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要充分發揮立法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泰州市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積極探索地方立法工作路徑,堅持以高質量的地方性法規,為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黨的領導是做好地方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證。泰州人大始終堅持將黨的領導貫穿立法工作全過程,堅持地方立法與黨委決策同向發力、與改革發展同頻共振。黨委支持人大依法行使地方立法權。泰州市委把地方立法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議事日程,先后召開全市立法工作會議和地方立法座談會,研究部署新形勢下地方立法工作,凝聚各方共識,營造法治氛圍,為高質量開展地方立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健全重要立法事項黨委研究機制。近年來,泰州市委常委會會議先后18次研究重要立法事項,及時批轉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對立法工作作出科學部署;及時把關法規條例中的重要制度設計、重點條文規范等,推進提高立法質量;及時聽取立法工作情況匯報,協調解決難點問題,推動立法工作有序開展;及時提出立法建議,通過立法把黨委的重大決策主張轉化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意志。發揮人大常委會黨組立法工作的指導作用。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立了地方立法指導協調小組,準確把握立法方向,推進立法計劃有序實施,統籌法規立項、起草、審議等重點環節,保障法規制定程序通暢、效率提高,促進法規質量不斷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泰州人大緊緊圍繞“適用、好用、管用”的標準,牢牢牽住立法質量這個“牛鼻子”,努力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精心選擇立法項目。堅持將“好鋼用在刀刃上”,確保立法項目直指改革發展“靶心”、點中民生問題“穴位”、抓住社會治理“麻筋”。一方面,盯住改革發展的“問題清單”,以事關經濟社會基礎性、關鍵性、全局性的“頭等大事”為突破口,精準發力,如圍繞水、電等基礎性公共資源的管理,優先制定了《泰州市水環境保護條例》和《泰州市電力保護條例》。另一方面,關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清單”,以關乎百姓民生的煩心事、鬧心事、揪心事等“關鍵小事”為切入點,靶向施策,圍繞住房和出行安全,及時制定了《泰州市房屋安全管理條例》和《泰州市道路交通安全條例》。同時,針對地方治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創制性立法,在全國設區市率先制定《泰州市標準化條例》,有效提高了基層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精細規范條例內容。立法實踐中,既注重“抬頭看路”,堅決維護國家法治統一,確保地方法規與上位法不相抵觸;又奮力“低頭拉車”,發揮地方立法貼近群眾、貼近一線、貼近問題的優勢,讓法規更接地氣、更可操作。關注基層實踐,積極將基層治理中行之有效的“金點子”“土辦法”吸納進法規,上升為普遍遵守的行為準則。《泰州市房屋安全管理條例》將基層創建的“指導協調在市、推進落實在區、具體監管在鎮(街)、巡查報告在社區”的房屋安全四級管理體系吸收固化,由經驗做法轉變為法規制度,收到了實實在在的管理成效。深耕“最后一公里”,發揮地方立法拾遺補缺作用,確保條例規定與基層情況無縫銜接。《泰州市水環境保護條例》在上位法僅對規模以上畜禽養殖作出規定的基礎上,著力對數量龐大的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加以規范,實現畜禽養殖管理全覆蓋。聚焦基層治理“頑疾”,堅持問題導向,將社會治理中的“頑疾固癥”,作為立法中的“必答題”“關鍵題”,努力答出成效。針對孔明燈燃放過程中對電力運行帶來的安全隱患,《泰州市電力保護條例》全面禁止在本行政區域內生產、銷售、燃放孔明燈,取得明顯治理成效。精準推動法規實施。法貴必行,泰州人大精準發力法規實施的“后半篇文章”,充分發揮地方法規在基層治理中的法治效能。大力宣傳、解讀,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在媒體公布法規條文、電視報紙專家解讀等,闡述立法背景,講清立法意圖,點明執法要點,讓全社會不僅看得到,更弄得懂、會運用,并自覺遵守法規。加強監督推進,通過組織代表現場視察,聽取法規實施情況匯報,開展執法檢查等,促進法規有效落地落實。開展立法后評估,對實施滿兩年的法規條例進行全面“體檢”,重點對法規制定及實施情況開展“回頭看”,確保法規條例跟得上發展、經得起檢驗。
泰州人大注重整合立法資源,提高立法能力,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用好外力外腦,實現高校資源和專家智囊“雙重支撐”。積極借力作為,構建了以地方立法研究院和立法咨詢專家委員會為“雙核”的科學立法機制。2016 年,與駐泰高校合作成立了江蘇省首家地方立法研究院,依托高校的平臺優勢、學科優勢、人才優勢,組織近百位學者參與法規制定工作。組建立法咨詢專家委員會,每部法規條例都由相關領域專家“問診把脈”、審核把關。對于專業性較強的標準化條例等立法項目,專程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向專業權威求教,為地方立法提供了有力支持。拓寬參與渠道,推進線上、線下“雙管齊下”。按照“民主立法下基層,征求意見到村居”的要求,整合“線上”“線下”立法資源,打造了一條民主立法“綠色通道”。開辟地方立法專欄,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等廣泛征集立法項目建議,征求立法規劃、計劃和法規制定意見,發布調查問卷,了解立法民情民意。設立12 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制定每部法規都堅持沉到最基層、走向最前沿,面對面收集民意、宣傳法規。建立基層人大立法協調機制,發揮市(區)人大的參與作用,委托鄉鎮、街道人大及基層人大代表,組織村、社區群眾討論法規(草案),提出意見建議。并對公眾意見及時回應、逐一反饋,做到件件有回應、條條有交待,調動了各方參與立法的積極性,厚植了立法工作的基層基礎、群眾基礎。加強立法隊伍建設,堅持培訓和實踐“雙輪驅動”。泰州人大始終將立法隊伍建設作為重要環節,不斷提升立法工作人員的能力素質,著力培養一批立法“工匠”。一方面強化學習培訓,常態化舉辦地方立法培訓班,組織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走進高等院校,開展專題培訓,提升立法能力;選派骨干力量到省人大法工委跟班培訓學習,提高專業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實踐鍛煉,按照“專人承辦、集體研討”工作要求,每部法規條例都安排專人全程參與制定工作,跟蹤法規起草進程,負責組織立法調研等;同時堅持草案修改共同參與、集體“會診”,形成工作合力,實現立法工作能力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