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鑫 郝亞杰
關鍵詞 公共衛生 協同 主體 責任倫理
作者簡介:薛鑫,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郝亞杰,西安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D63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39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時強調,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國家治理不僅有政治經濟目標,也需要倫理目標,責任倫理是社會治理的基本路徑之一,責任是人們進行道德評價的重要依據,責任倫理則是從倫理道德視角給予人的責任的一種全新審視。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倫理自身就充分體現了責任倫理的本質特征,防范化解公共衛生事件的實質就是維護公共健康的道德責任。為此,要構建公共衛生的責任倫理,就必須首先明確各主體在維護公共健康中的道德責任。
(一)黨政部門的公共性職能
黨的領導和政府部門在公共衛生事件治理中的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直接關系到公共衛生事件治理的得失成敗。在公共衛生事件治理中,黨和政府本著對中國人民和國際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擔負起保護全體公民生命健康、科學合理配給社會資源、穩定社會秩序等倫理責任。黨和政府部門在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防控和救助措施,展現出了強大的“領導能力、應對能力、組織動員能力、貫徹執行能力”[1],生動詮釋了什么是“中國力量”,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肯定。
黨是防范化解公共衛生事件的領導主體。黨的領導在公共衛生事件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最大優勢,是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全面勝利的根本前提、政治保障和核心力量。面對疫情的挑戰,中國共產黨站在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來把握大局,習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多次召開會議,聽取匯報,作出重要指示,深入基層調研指導防疫工作,作出關乎全局的正確決策部署,不斷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
政府是防范化解公共衛生事件的組織主體。政府的公共責任意識體現在人文關懷方面就是寧愿犧牲經濟或其他利益,也要將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政府行政人員要樹立責任意識,不可突破責任底線,始終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權,只有這樣,我們的政府才是對人民負責的政府,才具有倫理意義和社會價值。疫情防控檢視的是責任,考驗的是擔當,習總書記反復強調:“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中國政府采取堅決有力的防控措施,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科學的處置,合理配置社會公共資源,全國各地以省市縣區村鎮街道小區,逐層劃分隔離單位,形成滲透到社區農村全覆蓋的嚴密防控網絡,充分體現政府工作的及時性、有序性和協調性。
(二)切實增強黨政部門公共服務中的責任倫理
政府治理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經濟、政治、法律基礎作為保障,更需要積極主動的責任倫理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增強責任之心,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在其位謀其政,在其職盡其責,主動擔當,積極作為”。
要把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做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增強防疫體系能力,深化疾控體系改革,改變以往“重醫輕防”的做法;重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大疾控中心人力資源培養投資,加大疾控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的防控能力建設,優化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結構。
要建立公共衛生合作機制,加強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合作。面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挑戰,一切具有道德責任感的國家和民族都應當共同承擔責任,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是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經驗,總結抗疫經驗,加強與世衛組織、聯合國機構的合作,為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要在疫情防控的同時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政府需平衡各方面力量,給予企業政策支持,幫助部分企業渡過現金流暫時不足的局面,同時鼓勵疫情期間新型企業的發展;充分考慮疫情風險,合理制定產業復工政策,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產復工;組好社會保障工作,切實保障好民生和就業。
(一)新聞媒體的影響力
媒體是信息傳播的主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記錄者和推動者,在處理社會事務時具有第三方視角的獨特優勢,成為應對社會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主動引導國際輿論,多場域做好重大事件治理中宣傳教育工作,對疫情防控工作有重要意義。
新聞媒體在公共衛生事件處理中具凝聚人心和激發民眾熱情的作用,作為社會信息傳播的主導力量,憑借其及時準確透明的發布權威信息,是突發社會公共衛生事件中群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習總書記在研究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上指出:“要加強輿論引導,加強有關政策措施宣傳解讀工作,增強群眾自我防病意識和社會信心,做到疫情防控工作向前一步,輿論引導就跟進一步”[2]。在抗擊疫情戰場上,廣大新聞工作者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深入一線,堅守在重癥病房、奔波在社區防控基層,用鏡頭和文字記錄社會各界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戰“疫”情況,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有力輿論支持,充分體現了主流媒體的核心價值。
