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勇,張 慧
(克拉瑪依市第二人民醫院,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8)
慢性肛裂是臨床上常見的外科疾病之一,在肛腸疾病中的占比很大。慢性肛裂指肛管皮膚有全層縱行裂開的癥狀,逐漸形成潰瘍,其臨床表現以便秘、出血、肛門周期性疼痛等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1]。慢性肛裂反復發作,病程延長,需給予手術治療,否則會引發嚴重癥狀。本研究主要針對慢性肛裂患者的手術方式進行研究探討,具體如下。
整理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肛腸科收治的26例慢性肛裂患者的病例資料,13例采取傳統肛裂切除術(對照組),有8例男、5例女;年齡為25~68歲,平均(41.05±0.53)歲;病程為5~12個月,平均(8.51±0.54)個月。13例增加內括約肌松解術(觀察組),有7例男、6例女;年齡為25~68歲,平均(41.22±0.54)歲;病程為5~12個月,,平均(8.55±0.56)個月。兩組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全部患者進入醫院后均接受常規檢查,術前禁食禁飲,灌腸準備后,進行消毒處理,對照組行傳統肛裂切除術,呈截石位,局麻起效后,探查肛裂情況,切開引流,將肛裂潰瘍面為中心作菱形或扇形切口,使用小血管鉗鉗夾將外括約肌的皮下組織切斷,對有肥大乳頭、結締組織外痔的患者予以結扎處理,無活動性出血便可用油紗處理切口,并予以加壓處理。觀察組在距肛裂1.5 cm的位置取一個三角形切口,將肛裂潰瘍面、哨兵痔切除,齒線部位予以結扎處理,將肛乳頭、內痔切除,再進行皮下組織分離,于肛間溝處進行硬化內括約肌下緣分離處理,再用蚊式鉗將其挑出傷口,并切斷。注意控制切除范圍與肛裂的大小一致,避免出血,兩側斷端均使用1號線結扎。結扎完畢后注意修剪其傷口邊緣,再予以傷口減壓,保持其引流通暢,后用凡紗予以填塞處理,最后敷上敷料并用膠布固定。術后,兩組均接受疼痛治療、抗感染等對癥治療。
比較兩組的創面疼痛持續時間、創面愈合時間、治愈率、復發率。
將本次研究數據均納入SPSS 21.0軟件分析,t、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創面疼痛持續時間與創面愈合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其治愈率(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4.62%),復發率(0.00%)明顯低于對照組(15.38%),P<0.05,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對比[±s,n(%)]
表1 治療效果對比[±s,n(%)]
?
肛裂疾病的臨床特點以肛門周圍出現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肛門瘙癢等情況為主,患者在排便過程中可出現劇烈疼痛,且疼痛持續時間較好,需及時采取手術措施。內括約肌發生痙攣、出血是導致肛裂久治不愈的關鍵原因[2]。加上外括約肌皮下引流不暢也可引發慢性炎癥,久治不愈可引發肛竇炎、肛乳頭肥大等嚴重并發癥。
近年來,專家們提出內括約肌松解術可有效緩解內括約肌痙攣,通過切斷內括約肌的方法幫助患者有效解除痙攣癥狀,降低肛管靜息壓,可達到明顯緩解疼痛、排便通暢的目的,可促進肛裂快速治愈[3]。研究發現,觀察組的創面疼痛持續時間與創面愈合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其治愈率(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4.62%),復發率(0.00%)明顯低于對照組(15.38%)。提示傳統肛裂切除術聯合內括約肌松解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優于單獨應用傳統肛裂切除術,不僅可以明顯緩輕疼痛,還可顯著提高治愈率與降低復發率,促進其創面快速愈合,應用價值高。
綜上所述,對慢性肛裂患者予以傳統肛裂切除術聯合內括約肌松解術治療的效果,治愈率高,復發率低,創面疼痛的持續時間較短,愈合快,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