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善意取得 無權處分 物權變動 信賴利益
作者簡介:原偉麗,天津華琛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50
我國對善意取得制度的探索始于《民通意見》,它對善意第三人的財產進行了保護,是善意取得制度首次在司法解釋條文中出現,也是法理落實到司法實踐的一次進步。之后,《票據法》從反面否定了惡意取得的票據權利,也是對善意取得制度的表達,其最大的進步在于使善意取得制度從司法解釋的層面上升到了法律的層面。最后,《物權法》以明確的條文形式正式將善意取得制度確立落實。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善意取得制度開始從物權領域向其他領域延伸。《買賣合同解釋》糾正了處分權與合同效力的關系,徹底否定了無權處分訂立的合同一律無效這一規則。這是債權法制度向物權法制度的借鑒,也是善意取得制度從物權向其他領域的擴展。之后,《商標法》的修訂使得善意取得制度拓展到知識產權領域,也是知識產權法向物權法和債權法的借鑒,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又一發展。
2019年,編纂中的《民法典》開始分章節審議。《民法典》的編纂與審議,以及未來的出臺,將會是善意取得制度越來越完善的標志性事件。
《物權法》對善意取得構成要件規定為:出讓人應當是無權處分;受讓人應當是善意;受讓人需支付合理的對價;完成物權公示。
(一)出讓人應當是無權處分
處分是指:第一,處分的內容應當是權利;第二,處分應當有權利范圍,防止權力濫用;第三,處分是法律行為,應當有法律基礎,否則無法發生法律效果;第四,處分導致物權變動。無權處分作為處分的下位概念,除了擁有處分本身的特性外,還包含以下內容:第一,行使處分權時完全沒有得到授權;第二,是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處分,以此排除表見代理和無權代理。
(二)受讓人應當是善意的
《物權法》中沒有明確規定何為善意的標準,對善意的概念界定存在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善意應當指不知情且沒有重大過失,另一種觀點包含反向的否定,其內容為首先推定相對人為善意,但能夠證明其對無權處分的情形明知或應當知道的,可以推翻對其的善意推定。筆者同意反向否定的觀點。例如房屋買賣中推定的善意與產權證書的沖突。相對人雖然不應當負擔過重的核實義務,但是其至少應當對登記于不動產登記簿的產權人信息進行查閱,核對處分人與產權人是否一致。如果相對人連如此的基本核實也沒有,再怎么推定善意也是沒有意義的。
善意的時間節點在《物權法》中也沒有體現。對于善意的時間節點的確認,一種觀點認為判斷善意應以完成交付作為時間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公示比交付更科學。在動產交易中公示方式的一般方式為交付,而在不動產交易中公示方式的一般方式為登記,因此,交付與登記只是不同物權的不同公示方式。雖然公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并不影響判斷時間節點的統一。筆者同意關于公示的觀點,相對于交付的觀點更全面,以公示為節點完全覆蓋了動產和不動產發生物權變動的不同情形。
(三)受讓人應支付對價
首先,無償轉讓行為不能發生善意取得,否則有違其保護交易和信賴利益的目的。其次,交易行為中的交易主體不得是同一人,否則有違交易的本質,也有違背善意原則之虞。再者,交易應當合法,且價格應當合理。善意取得制度本身也不保護違法交易,否則建立在違法交易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就與市場運行的基本制度發生嚴重沖突。合理的價格即是對市場行為的尊重,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加強對受讓人善意的確認。但在具體個案中法官還是需要參照同類型的交易價格,根據客觀情況來判斷。
在合同履行中,交易對價實際支付與否也是一個很大的矛盾點。一種觀點認為,合同雙方只需約定即可,只要約定的對價不違背同類型交易的價格,實際支付與否在所不問。當其他條件同時成就時,善意取得當然發生。另一種觀點認為,合理的對價當然需要支付,如果沒有實際支付而發生善意取得,出讓人與受讓人權利義務嚴重不對等。受讓人不支付對價便沒有實際損失,若此時因善意取得發生物權變動顯然對出讓人是不公平的。還有觀點認為,應當再向前走一小步,至少要求受讓人支付對價中的部分的價款。既能避免強制要求受讓人一次性支付全部價款,這樣可能違背交易規律的事情發生,又能一定幅度限制受讓人,減輕出讓人的風險。筆者贊同最后一種觀點,一方面符合交易規律,另一方面也平衡了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以及交易風險。
(四)完成物權公示
物權公示、物權變動和善意取得在邏輯上依次發生,但是在時間上同時完成。因此,完成物權公示就成為了發生善意取得的重要節點。物權公示一般包括登記生效、交付生效和登記對抗。登記生效適用于不動產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和不動產抵押權等。交付生效適用于動產,完成交付即發生物權變動和善意取得。登記對抗適用于地役權和特殊動產的所有權。但需要注意的是,登記對抗不同于登記生效和交付生效,完成物權登記僅發生效力公示的對抗作用,并不是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
(一)在物權關系中的法律效果