事實是新聞存在的前提,真實是新聞存在的根據,真實、公開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職業道德,也是新聞倫理的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聞認識論上要求理性客觀、實事求是,客觀理念是新聞呈現的內在精神,在新聞報道時不能遮蔽事實、扭曲事實、膨化事實。一些西方媒體卻始終戴著有色眼鏡報道中國的防疫措施,比如《紐約時報》在同一天內先后相差20分鐘發布的報道內容就淋漓盡致地暴露了其“雙標”的本質,對中國和意大利同樣的防疫舉措其觀點和態度卻天壤之別:意大利封城是“冒著犧牲自己的經濟風險”;中國封城,卻是“極大損害人們的生活與自由”。此類報道立即引發國際輿論的嘩然,引起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抗議和反駁,暴露了西方一些媒體工作者職業倫理和人道精神的嚴重缺失。
(二)積極凸顯媒體的輿論導向責任
如何發揮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促使其通過專業的信息篩選及時向社會傳遞既能滿足受眾需求又能引領社會輿論的重要信息,發揮好社會動員和社會協調功能,既是當下中國主流媒體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也是主流媒體能否贏得受眾信賴、提升其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
要嚴格加強新聞輿論導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要加強輿論引導工作”。健全權威信息發布制度,要加強對輿論的管理,弘揚主流價值,做到管理全覆蓋,加強對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倫理教育,強化使命擔當。及時準確、多層次、高密度的發布權威信息,加強對工作成效和先進事跡的宣傳報道,以最快速度掌握輿論主動,有效鼓舞士氣民心、凝聚社會共識。
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抓好新聞話語權。掌握話語權是搶占制高點、掌握主動權、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需要,這就需要下沉到群眾,講群眾想聽的話,說群眾聽得懂的話,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多種方式發聲,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不少基層村委會用方言喊話,雖然聽著讓人捧腹,但卻形象生動的傳遞了防控信息,語言可能嚴厲,但背后是基層干部的責任擔當以及對工作的重視。
要加強新聞輿論的國際傳播,謀求跨國界媒體價值共識。恪守以社會長遠利益為重的責任倫理,一切報道基于事實真相,通過加強命運共同體意識謀求跨國界的媒體共識,建立與全球友好媒體的廣泛聯系,與志同道合的媒體一起打造疫情話語“風向標”,共同維護全球抗“疫”真相。
(一)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
“在社會治理中,真正的“治理”活動需要人民作為主體的承擔者和實踐者。人民的主體地位首先要表現為主體意識和主體責任,主體責任主要體現在人民對國家的責任和對自己行為的責任”[3]。人民群眾是疫情防控的主體,是打贏這場戰疫的勝利之本,習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全國一盤棋,牢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內生動力。”
人民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強調社會中人民的主體觀念,鼓勵人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和公共服務,同時承擔起國家治理的責任。在抗擊疫情的非常時期,最能考驗人的道德責任感”。馬克思曾經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四萬余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武漢,冒著生命危險肩負起責任和使命,在病毒面前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線,彰顯了白衣戰士的責任和擔當。對公眾來說“宅”也是一種責任擔當,正是千萬老百姓負責任的“家里蹲”,讓疫情在短時間內得以控制,反觀歐美現狀,中國老百姓這份負責任的態度難能可貴。
社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每個人都是組成生命共同體的一個個體,當一個國家越是經歷重大災害或重大衛生突發事件,越凸顯出作為生命共同體的特質。在此意義上,人是一個小寫的社會,社會則是一個大寫的人,作為社會一份子,在特殊時期,每個人都要主動承擔起責任,聽從國家的安排,做好防護工作,傳播積極正面的社會輿論,這是特殊時期應盡的義務。
(二)不斷增強公共衛生事件中公民的自覺責任
風險與機遇往往相伴而生,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個聰明的民族,在災難和困難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4]。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國在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存在不足,充分利用特殊時期的責任倫理資源,推動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到達一個新高度。
要用個體之善促進公共之善的形成。私德作為中華民族注重的傳統道德,以親情、友情等情感作為主要依托,公德則是更偏向于陌生人之間的公共生活準則,從規范個體的善入手,將私德與公德緊密結合,通過發揮道德模范的作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正確的輿論導向等方式,使私德中對親朋好友的關愛夸大到對陌生人的范圍,將規范的倫理責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利用好疫情中的責任倫理資源,弘揚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擊疫情的強大助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沒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中國人民的空前團結,同心同德,已成為時代最強音。結合疫情防治中的責任倫理經驗,將手足同親,守望相助的大團結精神范圍擴大,時間延續,質量提升,使之成為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新起點。
要強化責任教育,促進公民將自覺踐行社會責任常態化。通過社會制度的規范,將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更好的發揮道德的示范作用。將制度原則,制度規范等通過責任倫理規范的方式表現出來,并以內心信念,社會輿論等內化力量引導主體去踐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J].共產黨員(河北),2020(5):1+4-10.
[2]桂宣.提升輿論引導水平 匯聚戰“疫”強大力量[N].廣西日報,2020-02-20(011).
[3]許斗斗,寧杰.國家治理中人民主體的責任價值[J].學術研究,2017(1):22-26+177.
[4]張桂珍.“非典”危機中的公民道德審視[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