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琛耀
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備受社會關注的《江蘇省電動自行車管理條例》出臺。這部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出臺的電動自行車管理法規有望對電動自行車管理作出全鏈條嚴格規范,促其駛入法治“車道”。
江蘇是電動自行車生產、使用大省,全省電動自行車保有量近4000萬輛,通過立法加強電動自行車管理,是維護人民群眾安全利益的緊迫任務,是提升電動自行車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同時體現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
下足繡花功夫,方能彰顯工匠精神。幾組數據能進一步直觀生動地注釋江蘇省人大對這部地方立法傾注的心血——
省人大相關委員會先后30 余次與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等有關部門,對條例的篇章結構、主要內容等進行研究討論;多次召開座談會,聽取省人大常委會決策咨詢專家和基層立法聯系點意見,先后到湖北、浙江和宿遷、鎮江等地開展立法調研;逐條逐句推敲條款內容,提出數十條具體明確的修改意見,先后20余次易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28日起,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聯合全省多家媒體,就涉及群眾普遍利益的法條網上征求意見。關注問卷調查的網友達到5.6萬人次,參與者涵蓋不同年齡段、職業人群,其中82%的網友是“利益相關者”,截至4 月18 日收集有效問卷16678 份以及網友留言近千條。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趙建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公眾參與人數大大超出以往,也為立法提供了許多有效參考?!?/p>
開門立法、網上征求意見,對江蘇立法工作來說都不是新鮮事。但相比于以往,省人大常委會此次立法體現了思想再解放。在前期全文公布法規草案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此次專門就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幾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中提煉和設計的問題雖然不多,但既是條例起草、征求意見、審議過程中各方廣泛關注的重點,也都與群眾利益直接相關。
立法是民意的集中體現。開門立法,進行民意調研,廣泛聽取、參考公眾意見、建議,拒絕閉門造車,這是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應有之義,也是提高立法透明度,拓寬人民群眾參與立法的渠道,更是保障與實現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必然要求,就此而言,無疑值得為省人大常委會的做法點個大大的贊。

同時,我們也要進一步意識到,開門立法不僅是要征求公眾意見,而且在于聽取、吸納公眾意見。努力把立法過程變成凝聚民心、集中民智、體現民意的過程,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要求。
法治建設中的“繡花功夫”不是隨心所欲地任意發揮,繡花之前必須有“圖樣”作為規范,這“圖樣”無疑就是法律法規。立法的深耕細作、字斟句酌,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得到維護。讓有溫度的法律法規不只停留在概念上,更需要在立法過程中精準對接人民群眾的切身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織密立法為民的勻針細線。
可喜的是,江蘇的這次開門立法很好地完成并詮釋了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