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執行信息化 執行難 區塊鏈
作者簡介:馮小琳,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中圖分類號:D926.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80
完整的司法程序不僅包括審判程序階段,還包括執行程序階段。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伴隨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民事案件、經濟案件及行政案件愈來愈多,法律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與其重要作用相掣肘的是,很多生效的法律文書面臨“執行難”的窘境。這一方面,直接導致法律判決變為“白條”,嚴重損害法律權威及司法機關公信力;另一方面,勝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為“執行難”而面臨損害的風險,與“努力讓人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要求不符,長此以往,必將引發群眾不滿,影響社會穩定。上述兩方面最終危害的是“四個全面”之一的全面依法治國。辦法總比困難多,破解“執行難”問題引起了國家高層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法院執行信息建設在眾多破解方法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前法學界研究的重點和法院執行實踐中屢被提及的寵兒。為此,有必要從法院執行信息化建設視角,總結破解“執行難”問題的成效、分析其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據其問題探究其未來發展趨勢。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礎上,總結各地法院執行信息建設的成效,對目前建設中的問題做深入的原因分析,進而展望其未來的建設方向。
法院執行信息化建設的受重視程度是逐年提升的。2015年初,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公開研究中心出版了指導執行信息化的培訓讀本。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出臺了專門工作綱要。2017年,包括人民法院報、法制日報等在內的報紙對運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解決執行難問題進行了專題介紹。但作為一種研究領域的法院執行信息化建設,近兩年才方興未艾,蓬勃興起。
大數據視角下的執行信息化研究:徐欣(2018)在對大數據概念、特點及運行模式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從管理體系、技術手段及人工智能三條“戰線”將執行信息化建設推向深入。[1]王磊、朱玉玲(2018)在對大數據內涵及應用進行解讀的基礎上,對法院在對數據利用上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探究了大數據自身特點對法院執行的挑戰與影響。[2]
基于具體案例的執行信息化研究:董莉、陳陽、鄒宗明(2018)在對上海模式、深圳模式、貴州模式介紹的基礎上,將安順市法院執行工作作為研究對象,論證了執行體質改革的可行性。[3]閔仕君(2019)以無錫法院智慧執行系統為例,探析了其如何通過理念的創新將人工智能技術更好的應用于法院執行領域。[4]
其他視角的執行信息化研究:陳磊(2019)分析了如何將分段集約執行模式與執行信息化建設相匹配的問題。[5]陳志杰、郭鵬珍(2019)將跨域執行難作為切入點,探究執行信息化中跨域協執機制的構建問題。[6]張心陽、劉偉光(2019)頗具創新性的提出“執行信息化2.0”,將區塊鏈技術引入法院執行信息化建設。[7]
執行信息化研究近年來熱度漸升的原因是其為執行難問題的化解提供了歷史上所未有過的強大科技支撐。對其建設成效的總結評價也應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即執行信息化建設是否提高了執行效率?執行信息化建設是否提高了執行質量?
(一)執行信息化建設提升了執行效率
“總對總”網絡查控系統和“點對點”執行查控系統的建設,將全國包括土地、交通、金融、暴力機關等眾多行業部門的信息數據整合接入“一張網”,被執行人的主要財產大部能被查控到位。克服了傳統登門臨柜式的笨拙查控方法和查人找物及財產變現的難題。既緩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又省時省力、降低了查控成本。查人找物方面,將“總對總”網絡查控系統建立后,2018年9月與同年12月的相關數據做對比,便可知執行效率在實施執行信息化建設后的巨大提升,如表1所示,除“查詢凍結服務”件數和“查詢車輛”輛數兩項增加幅度較小,其余各項均實現了30%以上的增加幅度,“查詢網絡資金”更是增加99.22%,顯示出了執行信息化建設帶來的效率巨大提升。財產變現方面,伴隨互聯網的發展,淘寶、京東、保利等社會化輔助拍賣團隊的興起和抖音、快手、火山等直播平臺的快速成長,司法拍賣模式日益出新,競買者逐漸通過VR方式實現“無接觸看樣”,拍賣的成交率、溢價率迅速飆升。

表1:“總對總”網絡查控系統成效半年對比表(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法院網相關數據整理。)
