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中 吳鄧鳳
關鍵詞 體育強國 農村體育 公共服務 創新途徑
作者簡介:鐘振中,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吳鄧鳳,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中圖分類號:D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23
農村體育公共服務是以滿足農村居民的體育公共需求為目的提供有形或無形的體育產品或服務的總稱。2019年9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等方面,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體育強國目標建設要求全面覆蓋的體育場地設施,普及體育文化知識以及體育技能的掌握,不斷地由里到外地提高居民的體育需求水平。在群眾體育產業供求各個方面達到或超越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包括在群眾體育領域中政府的資金投入、群眾地人均體育場所占地面積比、專業體育指導人員數量、體育文化和體育活動的組織與把控能力。
(一)資金投入失衡、場地建設不完善是制約農村公共體育發展的核心
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是農村體育活動開展的前提。農村體育設施建設所需資金支持主要來源于政府撥款和體育彩票公益金,難以吸引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本參與,導致體育設施建設和維護資金與群眾的期盼不相適應。受歷史、人文、經濟、自然因素的影響,農村落后地區的體育資源配置非常不合理,體育器材短缺,體育場館匱乏,所占比例小,不利于農村公共體育的發展。近年來,為了響應國家號召,興建農村體育設施主要以籃球場、排球場、乒乓球臺、簡單運動器械為主,種類單一且體育場地設施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學校與農村居委會附近,不在農村居民的日常活動適用范圍內,通常使得這些體育設施閑置,農村體育場地施設呈現供給針對性不強,有效供給不足,導致配置的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形同虛設,難以吸引農民反復使用簡單的運動器材。
(二)居住分散、體育健身意識不強是制約農村公共體育發展的根本
農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相對較少,主要以村、寨、屯、莊、戶等小聚居的散居形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農村生活的常態,農村居民居住分散,除了春節期間會舉辦一些籃球賽、排球賽、拔河賽等體育賽事進行聯誼,其他時間幾乎沒有體育賽事活動,村與村之間缺乏體育交流。農村居民對體育健身、體育習慣、體育價值觀念意識不強,村民除了日常的勞作外,空余時間在家看電視、打牌、玩手機等都不會主動出來參加體育健身活動。農村居民對于體育對人體健康、人體日常勞動損傷的預防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農村居民對于體育的功能認解不夠全面,長期以來單純地認為日常的田間勞作可以代替體育運動,工作勞累辛苦,不明白生產勞作單一的動作會造成運動損傷,認為沒有必要再利用閑余的時間進行體育運動,不少農村居民認為日常的體力勞動就是體育鍛煉,沒有認識到體力勞動與科學體育健身之間在功能價值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體育活動是不同于體力勞動的一種自覺、快樂、愉悅心情、給人帶來健康的社會文化活動。農村居民對參加體育健身活動訴求不強,體育健身思想觀念落后。有關部門偶爾舉行的鄉村體育活動,也很難動員他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三)缺乏專業體育指導人員是制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關鍵
由于農村的人文、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加之農村居民的體育健康意識不夠重視,政府對于農村體育的建設、體育活動的開展不夠全面,優秀的專業體育人員各種各樣的原因不愿意前往農村工作。在無專業社會體育指導的人員領導、農村居民的體育知識欠缺的情況下,制約了農村居民體育活動正常開展。從體育活動的前期策劃、宣傳、活動氛圍的制造、組織人員的安排、比賽規則的講解、賽程時間的控制、結束的活動頒獎儀式等,專業體育人才在體育活動各個環節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是體育活動有序開展的組織者。居民對體育的認識不夠全面,開展體育活動項目單一,沒有足夠的體育管理、體育健身、體育應用知識作為支撐,加之對于一些體育器材的使用方掌握不熟悉、日常的體育健身指導欠缺、開展體育活動遇到疑問無人解答,體育健身意識逐漸被磨滅,長往已久對體育活動失去興趣。難以長期開展豐富多彩體育活動及形成行之有效的終身體育意識。
(四)農村公共體育管理部門不健全是制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重點
當前我國體育行政系統采用的是“國家-省-市-縣”為主體的管理模式,政府部門劃分職責不清,各個部門權力分割、缺乏溝通與協調,嚴重制約了體育工作向鄉鎮的延伸,以及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管理部門嚴重缺失,民意訴求無法上傳。《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指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體育促進全民健康的作用發揮不充分,體育社會組織發展不規范,體育產品服務供給不足,全社會興辦體育體制機制還不健全等,不能滿足人群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國家興建體育場地、體育文化設施建設,然而政府正在農村體育建設中不明民意、大包大攬、形式主義表面化。農村公共體育管理部門缺乏優秀的體育專業人才與管理人才,這使得農村往往難以建立真正執行有效的體育管理機構,通常是其他部門人員兼任,職權責任不清、分工不明確,使得體育活動的開展和指導不夠專業科學,讓體育活動很難有效地進行。
(一)“政商協作”配置化
