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稚平 孫爽



編者按: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盤,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大力支持制造業也是我國金融機構脫虛向實、回歸本源的具體體現。近年來,我國金融體系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究竟如何?哪家商業銀行表現突出或存在短板?為回答這些問題,《銀行家》研究中心特組織科研力量對商業銀行的制造業支持力度進行研究。在支持制造業的過程中,多家銀行采取了發債、租賃、信托、股權等綜合方式,本報告立足于銀行信貸業務,從制造業貸款余額、增量、占比以及不良率等角度,對2019年全國性商業銀行制造業貸款情況進行分析。現將分析報告刊登,以饗讀者。
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以商業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的支持。我們以在中國銀行業具有核心地位的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包括6家全國性大型銀行,以下分別稱為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和郵儲;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下分別稱為招商、中信、浦發、民生、光大、興業、華夏、廣發、平安、浙商、恒豐、渤海)為研究對象,以各家商業銀行公布的年報數據為基礎,從制造業貸款余額、增量、占比以及不良率四個角度,對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制造業貸款支持力度進行了分析。
制造業貸款規模:國有大型銀行發揮“頭雁效應”
2019年,我國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共計9.16萬億元。其中中行、工行、農行、建行四家國有大型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為萬億級,分別為1.68萬億元、1.66萬億元、1.29萬億元和1.27萬億元。頭部這四家銀行共5.89萬億元,占全國性商業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的64.3%,與2018年相比,占比提高0.91個百分點,充分說明了四家國有大型銀行的“領頭雁”作用。其他國有大型銀行中,交行以6011億元制造業貸款余額排名第五,領先于股份制商業銀行;郵儲銀行以2731億元排名第九位。
在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興業、浦發分別以3548億元、3306億元位列制造業貸款余額第一梯隊;民生、光大、招商、中信分別以2841億元、2702億元、2617億元、2577億元位列第二梯隊;制造業貸款余額低于2000億元的包括華夏、平安、浙商、平安、浙商、廣發;渤海和恒豐兩家銀行的制造業貸款余額低于1000億元(見表1、圖1)。
在貸款規模方面,中行、工行、農行、建行四家國有大型銀行表現最為突出。我們了解到,2020年四家銀行繼續發力,持續深化對制造業的金融服務,進一步深化產融合作,加快先進制造業發展,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中國銀行在2020年將加工制造業“保增長”作為重點工作,服務加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增加對新一代信息科技、高端裝備制造等貸款的推廣;另一方面將提升對傳統制造產業技改項目升級的銀行信貸適用性,聚焦智能制造系統、綠色環保等重點行業,推動傳統制造產業升級。
工商銀行2020年在全行開展“制造業金融服務提升年”活動,重點圍繞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領域,加大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截至2020年3月末,工行境內制造業公司貸款余額超1.55萬億元,較年初增長超1000億元。同時,通過貸款、股權、債券、租賃等多元化金融工具及產品組合,為制造業企業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2020年一季度,工商銀行為多家制造業企業承銷發行債券230多億元。
農業銀行創新推廣“五大制造業金融服務新模式”,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和打造特色機構等新政策,構建“敢貸、愿貸”新機制。同時突出涉農金融和普惠金融服務特色,支持縣域新型工業化建設,支持制造業小微企業發展,務實創新提升制造業金融服務質效。截至2020年4月末,農業銀行制造業有貸客戶數已超過18萬戶,其中90%為小微企業,制造業貸款余額近1.5萬億元。
建設銀行在2016~2019年上半年,根據供給側結構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要求,大力壓縮退出鋼鐵、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制造業貸款,處置核銷大批量制造業不良貸款,并在業內率先成立債轉股公司試點債轉股業務。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以來,建設銀行制造業貸款增量、增速、中長期貸款增長、貸款占比等指標均處于同業前列。
除國有大型銀行以外,其他商業銀行也逐步意識到金融支持制造業的重要戰略意義。2020年中信銀行堅決貫徹中央對金融工作的要求,采取了多項引導和鼓勵的舉措,加大對制造業支持力度。2020年2月份,中信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比年初增長66億元,政策效果初顯。
制造業貸款增量:扭轉負增長態勢,增速差異顯著
2019年,我國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共計增長784.96億元,其中工行增長863.88億元,增量規模最大。農行、中行、建行等10家銀行實現正增長,扭轉了2018年制造業貸款負增長的態勢(見表2)。
