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職務發明 專利權 權屬 高校獎勵制度
作者簡介:史春惠,西北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54
羅某某原系中國科學院工程師,在工作期間,羅某某為力學研究所鋁粉課題組成員。由于東方亮公司(中科院的自辦企業)向鋁粉組提出業務需求,鋁粉課題組決定由羅某某負責利用原實驗室的鋁粉生產實驗裝置進行改造后生產錫合金粉。然而,生產出的錫合金粉并不達標故交易未果。但鋁粉課題組以此為開端開始關注球形錫合金粉的生產工藝技術和產品市場。其間,羅某某向課題組提交了《情況報告和建議》,在“建議”部分提出了采用離心霧化法生產SMT用球形錫合金焊粉的生產工藝方案并進行了詳述。后來,中國科學院以自己的名義為鋁粉課題組購買了電主軸、變頻器等實驗所需器材。2012年,羅某某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一項名為“離心霧化法制備球形錫合金粉末的裝置”的實用新型專利。
在本案審理期間,中國科學院主張該專利為職務發明,而羅某某則主張其為個人發明,稱研發該項技術并不是自己的本職工作,而是利用業余時間獨立收集資料所研發的技術成果,僅僅利用了中科院力學所的物質條件進行了驗證,驗證后也未進行實質性的修改。
本案的爭議焦點問題在于涉案專利是否為職務發明,進而討論該專利權權屬應當屬于中科院力學所還是羅某某。根據專利法的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那么,對于本案來說,“離心霧化法制備球形錫合金粉末的裝置”這一專利的研發是否為某某的任務,羅某某在研發過程中是否主要依靠、利用了中科院的物質技術條件變成為了雙方辯論的焦點。
法院考慮到該涉案專利關于技術方案的生產與羅某某在中科院力學所期間作為相關課題組成員承擔東方亮公司委托中科院力學所開展的錫粉項目具備時間上的先后、技術方案的相關性以及羅某某的相關錫粉項目工作從未終止等情形認定涉案專利技術方案屬于羅某某在本職工作中所作的發明創造。
同時認為,在類似化學、醫學等實驗科學領域,相關技術成果的測試通常為最終技術方案形成的必要步驟,羅某某對相關設備的改造和測試均使用了中科院力學研究所鋁粉課題組的經費和實驗設備,所以,該涉案專利技術方案的完成屬于利用了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物質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綜上,法院認為該項技術成果屬于職務發明,涉案專利的權屬應當歸屬于單位,即中科院力學所。
在羅某某與中國科學院這一案件中,法官從兩個方面闡述了該專利屬于職務發明;一是關于本職工作的論述;二是關于主要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條件的論述;相比企業而言,高校背景下,關于這兩項的判斷就顯得要棘手些。本案法官認為羅某某申請的錫合金粉專利與其所在的鋁粉課題組有直接關聯并利用了中科院的實驗設備進行驗證,因此該專利應當屬于職務發明。然而,在實踐中,除非發明人使用了院校里的科研經費、組建了科研團隊,否則大家很難區分此項發明究竟應該為個人發明還是職務發明。由于高校老師的科研任務自由、科研時間靈活,給判斷該項發明是否屬于這名老師的本職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除此之外,“主要利用單位的物質條件”也是一項很難判斷的指標,因為科研本身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探索,單單實驗設備和數據庫在一定意義上并不能算作主要是利用了本單位的物質條件。即使在理論上高校老師的發明很難進行有效歸屬,但事實上高校老師訴學校要發明權的案件并不如勞動爭議案件頻發,這主要是因為高校教師的初心大多只是希望得到經費支持和發明獎勵而不是成為專利權人。
通過對此類案件的分析以及對現實中大學教師的采訪,筆者對我國職務發明制度的歸屬及獎勵制度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職務發明的歸屬
我國職務發明以歸屬單位為原則,以歸屬個人為例外。在司法實踐中,法官也經常因為高校教師本身具有的科研任務和高校所提供的實驗設備,將專利成果歸于職務發明從而歸屬單位。縱觀其他國家的相關制度規定,如美國采取了以歸屬個人為原則,歸屬單位為例外的制度、英國遵循的是“雇主優先”原則,日本采用了雙標準,對職務發明的定義要求更加嚴格,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較為發達的國家都更側重于對發明人和設計人的保護,而我國不管是在立法上還是司法實踐中的認定標準上,都反映了我國更側重于對單位的保護。
我國高校專利的平均成果轉化率僅僅有15%,是發達國家的1/4,當然,其中原因有很多,但筆者認為職務發明制度的不足是其中的一個根本原因。我國的職務發明原則上歸單位,而高校的非盈利性質并不能對專利成果進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和轉化,而且,專利轉化過程會涉及各類主體,比如發明人或設計人、高校、轉化人員以及產學研合作方等等,因此我國關于職務發明制度的設計給高校成果轉化過程中平衡各方的利益也帶來了一個難題。
所以,我國將職務發明原則上歸單位的制度設計是否合理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同時,我國對職務發明獎勵制度的落實不到位也導致了發明人創造和轉化積極性的喪失。
(二)職務發明的獎勵制度
即使學界對我國職務發明的歸屬有許多批判,但是在實踐中,職務發明歸屬的糾紛卻并不如勞動爭議案件、婚姻繼承案件一樣高發。因為作為科研人員,其初衷可能也只是為了發獎金、評職稱,所以對于他們而言,合理的獎勵比權屬歸屬更為重要。然而在過去一段時間里,職務發明獎勵制度并沒有很好地落實且立法也存在不足。2019版修正案第六條第一款規定了單位可以實行產權激勵,采取股權、期權、分紅等方式,使發明人或者設計人合理分享創新收益,促進相關發明創造的實施和運用。此項修改完善了職務發明的獎酬制度,但具體的落實仍要看后續的實踐情況。
職務發明創造權利歸屬是一個利益分配機制,結合每個國家當下的目標反復平衡,通過第四次修改草案可以看出我國仍然堅持了以歸屬單位為原則,以歸屬個人為例外的制度,但增加了產權激勵方式,這也與我國目前鼓勵科技創新的戰略要求是一致的。通過上述案件的分析和針對職務發明制度不足的分析,筆者還是希望在立法和司法上,能有所突破,不要拘泥于與科研任務沾邊就算職務發明,更不能局限在利用了實驗器材檢驗或利用了數據庫搜索就判斷為職務發明。除此之外,國家還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鼓勵各企事業單位落實好對職務發明人的獎勵制度。
參考文獻:
[1]徐豪君.論“拜杜法則”對高校知識產權轉化的啟示[J].財富時代,2020(1):83.
[2]張占江,鄭冉.淺析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的判斷標準[J].中國發明與專利,2020,17(1):93-99.
[3]楊劍楠.我國職務發明制度中權利歸屬及報酬問題比較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S2):48-52.
[4]季善豪.論職務發明專利的放棄對發明人獲酬權的影響——兼評《職務發明條例草案》第十五條[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9(4):84-87+93.
[5]易玲.我國職務發明權屬條款之沖突與完善——以美國職務發明權屬規則為參考[J].求索,2019(6):88-94.
[6]黃莉.淺談中國高校職務發明獎酬制度[J].科技與創新,2019(19):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