籌備全民體育健身場地的建設是助力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核心戰略任務。為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提出的到2035年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4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率超過92%。政府的職能是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提供社會的各種公共服務,政府資源配置要滿足新時期農村居民的自身利益需求,收集民意積極合理的構建體育場地設施,開放附近學校體育資源使用權限,使體育公共場地設施達到利用率的最大化。企業為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公信力、知名度、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經常自發的舉辦慈善捐贈活動,極發展體育餐飲、體育服裝、體育器材等于體育相關產業的商業廣告慈善捐助行為,提高其企業自身的公眾形象達到雙贏。社會組織、個人、個體經商戶、體育積極分子為主體捐贈行為,包括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的支持,積極擁護推動農村體育建設發展等的社會自愿配置行為,從政府、商業廣告慈善捐助、社會自愿捐贈等方面資金資源的配置,有效緩解農村體育資金不足、場地建設不完善等一方面的困境,并有效促進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通過政府、社會自愿捐贈行為、商業廣告慈善捐助活動的體育資源配置,有效地促進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
(二)“對癥下藥”需求目的導向化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的開展是《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健身要“從農民中來到農民中去”首先要不斷地普及體育文化知識,以農民群眾作為落腳點和出發點,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日常長時間做動作單一的生產勞動,導致農村居民不想再花費時間和精力參加體育活動,然而重復單一動作容易產生勞動性損傷。尋求農村居民的現實角度和需要出發,編排牽拉操應用于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事業的發展,牽拉運動作為一種低強度的運動形式,牽拉運動有其獨特的優勢,如不受場地限制、無需額外器材設施、操作簡便易學、能量消耗較低和受傷風險較低等特點,融入廣場舞中開展,加入音樂節奏,多式多樣的動作結構,力度與柔度的相互結合,呈現出精彩的牽拉運動操,可以為后面其他體育活動的開展奠定積極的基礎,從而促進我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三)“校農融合”師資輸出指導化
優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推進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是《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戰略任務。農村公共體育指導人員是推動農村體育事業發展、促進居民身心發展、提高農村生活品質、豐富其精神文化層面的中流砥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十三五”時期是實現體育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體育事業的發展改革應致力于實現人民實踐主體、價值主體和評價主體三者的統一,為人民主體性全方位的實現創造主客觀條件。從體育產業不斷的大眾化、普及化到《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再到要力爭實現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偉大轉變,與農村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聯系緊密。面向社會招募體育愛好積極分子,積極調動附近學校的體育教師的積極性,積極利用寒暑假大學生下鄉志愿服務的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體育型人才支教活動等志愿者服務人員充當體育指導人員,建立和不斷擴大體育指導人員隊伍,這一類人員具有體育保健知識,對于農村地區體育運動的傳播與發展具有引導作用,同時個人志愿支教的行為也有助于彌補當前農村體育才人缺乏的問題。利用現有的體育資源發揮最大限度的社會效益,定時定點地舉行各種體育特色活動,促進居民團結,逐步體育農村體育人口的數量。
(四)“開門政策”廣集民智管理化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重點戰略任務。挖掘農村精英、體育積極分子,發揮其體育特長,指導和組織農民群眾開展體育與健康活動,成立微有償的體育管理機制。實行“開門政策”在組織活動中自下而上地交流,廣泛聽取和接納意見信息,全面掌握農民居民公共體育服務的需求特征,通過組建農民體育團體活動、開設農民體育會議、設立地方體育先進等方式來獲取農民的實際體育需求,切實農村居民的體育鍛煉健身的實際需求,建立完善的表達機制和反饋渠道,共同制定體育工作決策,進行民意體育需求調查,暢通民意需求表達渠道,普及體育文化知識,為農村公共體育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進一步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資源配置問題積極建立并完善農村體育需求表達機制,使農民成為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中的重要驅動者。
積極引導農村居民樹立較強的體育鍛煉意識,普及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培養運動興趣和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良好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村委公共體育管理部門應大力開展體育文化科普知識,營造全民健身,大眾健身的體育氛圍;政府政策的市場主導化、民意需求目的化,不斷的擴大深化改革,帶動農村地區公共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推動我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的偉大轉變。
參考文獻:
[1]郭修金,冉強輝,陳德旭,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發展的戰略使命[J].體育科學,2016.
[2]國務院辦公廳.體育強國建設綱要[S].2019.
[3]邱珍,李紅霞.論新時代體育強國建設的人民主體性[J].南京體育學院報,2019-04-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