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正當防衛 法律定義 法律發展
作者簡介:張穎涵,天津市新華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0.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57
2018年8月27號,劉海龍駕駛車輛違反交通法強行變道時,與相同方向騎自行車的于某發生爭執。劉某在爭執后覺得不解氣,又從車中拿出一把砍刀對于某進行了故意傷害,隨后被于海明在防衛過程中搶過砍刀并反擊,最終使得劉海龍身受重傷,在送進醫院后,仍然沒有被搶救回來,最終,宣布死亡。
當地的警方調查后得知,當天晚上劉海龍在喝醉的情況下,開寶馬轎車(經檢測,血液酒精含量為87mg/100ml),車上坐著劉某某(男)、劉某(女)、唐某某(女)行至昆山市震川路,強行右轉,與正常騎自行車的于險些碰擦,隨后兩人發生口角。在兩方朋友的勸解之下,雙方結束爭執,并各回各位,但劉在上車之后突然下車,上前推搡、踢打于。雖然周圍人都在勸架,但劉仍不依不饒,甚至回到車里拿出一把管制刀具,連續用刀對于某進行傷害。在這個過程中兇器被反擊掉到了地上,于搶到兇器,并進行反擊,對劉某造成了刀傷,過程持續不到十秒。劉受傷后跑向寶馬轎車,于繼續追砍,但后面的兩刀沒有砍中。劉跑向寶馬轎車東北側,于在追趕之后被在場的人阻止,然后走到寶馬轎車旁邊,將車內劉某的手機取出放入自己口袋。民警到達現場后,于海明將手機和砍刀主動交給處警民警(于海明自己解釋拿走手機是怕對方叫來更多的人對他進行傷害)。
劉海龍后經送醫搶救無效于當日死亡。經法醫鑒定并結合視頻監控認定,劉海龍連續被刺砍5刀,失血性休克死亡。于海明經檢查,在上身造成了嚴重的刀傷。
部分學者認為于海明不屬于正當防衛,理由如下:
(一)劉海龍不具有殺人的主觀故意
劉海龍從寶馬轎車內取出砍刀后,沒有用刀去捅刺于海明,只是用刀背去拍打于海明的頸部、腰部、腿部。劉海龍當晚醉酒駕車,神志早已不甚清醒,由此可見,從車內拿出砍刀擊打于海明只是借酒逞兇,恐嚇和嚇唬于海明。又因為見到于海明騎的是自行車,而自己開的是寶馬轎車,便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因此更加張狂,敢從車內取出砍刀拍打于海明,卻沒有要捅刺危害于海明性命的想法。
(二)于海明防衛過當
劉海龍在用砍刀擊打于海明時,砍刀甩脫在地,沒有了侵害性。而于海明卻拿過砍刀捅刺劉海龍腹部、臀部,砍擊右胸、左肩、左肘至其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劉海龍受刑法保護的生命權與健康權受到重大損害。于海明拿過砍刀不讓劉海龍再得到即可。而于海明卻捅刺、砍擊劉海龍至其死亡,他的行為大大超過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須的范疇,已經屬于防衛過當。
(三)于海龍的行為屬于防衛過當
劉海龍在被于海明刺傷后轉身逃跑,不法侵害已停止。于海明應該認識到用43厘米長的尖角砍刀連續刺砍5次后的嚴重性,劉海龍已無力還擊。卻還是在劉海龍逃跑時,追趕劉海龍,砍擊兩刀。且時間、空間上有間隔,于海明也反擊過劉海龍的不法侵害。正當防衛的目的是出于反擊和制止正在實施的不法侵害。于海明正當防衛的行為應當是奪過砍刀制止劉海龍對自己的侵害,但于海明卻在砍刀落地和劉海龍被砍傷逃跑這兩次已停止的不法損害后,仍繼續追砍劉海龍,致其失血性休克死亡,是防衛過當的行為。
部分學者認為于海明屬于正當防衛,理由如下:
(一)劉海龍醉酒駕駛與人爭吵在先
案發當晚,劉海龍醉酒駕駛汽車向右強行轉彎變道,于海明遵守交通法規,正常行駛,雙方差點相撞,所以發生了爭執。劉海龍被人勸回車后又突然返回推搡、踢打于海明,經過勸架卻仍在追打。劉海龍本就醉酒駕車違反交通規則,卻強詞奪理,與于海明爭執。期間,劉海龍被勸回車內,于海明也沒有再上前爭吵,可見于海明想息事寧人。
(二)劉海龍使用管制刀具危機于海明人身安全
劉海龍對于海明推搡、踢打后又從車內取出長43厘米,寬5厘米的管制刀具,連續用砍刀擊打于海明的頸部、腰部、腿部。因為當時劉海龍已醉酒,神志不清,無法確定他能否控制情緒,是否會用砍刀傷害于海明。而于海明手無寸鐵,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由此可見,劉海龍已嚴重危及于海明的人身安全。
(三)于海明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
劉海龍在用砍刀擊打于海明的過程中,砍刀甩脫,劉海龍又上前去搶砍刀,不排除他搶到砍刀后又傷害于海明的可能。于海明在看到劉海龍從車中取出刀時應非常恐懼,當砍刀拍擊在自己身上,他又無力還擊,不能確定劉海龍是否會傷害自己的性命。所以砍刀落地時,于海明跟著去搶,又用刀去捅刺劉海龍是處于自衛的目的,本能去做這些事。在劉海龍逃跑后又追砍兩刀也是因為憤怒和懷疑劉海龍會又從車中拿出別的刀具,所以于海明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