從制造業貸款增速變化來看,2019年全國性商業銀行制造業貸款同比增長0.86%,與2018年制造業貸款下降0.79%相比,略有提高。但增速低于2017年(2017年制造業貸款增速為4.24%),更低于2011~2013年10%以上的高增長。從歷史數據來看,貸款增速對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影響較大,2011~2016年間,我國制造業貸款增速從20%上方持續下行至0.58%,與之對應的是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30%上方下滑至4.22%。2017年投向制造業的人民幣貸款額度增速反彈至2.17%,在信貸的支持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反彈至3.08%。由此可見,資金來源是我國制造業投資增速的重要瓶頸,商業銀行的貸款支持對制造業投資增長影響顯著(見圖2)。
在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2019年制造業貸款增速為正的有10家,其中渤海銀行以23.3%的增長率位列第一,郵儲以13.7% 排名第二,其他8家銀行(光大、浦發、工商、交通、農行、浙商、建行、中行)增長率均小于10%;另有8家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呈下降趨勢,其中恒豐、廣發、中信三家銀行下降最為顯著,分別為45.5%、13.2%和12.7%。
從2017~2019年三年制造業貸款增速來看,中信和平安兩家銀行制造業貸款已連續三年下降,民生、華夏和廣發在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制造業貸款下降,值得特別關注。2017~2019 年,郵儲與光大兩家銀行連續三年制造業貸款呈正增長,上升趨勢最為明顯。渤海、浦發、交行三家銀行也在2018年、2019年取得了連續兩年正增長(見表3)。
制造業貸款占比:所有全國性商業銀行均呈下降趨勢
近年來,全國性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呈快速增長態勢,貸款余額連年上升,從2017的79.4萬億元、2018年的88.5萬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98.6萬億元,且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貸款余額均為正增長。與此同時,制造業貸款的余額占比卻呈下降趨勢。
2019年,全國性商業銀行制造業貸款余額占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的比重為9.29%,低于2018年的10.26%和2017年的11.53%。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制造業貸款余額占比高于10% 的家數也從2017年的13家、2018年的9家,降為2019年的6家(分別為中行12.88%、恒豐12.09%、交行11.33%、浙商11.17%、興業10.31%、華夏10.2%),2019年平安銀行的制造業貸款余額占比更是低于5%(4.94%),為近三年全國性商業銀行占比最低值(見表4)。
2017~2019年,已有13家銀行連續三年制造業貸款占比下降。2019年,18家全國性商業銀行的制造業貸款余額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恒豐、華夏、廣發、民生的制造業貸款余額占比下降最為明顯,分別降低7.33、2.77、2.3和2.16個百分點(見圖3)。如此明顯的占比下降,一是說明了我國銀行體現對制造業的貸款支持力度仍需加強,二是受到貸款結構優化的影響。近年來,各家商業銀行按照國家政策導向,加大制造業結構調整力度。根據供給側改革的要求,壓縮退出高污染、高耗能制造業貸款,并以債轉股等方式處置核銷大批量制造業不良貸款。這些做法會導致一定時期內貸款占比下降,但實現了貸款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制造業不良貸款:多數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下降
14家全國性商業銀行公布了2019年制造業不良貸款數據(12家公布了不良貸款金額,11家公布了不良貸款率),其中8家銀行不良貸款下降。工行、建行和農行的制造業不良貸款余額較多,分別為739.76億元、712.89億元和605.29億元,但較上年末均出現下降,其中,農行不良貸款下降最為明顯,不良貸款金額下降了115.04億元,降低15.97%。8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下降,中信銀行不良率由7.34%降為6.09%,下降了1.25個百分點,降幅最大。
制造業不良貸款增長較快的銀行分別是郵儲銀行、浙商銀行和渤海銀行,較上年分別增加39.27億元、20.15億元和14.52億元,增幅分別為68.19%、48.10%和27.78%。浙商銀行不良率由3.69%升為5.41%,上升了1.72個百分點,升幅最大(見表5)。
金融支持制造業力度需持續關注
世界強國的興衰史一再證明,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制造業強則國強,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做后盾,繁榮的經濟可瞬間化為泡沫。近年來,受全球主要經濟體貿易摩擦和全球生產成本結構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全球制造業產業鏈正在經歷新一輪變遷。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的蔓延,對全球經濟,特別是對各國制造業均產生了巨大沖擊。我國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面臨新冠疫情沖擊和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雙重挑戰。
目前,我國制造業內部結構性供需失衡問題突出,銀行業制造業貸款不良率偏高,前期各家銀行重點在優化結構調整方面下功夫(包括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加大處置存量不良,實施債轉股)等。2019年7月份以來,銀行業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大信貸總量及新增的支持力度。2020年,監管部門更加關注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情況。現階段,各家銀行已充分認識到支持制造業的戰略意義,緊密貫徹國家相關部委的最新部署要求,通過發債、租賃、信托、股權等多種方式綜合支持制造業發展,采取多種傾斜措施。
未來,《銀行家》研究中心將持續關注商業銀行支持制造業發展情況,以期為我國銀行業不斷優化貸款結構、提高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提供借鑒和參考,為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撰稿人:齊稚平、孫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