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戰疫 國防動員 危機管理
作者簡介:剛彥,武警警官學院軍事法學系法學實驗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刑法、刑事執行。
中圖分類號:D63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89
應急管理的根本目標在于降低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全面分析突發事件形成的原因、過程等,集聚社會各個方面的資源,采取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與管理模式,高效監管、調控、處置突發事件。主要應對突發事件,經過創建相對健全的應急體系,采用科學、有效的舉措,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控制在最低水平,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這次新冠疫情防控是對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考驗。所謂“國防動員”,主要是指國家為了應對戰爭以及各種安全威脅,讓社會的部分或者全部從“平常”轉向于“戰時”活動。國防動員側重于應對戰爭及其他軍事危機,為了充分發揮國防動員維護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戰略作用,把國防動員的功能拓展為“戰時應戰、急時應急、平時服務”,賦予其應對戰爭之外新的重大任務,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可見,國防動員和應急管理同屬國家危機管理,都需要依法運用非常措施,組織調動相應資源來應對安全危機。國防動員系統參與了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經受住了遂行使命任務的實戰檢驗,但是更應該在這次應急全民大動員中獲得啟示,這對于發揮國防動員偉力、決勝未來戰場,有著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疫情就是責任,生命重要泰山。疫情伊始,黨中央果斷決策,戰“疫”放在一切工作的“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多次主持會議專題研究防“疫”工作,發起了抗“疫”的全民戰爭,深入一線調研指導,為億萬人民帶來信心和力量。中央政府設置專門的領導小組,并且向湖北等疫情比較嚴重的省份派出工作組,強化對全國疫情防控的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戮力同心、守望相助,筑起一道新的偉大長城,取得了阻擊疫情的階段性勝利。
應對戰爭開展國防動員,形勢更加嚴峻復雜、變化波云詭譎,黨的領導是奪取勝利的根本保證。為保證戰時“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國防動員部門平時要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純潔思想、堅定信念,堅決服從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決策和部署,思想和行動上與黨保持高度一致。專業隊伍、動員機構等相關力量要對黨務工作要常抓不懈,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理論水平,要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確保這支力量始終聽黨話、跟黨走。
疫情防控是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每個人都是防疫抗疫的主體,從城市到農村,從內陸到邊疆,各個領域、各條戰線排山倒海,畢其功于一役,匯偉力而求勝,展現出磅礴澎湃的中國精神、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戰“疫”偉大實踐再次證明,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人民戰爭都是我國戰勝命運大苦難、前進大挫折、發展大考驗的獨特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制度優勢。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
在當此之時,我們亟需放眼時代,開闊視野、開門納新,以“大動員觀”為工作指導,堅持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軍地合心合力合拍,共同探索創新順應改革強軍大勢、練兵備戰大潮的工作模式和制度機制,推動國防動員建設高質量發展。
2020年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中明確提出:目前戰“疫”工作正處于重要階段,應確保防“疫”的科學性。
對于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反映出的“漏洞”與“短板”,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國家衛健委發布2020年第一號公告,將“新冠肺炎”確定為乙類傳染病,同時采用甲類傳染病的防控舉措;同時納入國境衛生防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除此之外,憲法、刑法、國家安全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都為疫情防控提供嚴密的制度保障。防控疫情中始終以法治思維來推動科學防控、精準防控,依法依規將防控工作的各個環節、各個程序予以明確,加大對疫情防控全過程的監督執法力度,尤其是對暴力傷醫、造謠傳謠、哄抬物價等違法行為,從嚴從重從快處理,消除了社會不良影響,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穩步提速。
國防動員著眼國家平時狀態向緊急狀態的過渡,屆時必然引發許多現實問題,科學完善的法律體系是提高經濟動員能力的堅實保障。現階段,國家已經制定了《國防動員法》《國防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專門的動員法尚未出臺。各省(市)相繼出臺了國防動員的地方性法規政策,但未形成科學的體系,不同省市之間互相沖突,內容過于原則,缺乏具體的操作性。必須加快國防動員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國防動員應以法治化構建為主要切入點,從根本上完成好普法、執法等相關的工作,全面發揮出法治“普及、權威、強制”的優勢,為各種工作的有序進行奠定扎實的基礎,推進國防動員建設。
