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政治學史 指導思想 基礎理論 方法
作者簡介:楊青林,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50
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史主要研究的內容是政治科學的形成和發展的相關內。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進行研究,從歷史的視角展開,要正確認識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發揮其指導作用,對于研究內容全面掌握,按照科學的研究方法展開研究,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也是我們在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史的時候必須要堅持的一點,一定要從客觀實際中去分析各種文化現象,找出其產生和發展的規律,認真區分各種觀點和理論,并考察其出現的原因以及發展情況。根據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因素,運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從古代到現在”和“從現在到古代”相結合的方法來分析文化思想演變的趨勢,盡可能還原歷史。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
各種矛盾的產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這是從人類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出發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矛盾雙方的沖突和斗爭促進了事物的進步,在人類社會中,生產關系與由此產生的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矛盾。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思想之一[1]。從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角度來探究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的歷史,要求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本標準,也就是需要清楚某一地區在某一時期的生產力。該地區的歷史和生產。它們之間無非是兩種關系,要么彼此適應,要么互相沖突,可能會促進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有可能影響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此外,我們還需要研究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看看這二者之間有什么相容性,以此來判斷到底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還是阻礙社會經濟發展。
例如,近年來保障工人權益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重點問題,各地都在加大力度整治農民工欠薪問題,確保農民工付出的辛勞和汗水得到回報,這對改變生產關系非常重要。生產力必須發展,勞動者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需要得到保障。同理,當想要經濟發生改變的時候,只要管理好上層建筑,保持黨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領導就可以達到目的。上層建筑應該遵循其運行規律,也要作出相應的改變。
(三)實事求是的原則和辯證的觀點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所有社會歷史因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不過生產方式最終對社會生活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改善,對需要改善生產方式[2]。按照“平行四邊形”或“組合力理論”的原理,在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史的過程中,要將這一原理貫徹到底,必須從辯證的觀點去思考問題,特別是需要區分好主體和非主體的關系、主流和非主流的關系,對于經驗教訓要多多總結,這樣才會對發展過程有正確的認識,做出科學的解釋,并深入理解。
(四)正確看待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
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一直堅持的基本原則。鄧小平同志曾表明: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但這并不排除人民對優秀人才的尊重。在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史的過程中,人的活動是主要的研究內容。為了評價人類和英雄在歷史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必須結合具體的時間、地點和事件,在真實的背景下對英雄的貢獻進行判斷。充分肯定人民在歷史上的決定性作用,積極肯定他們發揮的作用,但不要出現個人崇拜[3]。
(一)關于學科特點
其一,歷史性,主要是強調對歷史的探究,尤其是通過對具體歷史事件的分析,總結出歷史發展進程的本質和規律。在歷史編纂過程中,要從歷史事實的角度出發,手機歷史材料,基于此展開研究。 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史是一個歷史過程。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它有自己的主要活動和不斷的發展和變化。
其二,實踐性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史是一個連續的歷史過程。因此,在歷史科學的研究中,要認識到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歷史與現實社會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在這個意義上,它也是非常實用的。
其三,理論性是指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史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規律的探索中尋求基本規律。所有相關內容均屬于其研究范圍。這使得該科學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特色。
其四,政治性,就是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研究內容中融入了中國特色,具有一定的政治特征。
其五,科學性,主要表現在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史的歷史進程的正確反應上,時期成為中國發展的科學的前提,也起到了象征性的作用,能夠正確反映中國政治發展的規律,也是該門學科的集中體現[4]。
(二)研究內容
其一,從一般歷史的角度來看,它是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史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使人們了解和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史,對整個的歷史進行以及發展規律全面掌握。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研究中,研究水平關乎到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史研究的深度。目前,該領域尚無相關的研究成果,但是對此要充滿信息,相信隨著研究的進展,它將會出版著作。
其二,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的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史研究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分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中國的建國前,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史的初步形成階段。李大釗、鄧樸民等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使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初步形成。
第二階段,從中國的建國年到改革開放,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史曲折發展的階段。二十世紀50年代,大學政治學系被廢除,六十年開始慢慢恢復,道路曲折又艱苦[5]。
第三階段,主要是從改革開放到今天,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史恢復階段,而且不斷地發展,對中國的環境不斷適應。可以明確,這一劃分符合歷史現實。
(一)中國傳統治史的研究方法
近年來,學術界的氣氛不好。在使用新的歷史方法時,人們的眼睛集中在國外。希臘理論學說是必須用于作為依據的。 事實上,中國傳統史上有許多杰出的成就,可以采用整理和編纂的方法,對這些資料進行收集,研究,做出科學的論斷。有許多科學定律,我們需要從時代的角度出發賦予新的涵義。
(二)跨學科的綜合分析方法
通過使用跨學科的方法,把社會學、社會科學、人類學、心理學、人文科學等社會科學的研究進行結合,甚至通過一些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歷史進行綜合研究。一些學者對此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要在中國近代社會史的基礎上,深化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研究,用中國近代社會史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就可以獲得研究成果。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也可以作為研究的依據。一個重大歷史現象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產生的,具有復雜綜合性,及其對社會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口述史學研究方法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黨的歷史資料收集部門在黨的思想理論指導下,提出收集活信息的方法。許多重要政黨的回憶錄先后出版,出豐富了歷史資料,對研究具有參考價值,歷史研究中,包括內容和方法都作出相應的調整。近年來,歷史學家越來越重視口述史研究方法[6]。但是,歷史領域的口述歷史的應用,觀點和歷史再現也應該標準化,以盡快確定其學術地位。當前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確保口頭數據不會失真。老同志已經老了,他們的記憶是否會出現錯誤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此外,還會存在各種主觀原因。一些老同志太過神秘,對于他們的歷史沒有調查,所以不能過分相信他們的過去。從這個角度來看,真理就是口述歷史方法的核心。在安排口頭材料的過程中,應與相關書面材料做好核實工作,提高信息的準確性。
(四)歷史計量研究方法
運用統計學和數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計算機和一些數學模型對于所獲得的歷史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從而從有關歷史發展數據信息中獲得更準確的信息,這是歷史計量研究方法的基本主張。該方法能充分利用歷史資料,使研究結論非常準確。該方法的應用需要大量的統計數據,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數據信息。發揮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嘴鷗用,依靠科學認識論和方法論展開研究,或者正確的結果。
綜上所述,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史的研究中發揮指導思想的作用,對理論基礎充分認識,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從新的視角對看待問題,采用新的歷史方式解決各種問題。從時代的角度出發對相關的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新的見解,有助于對政治史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楊勝利.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解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15-16.
[2]許敏. 馬克思主義貧困治理理論與新時代我國貧困治理實踐探究[D].中共四川省委黨校碩士學位論文,2018.
[3]張三南,侯卓沅.民族政治學-民族國家研究的推進之作——評《現代民族國家建構[J].民族學刊,2017(2):90.
[4]周啟杰.馬克思的國家治理思想及當代價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思想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3-20.
[5]劉鵬飛,赫曦瀅.馬克思主義解放政治學與空間重塑——以大衛·哈維《希望的空間》為參照[J].貴州社會科學,2018(11):58-59.
[6]王福全,曹培強.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探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