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新經濟增長理論強調R&D投入是推動一國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由此,創新成為各國謀求發展的重要抓手。中國正處于經濟發展轉型期,其一就是轉換經濟增長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均強調了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動力作用。而戰略新興產業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基點,自2009年我國首次提出培育和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以來,政府不斷加大對該產業的引導與扶持,2018年專門設立規模或達到萬億級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基金,以促進產業發展進而形成經濟新動能。可見,政府對戰略新興企業的成長尤為重視,制訂了許多優惠政策以扶持其發展,頂層設計日臻完善。但是,政策落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企業,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等問題導致的“騙補”、“套取資金”等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表明政策效果可能不如人意。理論界對于產業政策的效果也極為關注,目前主流看法有兩種,一是認為政府補助發揮“餡餅效應”,即政府通過補貼企業主體可以減輕“市場失靈”對研發活動的不利影響(Romano,1989;Arqué-Castells,2013;Jaffe and Le,2015;解維敏,2009)。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由于公共政府以及私人企業存在信息不對等、“尋補貼”投資以及策略性創新等因素,政府補助可能產生“逆向”引導作用,即“陷阱效應”(Mamuneas and Nadiri,1996;Gorg and Strobl,2007;安同良,2009;毛其淋,2015;黎文靖,2016)。
中央財政2011年起專門設立培育和扶持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通過刺激需求和改革商業模式等途徑,確立了重大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工程、重大應用示范過程以及創新投資基金等培育方向。各省市響應中央號召,截至2011年底,已有24個省、市、自治區印發和下達了適應本地的產業培植政策和補助方案,設立的41支創新投資基金吸引外部社會資本逾70億元。政府對戰略新興產業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進行差別化補貼,各年度、各行業所獲取的政府創新補貼金額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分年度、分行業的政府創新補貼金額(單位:千萬)
表2 R&D投入強度現狀分析
表3 企業創新績效現狀
由表1可以看出,2012-2016年,國家對戰略新興產業的創新扶持力度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2017年的補貼力度較2015、2016年來說顯著下降,可能原因在于一刀切式的補貼現象得以改善,補貼更加精細化,補貼門檻也相應提高,比如,針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力度就在2017年退坡明顯。
1.R&D投入強度現狀。表2為樣本企業的R&D投入強度現狀分析。表2表明,R&D投入強度總體呈上升趨勢,且各年企業R&D投入強度的平均值達到國際公認的具有競爭力的水平5%。2014年R&D投入強度的最小值為0.09%,最大值為137.45%,企業間研發投入水平差距明顯。但總體上R&D投入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距總體上呈減弱態勢,表明樣本企業間的R&D投入強度差距日益縮小。
2.創新績效現狀。用企業的專利(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數來衡量企業的創新績效。從均值來看,戰略新興產業企業的創新績效除2016年略有下降外,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樣本企業的專利申請數最大值由2012年的1738件上升到2017年的10496件,與此同時,標準差由2012年的24785.87飆升至2017年的274273.8,表明樣本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差距逐年擴大(由表3所示)。
我國對戰略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發展高度重視,但是產業政策實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因此有必要檢驗政府創新補貼的利用效果。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政府創新補貼可以有效促進企業R&D投入和專利產出水平的提升。同時,非國有控股企業的政府創新補貼的利用效果明顯高于國有控股企業,表明政府應當進一步深化企業所有制改革,改善國有企業的資金利用效果,提升其創新能力。
1.政府應當繼續堅持對戰略新興產業的創新補助政策。中國目前的研發投入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企業研發動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資金鏈緊張的緣故,因此政府應當繼續發揮“扶持之手”的作用,給企業帶來直接的資金供給,幫助吸引外部資本,從而激發企業創新動力。
2.建立以創新產出為導向的產業補助政策。近年來“企業騙補”、“套取資金”等現象不斷,建議政府不僅要考量企業的R&D投入,更要著重考察創新產出,對受資助企業的創新行為實行動態監督管理,以優化政府創新補貼的政策效果。
3.破除補貼壁壘,促進公平競爭。按照產權性質進行樣本統計發現,非國有企業在促進R&D投入與創新績效方面并不輸國有企業,但是獲取的政府補貼卻與國有企業存在明顯差距。為了提高政府補貼的使用效率,有必要破除補貼的產權壁壘,打造政府補貼申請、審核、獲取這一全過程的公平競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