
在反悔權具體行使過程中,被追訴人之所以能夠獲取基于量刑層面的優勢地位,主要原因在于被追訴人已經向相關辦案機關提供了有罪供述,放棄了部分本該持有的程序性訴訟權利、顯著降低了控方承擔的舉證責任難度。在反悔權具體行使過程中,通常會誘導實際涉及的部分言辭陳述性證據在可采信程度層面發生一定程度的弱化,因此一旦刑事案件的被追訴人對反悔權作出濫用行為,則控方必須重新收集整合能夠支持被追訴人有罪的證據,客觀上會誘導基本司法資源要素遭受到較大程度的浪費,因此需要針對被追訴人行使反悔權的過程施加適當形式的限制,支持控辯雙方在所處的基本地位方面實現相互均衡,從而最大限度的節約司法資源,使案件得到公正合理的裁判。
2.程序效果
在被追訴人行使認罪認罰反悔權后,源于部分言辭陳述性證據在可采信程度層面發生一定程度的弱化,客觀上顯著提升了檢察機關履行舉證責任過程中面對的工作難度,引致檢察機關所開展的部分促使被追訴人認罪的調查工作喪失有效性,給檢察機關開展的刑事案件公訴準備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在刑事案件庭審程序推進過程中,無論被追訴人基于何種理由行使自身的認罪認罰反悔權,按照新修訂《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應當轉由普通程序審理。同時還要允準檢察機關開展撤訴工作或者是補充偵查工作,以便檢察機關能夠重新調查、收集,以及審查與具體刑事案件直接相關的各類基本證據材料,確保其實際指控的犯罪能夠嚴格達到法定性的證明標準。
(一)反悔權行使過程中應當遵照的時間節點標準與基本程序規則
第一,在刑事案件被移送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之前,被追訴人在行使反悔權過程中不需要獲取到來源于辦案機關的同意和批準,且其一旦行使權力,應當立即解除辦案機關與被追訴人之間已經簽署的認罪認罰協議文本,并且將刑事案件審理工作開展過程中運用的訴訟程序改換成普通程序。認罪認罰具結書文本只有在經由人民法院規范性審查,確定符合被追訴人本人自愿性、真實性,以及合法性的意思表示前提下,才能被人民法院認可。在刑事案件案卷材料移送人民法院之前,被追訴人的反悔權不受限制,其實際簽署的認罪認罰協議文本對人民法院無拘束力,應當允準追訴人隨時撤回認罪認罰協議文本。
第二,在刑事案件案卷材料被移送人民法院之后,且法院接受認罪認罰協議文本前,被追訴人基于公平正當理由提出反悔的,如果經由人民法院審查理由成立,可轉為普通訴訟程序開展案件審理。
第三,在人民法院明確作出刑事案件判決結果且判決生效之前,被追訴人的反悔行為具體表現形式為上訴行為。若被追訴人行使上訴權,則直接啟動二審程序。在法院判決刑事案件判決已經生效后,被追訴人的反悔權立即歸于消滅,如果判決確有錯誤,則應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啟動再審。
(二)建立運作規范有效的律師幫助制度
在認罪認罰程序執行過程中,被告人的無罪辯護機會通常處在喪失狀態,其實際具備的各項基本訴訟權利也遭遇限制,客觀上處在不利地位,因此,采取措施保障被追訴人獲取來源于律師的及時、有效法律幫助,具備充分必要性。
遵照新版本《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被追訴人自愿認罪認罰條件下,如果其沒有辯護人,公檢法機關應當為其指定值班律師提供相關法律服務,并告知其享有申請接受法律援助的權利。
在認罪認罰被追訴人反悔權基本理論的持續性發展完備過程中,迫切需要制定和執行系統化且規范化的制度體系對其加以保障支持,通過程序上層層把關,牢牢把控來保障實體正義的實現。被追訴人能有效行使反悔權,則會使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朝更深層次的領域發展,更加有效的保護被追訴人的辯護權。
參考文獻:
[1]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張全印.刑事訴訟中被告人認罪認罰撤回權的立法探究[J]. 理論導刊,2017.
[3]陳嚴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17.
[4]王中義,甘權仕.認罪認罰案件中法律幫助權實質化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