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縣級黨校 教育培訓 主陣地
作者簡介:黎長祝,中共武宣縣委黨校。
中圖分類號:D26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09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在新時代,縣級黨校應秉承黨新發展的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加大力度進行教學管理體制改革,將黨的十九大的各項措施落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與發展水平,將自身建設成為培訓輪訓基層領導干部包括中青年后備干部的主陣地。 這既是對黨和國家負責的表現,也是縣級黨校自身發展與進步的必由之路。
(一)這是新時代對縣級黨校發展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各級黨校認真貫徹中央要求,在黨校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中落實和體現陣地、熔爐這一根本要求,在培訓輪訓各級領導干部包括中青年后備干部方面充分發揮了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據此,縣級黨校在基層領導干部教育培訓中的發揮主陣地作用是順應黨和國家不斷前進和發展的需要,是推進縣域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需要。為此,縣級黨校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個實際,找準自身職責定位,堅持辦學特色,利用好自身優勢,在基層干部教育培訓中發揮好主陣地作用。
(二)這是基層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
新時代在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需要更多合格的接班人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此,縣級黨校就需要切實根據時代的發展新趨勢,結合干部成長規律,認真貫徹十九大精神,按照十九大提出的方針和部署,始終堅持黨性教育的主線,切實強化培訓輪訓基層領導干部包括中青年后備干部的功能,為黨和國家培養優秀的人才,在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貢獻重要的且必要的力量。
(一)思想認識有待提高
基層領導對黨校主陣地作用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在對縣級黨校教學經費得不到保障,各項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對于地方黨委而言,縣級黨校不是重點單位,提供黨校所需要的經費能減就減,造成縣級黨校在更新教學設施、校內硬件設施建設 、教師上升平臺建設 、較大規模的干部培訓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成為了縣級黨校辦學的“瓶頸”。
(二)工作思路有待拓展
縣級黨校干部職工對縣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了解不足。縣級黨校干部職工因經費的限制,對基層調研不足。更多的停留在新聞、報紙、網絡或通過學員了解縣級黨委政府的工作意圖,由此導致教學培訓、對策研究與地方實際脫節,很難對學員關注的問題給予自己的見解,造成黨校干部職工和學員之間的隔閡。
(三)培訓措施有待提升
1. 教學方式創新有待提升
縣級黨校在教學中盡管嘗試了互動教學,但由于老師互動教學經驗不足,讓一些黨員在接收知識受到影響,造成教學質量達不到黨校教學要求。
2. 縣級黨校教師提升渠道不夠順暢
(1)缺乏進修提升渠道。縣級黨校能參加的師資培訓機會少。每年,在全國范圍內,專門培訓縣級黨校師資的培訓機構少,專門舉辦縣級黨校師資的培訓班次更少。《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規定“保證專職教師每年參加教育培訓的時間累計不少于1個月”。近年來,大部分縣級黨委政府從未專門組織過本級黨校師資隊伍專職教師專題培訓班的培訓,使得大部分縣級黨校教師參加教育培訓的時間前也未達到教育培訓要求。
(2)教師進出難。現在實行公務員制度,由于受事業編制的限制,縣級黨校引進優秀的教師難,黨校教師出去更難,黨校似乎成了養老的地方。
立足縣級黨校實際,采取多種措施,著力打造一支勇于開拓創新、善于聯系實際、理論功底扎實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為推進基層干部教育培訓事業發展筑牢基礎。
(一)加強縣級黨校主陣地建設的關注和重視
積極做好縣級黨校建設,對縣級黨校的硬、軟件設施建設進行更新。對陳舊校園校舍進行改造;改善教學辦公條件;優化現代化教學配套設施;增加校內圖書數量等問題,爭取對更多資金投放縣級黨校更多的資源建設,把縣級黨校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內涵深厚、功能全面、鮮明特色、環境優美的縣級黨校校園,為更好地基層黨員干部和理論干部的教育培訓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培訓工作理念
1.拓展培訓工作思路
習總書記曾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指出,“希望黨校聚焦黨和國家中心工作、黨委和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及時反映重要思想理論動態,提出有價值的對策建議” ,“要加強對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問題的前瞻性研究,加強對重大現實問題和突出矛盾的對策性研究,加強黨情政情社情信息反映和研究,努力成為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重要陣地”。縣級黨校要主動作為,拓展培訓工作思路,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本地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探索與當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符的教學培訓內容、方式及黨性鍛煉內容,提升培訓實效,積極謀劃并做好全年培訓教學計劃,發揮育人功能,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作風保障。
2.引入新辦學理念,提升縣級黨校影響力
一是深入挖掘具有時代性和地方獨特性的資源,開辦有特色培訓班次。二是與行業部門合作,優質教學師資,通過市場化運作,開辦高層次的行業培訓班你,不斷提升縣級黨校綜合實力。