(二)執行信息化建設提高了執行質量
通過執行案件管理系統、執行辦案平臺、執行指揮管理平臺及網絡評估平臺的構建,極大的提升了執行質量。首先,執行信息化建設遏制了規避、抗拒及外界干預執行的亂象,起到了倒逼執行規范化的作用。一切以執行流程節點為準,一切以執行規則為準,各種執行平臺的構建壓縮了權力尋租空間,又對執行人員自主裁量權進行了限制,將權力關進“籠子”,既引導執行人員積極作為,又避免執行人員出于各種考慮的選擇性執行及非法獲利,維護了執行力度。其次,執行信息化構筑了更加強硬的執行“鐵拳”。執行信息化建設的特點之一便是執行指揮的可視化,便利了上下級法院、相關聯動部門的互聯互通,既能實現遠程上的調度指揮,又能實現執行現場的監控留痕。最后,信息化使得執行更為陽光化。一方面,將執行流程、執行文書等信息置于社會監督下,以社會的“圍觀”促進執行的公正;另一方面,媒體的參與,使得曝光更為有力,使得作為失信被執行人的“老賴”遭社會唾棄,難以容身。
雖然執行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可惜的成績,但并不意味著其建設是完美無缺的,也存在著兩種問題:一是系統平臺不夠統一;二是平臺功能不夠完善立體。
(一)系統平臺不夠統一
系統平臺的不統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同業務部門間的系統不夠統一。部分行業部門基于保密要求,擔心泄密,對共享數據的積極性不高,造成了信息孤島和數據壁壘。二是不同層級法院間系統平臺尚未互聯互通。除最高法搭建的總對總網絡查詢平臺外,還有法郵送達平臺、極光集約平臺、矩陣電子卷宗等眾多系統,眾多的系統間業務邏輯、建設邏輯各異,容易讓身處大數據時代的辦案人員為浩渺的數據海洋所淹沒。三是不同地區間的系統不夠統一。貴州模式、杭州模式、深圳模式,各有各的亮點,但試點的意義在于總結經驗推廣開去,將各區域的系統相融合。
(二)平臺功能不夠完善立體
平臺功能不夠完善立體影響了用戶的體驗。例如,作為經典案例的深圳鷹眼查控網與最高法院辦案平臺雖然通過接口對接,實現了數據的上下行,但“頁面跳轉”的融合方式則對用戶體驗是一個有待優化提升的問題。再如,平臺現有功能重視執行后半段、輕視執行前半段,容易與執行的最佳時機擦肩而過。目前,執行法官利用信息化系統即可掌握被執行人包括動產、不動產等在內的眾多財產信息。但只有案件進行到執行后半段時才能將此類信息手段應用其中,給部分被執行者在案件開頭時便轉移財產的空隙。
作為新生事物的執行信息化存在問題十分正常,問題正為執行信息化的建設提供了空間。對執行信息化建設的展望正是建立在對其問題解決的基礎之上的。
(一)執行信息化建設的大趨勢:制度構建
執行信息化建設的大趨勢是什么?這涉及將執行信息化建設是作為一種建設的活動看待還是作為一種長效制度的建設看待。具體而言,前者解決的是當前突出問題——“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后者解決的是長效機制問題——如何將“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成果保持下去。簡言之,前者是開展活動,后者是構建制度。作為一項需要長期資金投入、政策支持、人才支撐的建設,執行信息化建設決不應該是一時的,它可以以活動開頭,但絕不能因為活動的結束而偃旗息鼓,它應隨著最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自我更新,滿足時代和發展的需要。只有執行信息化作為一項制度建設才能既治標又治本的解決執行難問題。
(二)執行信息化建設的未來支撐: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因其去中心化、難以篡改性等特征,是執行信息化建設的天然盟友。首先,區塊鏈技術由于不存在中心,也就能擺脫中心網絡的限制,跨越地域范圍和業務領域的限制,將區域性、行業性的網絡“多網合一”。其次,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時間戳功能是克服重末端、輕前端的必殺技,其無法修改的特性也將鼓勵業務部門間相互進行數據共享。
執行信息化建設近幾年飛速發展,取得了案件執行質效的顯著提升。但同時也應看到,執行信息化在統一平臺、完善功能上還任重道遠。只有將執行信息化建設當做一種制度進行構建,方能徹底解決執行難問題,避免其反彈,而區塊鏈技術則可在執行信息化制度建設中發揮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欣.大數據時代法院執行措施創新芻議[D].蘭州大學,2018.
[2]王磊,朱玉玲.大數據背景下的法院執行難問題化解路徑[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8,32(3):100-103.
[3]董莉,陳陽,鄒宗明.執行體制機制改革研究——以服務安順法院順利通過第三方評估為視角[J].安順學院學報,2018,20(6):75-81.
[4]閔仕君.人工智能技術與法院執行領域的融合、發展和完善——以無錫法院智慧執行系統為視角[J].法律適用,2019(23):89-102.
[5]陳磊.執行信息化背景下分段集約執行的實效偏差與模式重構[J].河北法學,2019,37(9):87-99.
[6]陳志杰,郭鵬珍.執行信息化改革的跨域協執機制探索[J].人民司法,2019(22):106- 111.
[7]張心陽,劉偉光.“執行信息化2.0”:區塊鏈技術在執行信息化中的應用與角色[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19,31(4):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