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
認真踏實,迎難而上,他是鄉村干部眼中的帶頭人;任勞任怨,為民解憂,他是村里群眾眼中的貼心人。2018年11月,在山西省楊樹豐產林實驗局金沙灘林場工作的趙志軍帶著“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的初心,沿著崎嶇蜿蜒的山路,一路顛簸來到忻州市保德縣腰莊鄉冀家峁村,承擔起了帶領貧困村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足的重任。2019年年底,冀家峁村脫貧的目標如期實現。
“立身百行,以學為基,先當學生,再做書記”,這是趙志軍對自己的要求。放棄相對舒適的林場環境來到一個陌生的貧困村,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初到工作地時,由于缺乏足夠的基層工作經驗,加之對很多情況不熟悉,讓趙志軍倍感焦慮。
面對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光榮的使命,他很快調整了思路,勤讀有字之書,善讀無字之書,通過“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了解時政要聞和扶貧政策,同時向村干部學習,向群眾學習,向扶貧辦干部請教,不斷補充知識、提高本領,向著一名合格的第一書記努力。
駐村以來,他以“抓黨建促脫貧”為主要切入點,從抓班子、強堡壘入手,完善管理制度、豐富黨建活動,積極探索出“黨建+脫貧”新路子,形成以支部帶黨員、以黨員帶群眾的良好機制,著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2019年10月1日,冀家峁村召開黨員大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趙志軍帶領全體黨員進行了各種紀念活動,因為有的黨員年齡大,腿腳不方便,不能自己來參加黨員會議,趙志軍就自己開車去家里接送老黨員。腿有殘疾的84歲老黨員冀有喜在會上高興地說:“這才是我們共產黨的好書記呀,他懂得尊重我們這些老人。”
為了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到村第一時間趙志軍就變“駐”為“住”,堅守五天四夜住村,把熟悉情況、摸清家底作為開展工作的第一步。他還積極與村干部進行討論交流,把問題進行梳理,哪些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哪些是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形成時間表、路線圖。
通過一段時間的調研走訪,趙志軍就把村委的情況、村設施情況、生產情況、民風民俗情況等摸得一清二楚。
翻開他的遍訪臺賬,里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貧困戶的訴求:“我媽年齡大了,去縣里年審不方便,可以幫我媽用手機進行年檢嗎?”“可以幫我在城里代買藥嗎?”“我家孩子學校里需要一份貧困證明,你幫我到鄉政府開一個吧?”……這些看起來瑣碎的小事,都成了趙志軍心中的大事,每一件事他都認真對待,盡心解決,一時間成了群眾的跑腿員。
冀家峁村村民家中多數種植谷子、玉米、馬鈴薯,一年下來也增加不了多少收入。于是,趙志軍充分利用自身常年從事林草工作的優勢,為村民尋找新的致富項目。借助已落戶本村的山西厚德集團養驢項目,趙志軍建議村民成立飼草種植合作社。為了順利推進工作,他同村干部一道去縣農委詢問飼草種植和補貼的相關事宜,最終在他的積極倡導下,村民開始積極種植飼草。他還促成了天一農牧百草驢養殖有限公司和村民飼草種植合作社飼草收購協議,解決了農戶種植飼草無法銷售的后顧之憂,更好地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了農戶的收入。
隨著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趙志軍與冀家峁村村民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親密。
冀家峁村常住村民有200余人,基本上都是年過半百的留守老人,趙志軍經常用自己的汽車為村民們無償服務,幫村民把碘鹽從縣城拉回村里并挨家挨戶發放。不管誰家只要是有需要,他都會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直到幫村民把困難解決了為止。“群眾有困難,第一時間想到你,這是你的榮耀。”趙志軍說。
村里的老人們都把他當自己的孩子看,每天都有村民要“請”他去家里吃飯,可趙志軍從來都不白吃,他和鄉親們說:“這是‘第一書記的紀律,我必須遵守。”村里的老人都很喜歡這個能拉家常并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好“后生”。
如今,趙志軍在冀家峁村工作已一年有余,冀家峁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借整村推進的政策,對村主干道進行綠化美化,為已安裝的20余盞路燈更換電瓶,戶戶通水泥硬化路面整修,村內噴墻美化等項目一一落實,新建的村衛生室也已投入使用。這期間,他還和駐村工作隊積極利用愛心超市開展一系列衛生方面的獎勵活動,幫扶引導貧困戶打掃庭院衛生,清掃村中的垃圾。
“下雨不用穿膠鞋,天黑不用拿手電,健身有了好去處,看病方便了,心里也亮多了,這樣幸福的生活是過去我們想也不敢想的。”村民們對這個新來的“第一書記”充滿了信任與感激。
看著村里一天天變美,村民的笑容更加燦爛,趙志軍的心中也充滿了自豪與驕傲。眼下,脫貧攻堅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唯有用心、用情、用力,才能“啃”下最后的硬骨頭。趙志軍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深入貧困戶家中,了解家庭成員務工意愿,確保群眾有序開展復工復產。