(三)深化改革縣級黨校教學模式
1.堅持黨校姓黨原則,突出理論武裝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干部教育培訓的目標是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要求“要突出黨的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的主課地位,在教學安排中不能低于總課時的70%”。縣級黨校在教學課程設計時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導讀作為必修課程,引導學員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系統學習。
2.以干部需求為導向,拓展新時代教學方法
縣級黨校從著重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員的主體作用出發,積極推動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膽使用案例式、現場教學式、情景模擬式、體驗式、小組討論式和學員論壇式新型教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干部教育培訓改革創新,還要在創新培訓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堅持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專題和不同內容,采取靈活有效的培訓方式和手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增強培訓的互動性、實踐性和實效性。” “在改進課堂講授的同時,可采取現場教學、行為體驗等方法和掛職培訓、社會調研等方式,切實增強教育培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縣級黨校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要求,創新設置培訓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一是教學內容設置上,引導教師從縣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要決策中,從廣大干部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中導出教學專題。如黨風廉政教育將《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納入教學計劃。二是設計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突出學員參與教學積極性,發揮學員課堂主體,提高教學效果。三是突出對教學成果轉化,學員在學習期間尤其主體班到區外各地培訓和調研時,多寫一些有價值的成果,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3.創新縣級黨校干部教育培訓載體
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體手段,結合公務員繼續教育及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等培訓網絡,整合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等網絡資源等教育平臺,進一步推進縣級黨校辦學水平。
(四)加強縣級黨校師資隊伍建設
1.強化教師到基層鍛煉
通過縣委組織部每年安排1-2名40歲以下的黨校教師到改革發展一線部門跟班學習,如黨委、政府綜合部門及基層鄉鎮、企業、縣直機關單位等。
2.活化社會培訓資源
根據教學任務部署,打破身份限制,廣泛吸納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縣直各單位領導干部、、離退休干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各類業務骨干和專業人才行業標兵等到黨校承擔教學任務,充實干部培訓隊伍力量。邀請實黨校教學力量,形成以縣級黨校教師為主、上級黨校和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干部、企業家為補充的新型聯動師資庫,確保根據不同培訓對象和要求配備最佳師資結構,拓寬師資渠道。
3. 加大對縣級黨校師資隊伍培訓力度
(1)建立縣級黨校干部培訓師資隊伍的培訓機制。干部需要培訓,師資隊伍同樣需要培訓。按《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規定“專職教師每年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1個月”,每年舉辦一期專(兼)職教師培訓班,到自治區內外省級黨校或高校進行干部師資專項專職培訓,保障專(兼)職教師能夠得到高端培訓機會,提升專(兼)職教師的能力與層次。
(2)強化名師培育力度。習近平同志強調“黨校要辦好,必須有一大批名師。著力培養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知名教師。”一是抓實現有的名師培養,二是抓緊培養有潛力的優秀年輕人才,不斷充實壯大專(兼)職教師后備梯隊,增強縣級黨校干部培訓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五)加強規范化管理,健全激勵機制
建立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逐步形成既有利于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事業發展,又能滿足縣級黨校師資隊伍發展需要的激勵導向。
1.建立縣級黨校人才流動體制
通過公開考試,選調優秀、適合干部培訓教學的優秀人才到黨校任教。對不適應黨校教育工作的教師,分流到其它事業單位。
2.完善縣級黨校學員教育培訓考核激勵約束制度
對學員參加每期培訓情況進行科學考評,把考評結果放入學員的學員培訓信息檔案,把參訓情況和考核結果反饋到學員所在部門,并作為年度考核、干部任期考察、評優、提拔任用和監督管理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崔建國.發揮黨校主體功能 推進領導干部再教育——對習近平關于黨校建設與干部教育系列講話的思考[J].大連干部學刊,2014-04-15.
[2]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16-04-30)[2019-02-2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6-04/30/c 1118772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