在本案件中,受害人與加害人的角色發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轉變。從案件的起因可以看出,醉酒駕駛者劉海龍是一個狂妄自大、目無法紀的人,不僅醉酒駕駛還強行占道,違背了交通法,危害了行人安全,在與于海明發生碰撞時,不僅毫無歉意,甚至上前進行辱罵推搡,被勸回車后,又拿出管制刀具對于海明進行人身傷害。這一系列行為顯示出其為人的自大與狂傲,當初始的受害者面臨這樣危險的境地時,首先感受到的是恐懼,然后是絕望,所以當反擊過程中有機會將傷害工具擊打掉甚至奪到自己手中,可以說是人類在巨大的危險下爆發出的本能。當關乎自己的性命安全時,人的身體往往要快過自己的大腦。
但從此時開始,受害人角色與加害人角色發生戲劇性的轉變。
于海明撿起管制刀具后,一瞬間心理上的壓制消失,至少不用再有被劉海龍砍死的危險,此時,自己被傷害的憤怒與怕被再次傷害的恐懼一起涌上心頭,使得他無法冷靜面對此時的局面,進而發生追擊劉海龍并砍傷劉海龍的行為。我們不能斷定他是否抱著殺死對方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至少要使對方失去傷害自己的能力,至于分寸的把握,在這場突如其來的事故中,完全失去控制。此時,加害人變成了受害人,受害人變成了加害人。
從法律上來講,無論當時雙方各自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從行為能力上來說,劉海龍當時處于醉酒狀態,無法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控制,其傷害過程是出于有意還是激情傷人我們已不可考,但于海明確實是在清醒狀態下對劉海龍造成了傷害,且傷害過程可以隨時終止,避免出現最終有人死掉的局面。劉海龍的犯罪行為自有法律來定義,但我們不能因為其有罪在先,就認為進行個人的審判是對的,這對法律的嚴謹與公正是一種褻瀆。
但從道義上來講,于海明的做法無可厚非。對于于海明來說,這場人禍是一次無妄之災。好端端的騎著車,忽然就被撞了,然后不僅沒有得到道歉,還要被辱罵,甚至對方拿出刀具對自己進行砍擊,這一系列變故,使得他極其的被動與危險,所以當有機會轉變局面進行反擊時,即使是為了自己的安全,他的行為也是能夠從情感上被諒解的。
法律應該是嚴肅而公正的,它的公正應該來源于對當事人雙方情況的了解,應該來源于對案件起因經過的了解,應該站在人情感性之上,卻又不能脫離人情感性。它是對人類的行為的規范與訓誡,是人行為的底線。
在本案當中,案件的開始是劉海龍的目無法紀,隨意傷害,于海明處于弱勢被動的地位,此時,過錯完全在于劉海龍,于海明是完全無辜的,但當劉海龍用刀襲擊反被擊落,于海明開始反殺之后,于不再是完全的無過錯方,他開始站在法律的底線上行走,到底怎樣的反擊可以使自己完全脫離危險?對方是否會再次拿出更危險的兇器對自己進行傷害?反擊應該到什么樣的程度?這是于海明在當時應該想到卻又沒有時間去考慮的。整個案件的時間不長,但對當事人雙方卻是一生的影響。劉海龍一時沖動,想要傷害別人卻最終害死自己,于海明遭受無妄之災,但手上終究有了一條人命。短短的時間內,人生就向著完全無法預料的方向拐去。
在許多的傷害案件中,因其突如其來的發生,傷害過程是很難被記錄的,那么到底怎樣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正當防衛?防衛到什么樣的程度是適當合法的?法律很難細化到具體的案件中去進行定義。所以當前中國的法律在正當防衛這一塊還有著很長的發展路程。萬幸的是,本案最終的判定結果,于海明被判定為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這一結果可以說是中國法律的一大進步,對于正當防衛方面的法律是一個典型案件。同時,它對社會的警示意義在于,給了普通民眾一劑強心針:當面對侵犯與傷害時,我們可以拿起武器正當防衛,不必因為害怕防衛過當而一味忍受,最終失去自己的財產甚至性命。
另一方面,這個案件也告訴了我們普法的重要性。當我們有一定的法律知識,在面對傷害時我們就能夠更加理智地面對解決。全民普法,是法治社會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吳旭.論正當防衛[J].法制與社會,2018(36).
[2]葛艷瑩.淺析正當防衛法律適用——以“昆山持刀砍人案”為例進行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9(2).
[3]周念九.正當防衛司法認定問題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2).
[4]李玥.淺析“正當防衛”制度——以昆山砍人案為例[J].法制博覽,2019(5).
[5]黃可懿.以昆山寶馬砍人事件論正當防衛[J].法制與社會,2019(4).
[6]劉期湘,宋凡.正當防衛緊迫性判斷標準的探討——以“8·27昆山持刀砍人”案為例[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8(6).
[7]葉斌宇.反思正當防衛司法認定標準——以“昆山反殺案”切入[J].麗水學院學報,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