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蕊
2020年2月中旬,全國中小學生本應結束寒假,回到校園開始學習。但在全國抗擊疫情的大背景下,工廠推遲復工,學校延期開學。各地教育部門也為保障防控疫情期間中小學校“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做了大量工作。筆者作為一名備戰中考的初三物理教師,也在思考關于當下網絡授課方式的一些問題以及如何提高網絡教學實效性。
合理選擇教學方式和軟件
當下我們正處在網絡科技大爆發的時代,科技為我們提供了諸多教學選擇。那么教師應當如何選擇教學形式以及授課軟件呢?
首先需要考慮學段來確定主要的教學形式。直播形式與學生的互動性更強,能夠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并且能夠起到一定監督、督促的效果。不過考慮到對于初中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自學的能力。所以除了直播課,還可以選擇錄播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形式,并結合打包好的資源推送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從學科特點來看,對于英語、語文等學科,以大量文字字母為基礎,更需要能夠即時展示文字的教學軟件,除了在線直播軟件,石墨文檔也是個好幫手,因為它不僅可以及時更新,還能讓學生翻看上一頁的內容,以應對個別學生沒跟上的情況;對于數學、物理等更依賴作圖的學科,除了屏幕共享中的畫圖,可能還需要一些專業的作圖軟件。
對于常見的網絡直播授課軟件,有騰訊課堂、釘釘、希沃白板、微師等,它們各有利弊。這就就需要教師根據自身對現代科技的接受能力、終端的兼容性,以及學科特點來進行取舍。
團結合作,默契配合
教師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的。舉國一心抗擊疫情之時,教師團結起來肯定能為學生呈現一場場精彩的網絡課堂。就中考物理復習來說,上一節課前需要很多準備工作,復習知識點的方式、練習冊上題目的選擇、階段檢測的編寫、電子答題卡的設計……這些工作,我們備課組配合默契,各自尋找自己擅長的內容并完成。如備課組長進行戰略性指揮,有的老師負責整理練習冊之外拓展的題目、有的利用問卷星制作了答題卡……默契的配合使得教育教學工作完成度更高。
掌握課堂節奏,合理互動
和線下教學相比,線上教學完全沒有實體課中面對面的交流感,課堂難度也不好把握。因此,教師萬不能忽略實際、自顧自地講。如何提升效率是每一位“主播”教師正在探索的內容。
我們學校制定的疫情期間課表為每節課一小時,比平時在學校上課長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初三物理正處于總復習階段,每節課都需要復習以及練習。學生掌握水平有差異,課上還需要緊盯學生聽講以及練習情況。課前兩分鐘學生進入教室,小組長查點人數并通過微信催促未到的學生,這時可以開始播放今日微課或者布置一個小思考題。課堂正式開始,提出幾個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微課能夠加強其目的性,基礎復習完畢自行填寫知識清單。課上練習要由淺入深,由易至難,學生可以在討論區發做題結果,題多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微信群發布。找到困惑點后,講解時應避免教師“主宰”課堂,把盡量多的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并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
因科而異,及時反饋
適當的作業對學生來說可以起到良好的復習鞏固效果,同時也讓老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各學科特點不同,所以作業形式有所差異:語文背誦作業可以戴眼罩拍視頻,物理概念性選擇可以語音講解,其他作業可以拍照上傳等等,所以我們老師根據各自學科特點選擇作業形式。
為了師生方便,我和幾位老師商量用同一種小程序提交作業,并且有明確的時間限制。我在每天下課前布置好并在小程序上發布作業,形式可能有拍照、語音或視頻。每天作業要精簡再精簡,控制作業時長在15分鐘左右,明確學生在每天晚八點半前提交作業,九點前改正錯題。我上午上完課以后隨時登陸小程序判作業并及時評論,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能在晚六點前甚至在中午就已經完成。我的學生經常在提交作業的同時留下自己的問題,這樣判作業的時候就能解決學生問題了。
加強家校合作,確立共同目標
網絡課堂更需要學校與家長的密切合作,但學校不能把所有任務都直接交給家長。網絡教學對于教師、學生或是家長都是一個全新的模式。課堂由學校搬進家中,家長負責孩子飲食起居的同時還要更多地擔任起監督學習的責任。但是給家長布置太多任務,并不能稱之為一種家校“可持續發展”模式,不僅加重家長的負擔,還可能讓家長對老師的工作產生焦慮和不信任感。
為了搭建更健康的家校合作平臺,教師應該讓家長了解本階段學習內容與學生個人學習情況,告訴家長他們能夠為學生做些什么,為家長的疑問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切忌把家校微信群當成“批評群”“吐槽群”。老師和家長相互配合,雙方的目的一致,才能給學生的未來鋪好路。
“總有烏云遮蔽日,共克時艱撥云開”,特殊時期,作為教師,更要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光與熱。讓我們運用智慧,利用網絡做好本職教學工作,對得起“園丁”這一美譽。習主席說:“彩虹總在風雨后”,相信這次疫情過去,中華民族會迎來更燦爛的明天!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玉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