善意取得成就時排除物上的其他權利,而在建立善意取得時,物上已經存在登記的物權,該登記就產生公示效力。對第三人善意與否進行判斷時,考慮到已經登記的物權就可以否定第三人的善意,可以認定該登記的物權能阻卻善意取得的發生。善意取得不僅包括所有權,還包括不動產抵押、動產質押等。因此,善意取得與物權公示共同發生物的保護效果,所有權與其他物權都可以發生善意取得,當善意取得所有權時清除一切權利負擔。
善意取得的發生多數與錯誤的公示有關。以不動產交易中的房屋買賣為例,錯誤的權屬登記會使得第三人無法知曉房屋的真實產權,因此產生了錯誤的公示效力,第三人因客觀情況基于物權公示的信賴,于是才推定第三人為善意。在房屋產權人遭受的損害、錯誤的權屬登記、無權處分與第三人對物權公示的信賴之間,存在著邏輯上的因果關系,房屋產權人當然可以主張賠償。但是,對于錯誤登記的原因也要區分,根據不同原因承擔不同的責任,此處不予贅述。
(二)在債權關系中的法律效果
正是由于無權處分和善意取得導致了物權轉移的結果,基于此,原權利人可獲得債法上的請求權,表現為以下三種方式:
一是基于合同關系的債權請求權。按照債法的邏輯體系,首當其沖的必然是尋找是否存在合同關系并以此為據主張權利。在合同關系中,原權利人可以根據合同約定主張違約救濟,或者依據《合同法》對和合同的保護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權利。這種情況需要在合同內容中有明確約定,限于無權處分人超越處分權限處分物權的行為,對超越處分權限的部分承擔違約責任,而在權限之內的行為其本身是有權處分,當然不必承擔責任。
二是基于侵權關系的債權請求權。按照債法的邏輯體系,合同關系之外應當繼續考慮的就是侵權關系。在侵權關系中,因雙方并無合同權利義務的限制,第三人善意獲得物權是基于無權處分人的侵權行為所導致。雖與善意第三人的權利義務完結,但針對無權處分人的侵權行為,原權利人當得以主張損害賠償。
三是基于不當得利的債權請求權。按照債法的邏輯體系,如果不是典型的合同行為和侵權行為,最后還應當考慮是否符合債法總論中的不當得利關系。在不當得利關系中,指的就是基于不法行為獲得了利益,同時該利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或者對他人合法利益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當無權處分人處分他人物權并獲益作為起因,與原權利人遭受的利益損害這一結果是處于同一因果關系當中時,原權利人擁有不當得利請求權。
(三)在知識產權中的法律效果
“法無禁止即可為”是我國的民事法律體系中一項原則,雖然善意取得制度還沒有完全覆蓋到所有的知識產權部門法中,但是針對知識產權領域對信賴利益的高度需求,善意取得制度應當予以適用,為其提供秩序保障。知識產權領域部門繁雜,包含著作、專利、商標以及商業秘密等內容,針對各項內容本身的不同特性,善意取得制度所提供的有針對性的保護也不盡相同。
著作權要區分人身性權利和財產性權利。因人身性權利持久性和專屬性的特點無法適用善意取得,著作權也不例外,因此著作權中的人身性權利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著作權中的財產性權利屬于債權范疇,當然可以發生善意取得,以達到著作權鼓勵作品傳播的效果之立法目的。
專利權的獲取以行政管理部門的許可為準,行政許可作為效力極高的公示手段,也表明專利權通過公示而獲得。基于專利權行政許可的公開性和公示性,第三人可便利的查詢到權屬情況,也就基本符合了善意取得制度的公示前提,因此得以適用。
商標權的情況要復雜一些,除了公示獲得,還受宣傳推廣和使用情況的影響,由于商標的特殊性,反而應當在商標權領域慎用善意取得原則。
商業秘密的價值在于其秘密性,很少出現轉讓流轉的情形,雖然司法解釋限制“善意取得”商業秘密只能在原有范圍內使用且應當支付費用,但是該善意取得與本文所探討的內容并不相同。
《物權法》雖然已經規定了物權的善意取得,但是債權、知識產權等領域對善意取得制度也有迫切需要,該制度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豐富,更應多借鑒國際社會的成熟立法。善意取得制度的廣泛實踐,以及隨之產生的現實問題,必然為《民法典物權編》的草擬審核以及完善,提供大量的成功經驗。隨著中國特色的法律制度與司法的實踐不斷深入,法律適用中新問題的提出,善意取得制度當得以發展完善,為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和保障司法實踐起到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魏振瀛.民法[M].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2]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l997.
[3]王利明.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l998.
[4]葉伶俐.論善意取得與無權處分——以善意取得與無權處分的關系為中心[J].菏澤學院學報,2008(1).
[5]侯巍,王婷婷.論善意取得中的善意[M].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6]趙麗.從“無權處分 ”角度談不動產物權的善意取得[J].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2).
[7]劉佳.論我國留置權善意取得問題[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8]程嘯.論不動產抵押權的善意取得[J].財經法學,2017(1):12-14.
[9]趙秀梅,尹小鷺.不動產善意取得中無權處分認定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6):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