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娜
(平谷區婦幼保健院,北京 1012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新生兒期常見疾病之一,是由于膽紅素產生增加,排泄減少所導致,或兼而有之。主要表現為皮膚、鞏膜或其他器官黃染。本研究將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配合藍光照射用于高膽紅素血癥患兒。
我院收治的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120例,經化驗血清總膽紅素≧220.59 umol/L,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標準[1],并排除合并新生兒溶血、膽道閉鎖及感染性疾病等。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60例)與對照組(60例)。觀察組男34例,女26例;胎齡37~41周,平均(39.12+0.73)周;日齡2~27天,平均(15.18+5.06)天。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胎齡37~41周,平均(38.51+0.62)周;日齡2~27天,平均(14.25+6.43)天。
對照組給予單純藍光治療:患兒裸體狀態,對外生殖器及眼部用黑布予以保護。選擇單面光療法,間斷照射,直到患兒黃疸消退。觀察組加用酪酸梭菌二聯活菌口服,250 mg/次,2次/d。使用新生兒經皮膽紅素測定儀每日在固定時間、位置監測膽紅素。
治療前血清TBIL水平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 d及結束后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黃疸消退時間為(3.52±1.13)d,明顯短于對照組(4.18±1.3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TBIL水平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血清TBIL水平變化情況(±s)
?
觀察組和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6.67%和1 3.3 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十分常見的臨床問題,膽紅素腦病在我國并非罕見。目前臨床常予以藍光照射治療,并且療效已得到臨床認可[2]。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劑主要成分是酪酸梭狀芽孢桿菌、嬰兒型雙歧桿菌,其中酪酸梭菌能耐受胃酸進入腸道,分泌腸粘膜再生和修復的重要營養物質酪酸(丁酸),并能促進雙歧桿菌等腸道有益菌生長,抑制有害菌生長,恢復腸道菌群平衡,減少氨、吲哚等腸道毒素的產生及對腸粘膜的毒害,恢復腸免疫功能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有效降低腸道pH值。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結束后,觀察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黃疸消退時間較對照照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不良反應率低于對照組,說明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配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效果更好。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綜上所述,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輔助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明顯降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臨床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