防疫戰也是科技戰,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激勵采取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云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在病毒追源、疫情分析、預防控制以及資源配置等諸多層面起到巨大的作用。”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做好人口流動分析和疫情監測,深入分析研判疫情發展新形勢新特點,及時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織密疫情防控網;協同共建數據信息采集服務平臺,推動相關數據和病例治療的開放共享;通過5G通訊和人工智能技術,可就疫情病例進行遠程會診;推行“健康碼”,以大數據賦能精密智控,實現跨省區互認;小區閉環管理借助AI和數字化技術,體溫檢測、人臉識別、監測貨物移動等,提升基層防控精細化水平;借助數據算法和掌上通,進一步加快醫療物資、復工復產緊缺要素的統一調度與組織管理;加快疫苗研發攻關等等,用好科技這把抗疫利器,牢牢掌握與病毒的主動權,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未來戰爭是信息化戰爭,信息技術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國防動員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國防動員能力建設的必由之路。為保障戰爭需求,國家要合理采取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等新型技術,有計劃性、組織性地推動全社會從“平態”轉向于“戰時”狀態。除此以外,還需要積極轉變現有的動員方式,全面推動新時代動員建設提質增效。在信息化戰爭機制當中,應形成較強的數據取得、分析及處理能力,及從數據庫中精準調用各類信息的能力;通過信息化方式對戰爭過程進行模仿,對于戰爭中或許會形成的規模、各類物資訴求、兵力兵器配備以及戰斗損失評價等各個層面開展精準的推演,掌握與現實戰爭相似的各類國防動員訴求;推動國防動員向高、新、精、尖科技新領域拓展,圍繞自主無人、高超聲速、3D打印、虛擬仿真、超級隱身等顛覆性技術發展,提前規劃產業集群國防動員戰略布局……,國防動員作為保障作戰的活動,應及時搶占科學技術制高點,將科技優勢轉化為動員優勢。
疫情發生后,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聞令而動,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投入疫情防控阻擊戰。在這場戰“疫”中,國防動員系統主動承擔各駐軍部隊、軍隊支援力量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需求對接、問題反饋、工作協調等任務,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成為疫情防控戰場上的重要力量。這是一次軍地協同戰、協調軍地、面向全軍。疫情兇險,危難關頭,解放軍率先出征,支援武漢;河北省軍區協調13家企業籌集38噸醫療物資和生活用品連夜馳援武漢;湖南省軍區緊急協調3.1萬瓶人免疫球蛋白和人血白蛋白,按時抵達火神山醫院;湖北省軍區對駐鄂部隊下達指令構建“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主要負責運輸防“疫”過程中武漢市民所必備的生活物資;發揮民兵緊密聯系群眾的優勢,開展助民為民便民服務、宣講防疫常識、管控社會秩序……,國防動員體系協助政府應急管理體系應對這次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于盡早控制疫情擴散、搶救患者、恢復社會生活秩序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看出,兩大體系為應對危機都需要進行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的準備,需要暢通共享,協同發揮最大效果。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背景下,國民動員和應急管理作為危機管理并行的兩種體系,應融合發展實現應戰與應急一體化。在國家層面上,要做好兩種體系的科學銜接預案和計劃,使其在職能定位上雙向協調;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實現兩大體系的信息共享和資源融合;把兩種體系銜接納入法治化軌道,依靠法律的規范作用和效力,促進其相互銜接和有機融合。
全國陸續發生新冠肺炎疫情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科學指引防控工作,多次強調要加強輿論引導,加強政策措施宣傳解讀,持續提振社會信心,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的輿論支持。堅持政治引領,在主動發聲與積極動員上下功夫,保持好輿論優勢,大力弘揚正能量,鼓舞士氣,提振精神。恪守人民立場,在權威報道與生動謳歌上下功夫,既堅持強發聲、正基調,又注重樹榜樣、暖心房,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報道。及時有效占領傳播高地,在宣傳教育和網媒管控上下功夫,加強網上正面宣傳,著力消除恐懼,穩定人心,堅定信心,凝聚共識,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國防動員中圍繞戰爭展開一些宣傳、教育、組織工作還有一些外交活動,稱為政治動員。這次抗擊疫情讓我們看到了輿論引導、政治宣傳的重大作用,同樣,就戰爭而言,如果沒有政治動員,國家將處于一片混亂的無政府狀態,不僅武裝力量難以快速展開或形成戰斗力,而且國民經濟也難以集中支持戰爭。通過政治動員可以統一軍民思想,爭取民眾對戰爭的支持;凝聚國內政治力量,結成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鼓勵國內社會政治力量實施戰爭或應對其他安全威脅進行一系列活動;爭取國際同情和支持,為戰爭勝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激發軍民的戰爭精神,營造濃厚的戰斗氛圍,實踐證明,政治動員的力量是無窮的,政治動員的成敗直接影響到國防動員的成敗,及整個戰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李衛海,劉瑞強.應急管理與國民經濟動員的軍民融合式發展——以立法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9-07-15.
[2]《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2011-12-21.
[3]郭學義.讓科技助力國防動員轉型[J].中國國防報,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